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6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进行已久,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解放了思想,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了解了新课程的教材体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而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审视教育行为,了解学生动态,提取研究信息,

激发创造灵感。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呢?如何去设计一节课,上好一节课?

一.引领课堂的目标要明确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跛足但方向正确的人员必比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要快得多。对于一节课,目标的作用也最为重要。设计一节课首先应考虑的不是导语的设计,情境的设计,教具的准备,而应首先确立明确的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应是多维的,应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考虑。我认为这些目标中一定有一个核心目标,在达成这个目标的同时,往往也达成了其他目标。所以,我在设计一节课时,一直有“一课一得”这个目标意识。

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去才应去考虑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往往我会设计不止一套方案,最有效达成目标的优

先考虑。一节课上下来,我首先反思的也是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有所得,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否愉悦。

二.构建课堂的设计要精心

1、妙设导入语,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那么“主旋律”的引人入胜固然重要,但“起调”的扣人心弦也同样不容忽视。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就能兴致盎然,无疑会为整节课的学习埋下成功的伏笔。在实际操作时有许多有效而又有艺术性的导入方法。如:

①设置情景激趣法。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海浪阵阵,波涛滚滚。有一条小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船上的人吓得不知所措。一个浪头过来,船翻了,人落入茫茫大海。此人不会游泳,周围又没有其他船只,连呼救都不可能,看来此人必死无疑。但奇怪的是,这个人没有被海浪吞没,却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岸边。原来,这个人掉进了死海。为什么掉进‘死海’却不死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原因”。

②概述内容设问法。在教学第一册《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朦胧的夜晚,仰望深邃的夜空,看着那一颗颗眨着眼睛的星星,多么令人神往。天空多么神秘、多么美妙。你看,那颗颗闪烁的星星,多么像美丽都市夜晚的街灯。那朗朗的星空,就像一座天上街市。那里各种物品琳琅满目,街道上、商店里行人如梭,构成了一幅天上街市夜景图。

其间,有两个人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提着灯笼,骑着牛儿,来往于游人之间,欣赏着美丽的天上都市的夜景。他们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牛郎织女。同学们,由谁能用诗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出这幅天上都市图呢?”

2、巧选突破口,让课堂奇峰突起“成岭成峰”。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顺着文章的段落先后,从开始分析到文章结束,一味拘守,常常湮没了一些好文章的特色,还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实,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眼,教师要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①抓文章的标题。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经常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切入文本。如《枣核》,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美籍华人朋友为什么要托“我”带几颗小小的不起眼的枣核?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文章,结合课后练习,学生明白了这位朋友要“枣核”的真正原因,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找“她”的爱国行为、语言,体会作者对她进行的描写,体会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为你打开一扇门》《甜甜的泥土》《皇帝的新装》《最后一课》等文章,都可以从标题入手,分析、设计问题。

②抓关键词句。上《三颗枸杞豆》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章

最后“真正改变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这个关键句设计问题:为什么“我”说这三颗枸杞都是启示生命意义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三颗枸杞豆的含义的?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研读课文,这个问题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

当然,还有“抓变化、找原因”等其他的实用的方法。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就像找到了打开一扇神奇大门的钥匙。长期坚持,就会让学生学会一些走进文本的有效方法。

3、“实”用好方法,让课堂返璞归真。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的老师把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理解为“出奇招”、“出新招”。于是,许多形式主义的讨论、表演、采访接踵而至。笔者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具有“语文味”,课堂活动的设计,学习方法的使用不应该让语文课堂失去它的独特韵味。

笔者曾经针对《散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著名女导演徐静蕾看中了《散步》,想以此为主题拍一部电影,如果你来应聘导演助理,徐导让你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如何去说?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说戏”,有的甚至演上了,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不深入,只是浮于表面,甚至是脱离文本的乱说一通。乍一看,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参与热情很高,口头表达能力不错,但细想一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篇文

章,学生不是照样可以围绕“亲情”参与活动吗?

之后,在网上偶然看到了余映潮老师对《散步》一文的课堂设计。整节课没有所谓的热闹方法,没有精彩的动画设计,有的只是这样一条清晰的课堂思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你可以这样理解文意,你可以这样朗读课文,你可以这样品味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扎扎实实地去学,学到了理解文艺的方法,学到了朗读课文的诀窍,学到了品味语言的角度。

相比之下,可见笔者的设计落入了形式主义的“圈套”,长此以往,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就是喜欢“热闹”,而不是对于课文本身产生兴趣,这显然不是笔者、更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无非是听、说、读、写,我觉得在课堂中尤其要加重学生读、写的比重。如果扎实地运用这些方法,远比“嘻嘻哈哈”要有味道、有实效。

4、搭拓展平台,让课堂“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有敏感的把握时代脉搏、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能力,让一节课的结束不是一个终结性的句号,而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省略号。

例如,对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