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网络流行语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网络流行语言这一独特的社会和语言现象,在简要归纳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网络流行语言对社会,语言和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对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文化社会

Abstract:

Key words:

1 引言:

早在很久之前,“流行语”这个词就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对于流行语的调查和研究也非常的多。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从研究的角度看,不仅是语汇的分类研究,还是集社会学、语言学及文学等学科理论与原理于一身的综合研究。对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当前社会汉语语汇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流行语又是一种集社会面貌、大众心理、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社会现象,比普通语汇更为直接、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体现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更新的趋势。跟踪流行语的发展与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跟踪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本文所要讨论的网络流行语,也即是流行语的网络化。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网络热门词语,又“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网络流行语言的影响最大。本文旨在针对网络流行语这一的社会和语言现象作一全面的思考和评论。

2网络流行语的类别划分和特点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

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2.1 网络流行语种类的划分

从种类上大致可以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给力,斑竹,火星帖,潜水”等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早就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来在网络上流行。

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88”就是拜拜的谐音;拼音式,如“JJ”是姐姐的意思,“GG”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如“GF”就是girl friend 的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就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以现成的语句流行。

2.2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早在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如果说在2001年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转载,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

3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上搜索的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一个浅层次的社会文化分析。

(1)树立异于常人的先锋意识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偶”是我的意思;“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SB”是对某些人的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

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重要社会基础。

中国人的传统是关注规范,“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传统中国人都有很强之避异趋同的心理,也就是有很强的社会顺同的倾向。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向是尚同而避异,对循规蹈矩者大加赞誉,对标新立异者则不惜鞑伐。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等级之分,没有现实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网络又是虚拟的,人们在创造、使用新的词汇、新的流行语的时候,具有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评价。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这也反映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倾向于内敛、谨慎,但上述流行语的流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文化融合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的内敛、谨慎特点的弱化,个性和自我表现等特点的增强。

(2)多元文化的接触

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随着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会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借用、吸收现象。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的借用与吸收。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些源自方言。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而随着《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火爆,这句幽默的台词也随之流行。

恶搞文化,原来经日本游戏界传入我国台湾地区,成为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新兴的文化后又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恶搞”这个词也随着恶搞文化的兴起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