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闪电战

  • 格式:docx
  • 大小:28.83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闪电战

作者: hmybr

摘要: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用像漆黑夜里的闪电般凌厉的攻势突袭没有准备的敌人,是由二战期间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所创的战术,在二战初期屡试不爽,横扫欧洲大陆,所向披靡。闪电战作为一种先发制人的战术,具有“奇袭,集中,速度”这三个要素,在军事思想上和战略规划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古代闪电战思想的萌芽,再介绍二战中闪电战的成功运用,接着重点分析闪电战的特点和成功的四个关键因素,最后指出现代化战争中闪电战的运用及其反制措施。

关键词:闪电战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奇袭速度

正文:

(一)中国古代闪电战思想的萌芽

孙子兵法有云:“进而不可御者,速也。”虽然闪电战的正式诞生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甲部队的大规模使用,但是在中国古代,这种“兵贵神速”、“擒贼先擒王”的军事思想早已形成,并且在一些经典战役中大放光彩,初步显露出“闪电战”的特点。

战例一:彭城之战。公元前204年,趁项羽主力被田荣拖在齐地、楚都彭城空虚之际,刘邦汇集天下反楚诸侯,合兵56万围攻彭城。面对此时两线作战、后方沦陷、失去补给、兵力不足等极其不利的状况,项羽孤注一掷,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战略。他亲率三万精骑疾驰南下,长途奔袭,直插汉军后方。于鲁瑕丘击破樊哙部队后,在胡陵至

肖县对十倍于己的汉军展开反包围,利用拂晓的掩护,自西向东闪击汉军薄弱的侧翼,中午便大破汉军。由于袭击突然,加上兵种优势,汉军无法阻止有效抵抗,大败亏输,在彭城被斩杀十余万人,随后更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睢水为之不流”,此役项羽完胜,刘邦则陷入了“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堪称古代战争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典范。

战例二:霍去病破匈奴。元朔六年,骠姚校尉霍去病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霍亲率轻骑八百远离大军奔袭数百里,奇袭匈奴王庭,斩获敌军两千余,俘匈奴相国和单于叔父,震惊匈奴。元狩四年,漠北之战,霍去病率骑兵北进两千多里,直插匈奴后方,大破匈奴左贤王部,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兵锋直指瀚海。自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以上两个战例乃是古代版“闪电战”的典范,分析他们的共同点我们不难发现,项羽和霍去病都注重骑兵部队的集中使用,虽然因为缺乏马镫而导致无法形成重骑兵的强大战力,但是轻骑兵的机动性是步兵远远达不到的,单体战力的缺乏可以通过集中使用加以弥补,同时,快速部队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敌方主力决战,而是寻找敌方薄弱的侧翼进行奇袭,力求分割包围,打乱敌方部署;或通过其强大的机动性,在敌方来不及回防之际,直插大本营,追求一击毙命。这种战略思想已经是明显的闪电战思维了:集中,速度,奇袭。在古代,虽然没有装甲部队,但是骑兵强大的机动力很好地充当了闪电战的工具。(二)二战中闪电战的成功运用

自从一战期间坦克发明以来,整个现代地面战争的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经过一战人们发现,作为单体的坦克,在大规模的阵地战中作用有限——装甲薄则防御力不足,不足以突破火力阵地;装甲过厚则丧失机动力,成为战防炮的靶子。所以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坦克的作用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质疑,一度被弃置不用。

所幸二战的到来给这一几乎就是为闪电战而生的战争利器带来了用武之地。古德里安在《注意——坦克!》一书中提出了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进行快速穿插的战略设想,这一伟大的设想很快便在德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得到了贯彻:27天波兰,1天丹麦,23天挪威,5天荷兰,18天比利时,39天法国。拥有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和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在闪电战面前黯然失色,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国的装甲洪流下簌簌发抖。巴巴罗萨计划执行初期,德军仅用了三个星期就在苏联境内推进了400-600公里。基辅战役中,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兵团千里奔袭,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与进攻的德军主力会师,成功合围了苏联西南方面军。此役歼灭苏军65万,号称“战争史上的最大围歼战”。闪电战在二战中的成功运用,注定了它将作为一种全新的、令人震怖的战术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闪电战的特点分析和成功关键

闪电战的精髓就是集中己方的机动力量,在敌人措手不及之际,向敌人薄弱的纵深地带快速穿插,以达到分割包围和打乱敌人部署的目的。

闪电战的成功运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集中,要舍得将自己为数不多的精锐机动部队集中到一起,作为突击力量使用。为何要集中?执行闪电战任务的部队由于对机动性的要求,注定不可能具有非常厚实的防御力,其个体作战能力有限,唯有像狼群般集中使用才能将功效发挥到最大。二战以前,按照欧洲各国普遍的军事思想,为数不多的坦克被平均分配到各支部队,这种坦克的零散使用使得坦克的功效被局限为一个移动的炮台,其作用微不足道。而古德里安对此却提出了天才般的异议,他认为,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兵团内,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根据坦克的需要进行配合。这意味着坦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正式与步兵编制分离,为此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装甲师编制的国家(每个标准装甲师辖400辆坦克),坦克开始作为突击力量集中使用。

其次,诸兵种的配合。将坦克独立编制并不意味着在战场上只依靠坦克就可以获胜。德军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很多时候需要强大空军的支持。法国战役中,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空地协同进行得炉火纯青;强渡马斯河前,德军以超过300架斯图卡轰炸机为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开路,强大的空中火力几乎摧毁了对岸一切可以威胁坦克的重火力武器,这才使装甲部队能够最小伤亡地快速渡河。其次是步坦协同。前面说过,坦克不再编入步兵师中,但是德军有专门配合坦克作战的摩托化步兵(摩托化是为了使步兵跟得上坦克的速度),步兵相对坦克来说在近距离战斗中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因此在突入敌

方阵地后,坦克不应做过多的纠缠,而应该继续快速突进,至于敌方相对轻便的战防炮或单兵反坦克武器,则交由步兵来对付,以机动对机动。从这层方面看,步兵甚至可以给坦克带来一定的“保护”,从而使坦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战任务。

而最关键也是最能体现闪电战特性的一点,就是速度。为了不给对手以喘息的机会,要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来“折叠”空间。在古德里安看来,坦克只能用于进攻,不能用于防守,并且一旦发动,就必须一刻不停地朝对方腹地突进,绝不能停止。遇到敌方坚固的要塞则予以绕过;遇到对方反冲击,则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在正面抵挡,装甲部队绕至侧后发起突击。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率领第十九装甲军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脉进入法国境内,接着攻下色当,强渡马斯河,长驱直入,进逼敦克尔克,创下了人类战争史上急行军的记录。为了急行军,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的时候,古德里安都不愿意下车去俘虏,而是命人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率先抵达英吉利海峡,切断了法军南逃的退路,从而包围了整个英法联军。要不是希特勒在最后时刻轻敌和迷信空军,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给了盟军敦克尔克大撤退的机会,恐怕这最后三十几万英法联军的精锐就要葬送在欧洲大陆上了。所以说,坦克的优势在于它既有远超步兵的防御力和火力,又具有火炮难以比拟的机动力,它是“移动的炮台”。坦克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在移动中将火力送入敌方阵地,通过不断突进撕开一条大口子,打乱敌方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