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PPT课件(29张)

  • 格式:ppt
  • 大小:553.00 KB
  • 文档页数:2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定世界市场对某商品供求总量一致, 那么参与国际价值量确定的是所有国家 的所有商品,国际价值便是国民价值的 加权平均数。
假设:
设有m+1个国家,每个国家有n个生产者,加入世界市 场的生产者就有n(m+1)
令 i = 1,2,3,···,n(m+1)
国际价值VI 就是:
VI = QiLi / Qi
(其中 i=1,2,3,···,n;n+1,n+2,···,n+n;mn+1,···, mn+n)
不过,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国内商品都卷入世界市场,较 低国民价值的产品会进入世界市场,较高国民价值的产 品会回到国内市场,并在高关税保护下维持国民价值。
什么是国民价值和国际价值?
国民价值就是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 决定的国内商品价值。各国国内社会必要 劳动各异,因此构成不同的国民价值。
到12-13世纪,欧洲香槟集市成为当时最大的 国际集市。在西北欧,佛兰德尔诸城市成为重要的 商业中心。
14世纪中叶,以德意志北部各城市为主,联合 将近一百个北欧城市形成一个带有政治联盟的商人 联合组织 — 汉萨同盟。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世界航运中心转移到葡萄牙、西 班牙和尼德兰南部各港口。到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 为世界商业中心,伦敦的商业地位也日益增长。原位于世界 商业中心的地中海城市及与之密切相联系的城市因远离世界 商路,衰弱下去,汉萨同盟也衰落了。
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二个定义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
“···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 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
假如加入对外贸易这一因素,
这一经济的商品根据世界市场的状况决 定生产。
奴隶社会: 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生产目 的为消费,商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微不足道, 外贸受到很大限制。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 生产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人身占有关系,采取
劳役和实物地租的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得到很 大发展;尤其到封建社会中期以后,封建地租中出 现货币地租形式,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按第一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马克思的思想是:先把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看作劳动强度的差异,然后把各国 的中等劳动强度排成一个阶梯,而以世界 各国的“劳动的普遍的通常的强度”,即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尺度,来计量 国际价值。
按第二定义计量的国际价值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供求因素) 新的生产水平 新产品替代 相关可替代产品的价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工业国间:工业部门之间和工业部门内部分工 居主(水平分工)
发达国与发展国间:工业部门之间出现分工 (既有垂直分工,也有水平分工)
各国间:部门内分工细化(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际分工机制:出现协议性分工 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呈现
出多样化,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国家。
3. 二战后世界贸易额的增长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607 亿美元 3,000 亿美元 34,700 亿美元 60,000 亿美元 62,000 亿美元,
在GDP中占24% 10.159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3% 15.775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5%
其中Q1、Q2分别为原有技术与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数量 ; L1、L2分别新旧技术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Q3、 Q4分别为本商品的总产量与替代商品的总产量;L3、 L4分别为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商品价值与替代商品的价 值。
VI = · · ·L
这样,
我们可以完整地给出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定义了。
假设VI为国际价值,它等于第一种定义所确定的社会 劳动时间(L)乘以按第二种定义确定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对商品价值的修正系数(=D/S),再乘以新 技术产生后修正系数(=(Q1L1+Q2L2)/(Q1+Q2)L1), 再乘以替代商品价值对本商品价值的影响系数( =(Q3L3+Q4L4)/(Q3+Q4)L1)。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当代国际贸易条件与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
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 自然分工状况,不存在对外贸易;二次社会大 分工:出现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到原始社会 末期出现阶级和国家,出现最初的国际贸易。
1980年已有1/3以上的国家对外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 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0%比重。
4.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国际价值是指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按照 世界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国际价格是指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世界平均劳动
生产率、世界平均劳动强度、主要供货国 的生产条件等。
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价值,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它是——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 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 时所耗费的时间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 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 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 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 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况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 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 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 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从东方看,早在公元前西汉,中国就开辟从新疆经中亚 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资本主义社会:
1642-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后美、法、德、日等 国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各国相继发生工业革命, 对外贸易在工业革命前后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得近代国际分工形成(城市与农村 间的垂直型分工) ;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际分 工进一步发展(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垂直型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