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城道教文化探秘

青城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吗

据史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蜀就建国。"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这短短的几句话,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一,以蜀国为源头的长江文明,其产生时间绝不晚于黄河文明,其发展状况也绝不弱于黄河文明。否则,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中原部族首领黄帝,决不会到蜀国来找媳妇。二,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相互间很早就有所了解、有所来往。三,按惯例,王侯的子女结婚,其亲家的地位应当门当户对。蜀山氏决非普通平民,应是蜀国之主。四,称蜀地为"蜀山",而不像后世那样称"蜀水",是因为当时还未有都江堰水利工程产生,平原地带水灾频繁,山地才是人们居住、生产和活动的保险地带。经过仔细比较,蜀中众山,没有比青城山更重要的了。此"蜀山",非青城山莫属。五,高阳、帝喾,皆三皇五帝之属,位在黄帝之后,尧舜之前。他们"封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后来,武王伐纣,在中原开战,还请求蜀国派军队支援,共同推翻商朝末期的腐败统治。这表明,华夏南北早就是一家人,中原文化和内地文化,早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更为奇特的是,古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最早并非是建立在成都的。成都建城,是在开明帝九世之后。开明帝之前的望帝,建城在郫邑,即今郫县。望帝之前,有鱼凫、柏灌、蚕丛等王。他们的国都,应为"蜀山"。郫邑在成都西北,青城又在郫邑西北,刚好连成一条西北--东南的路线,也正好,是今天青城山经都江堰、郫县至成都的公路。蜀人的活动,从青城开始,顺着地理形势,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依次向郫邑、成都转移,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秦统一天下后,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编排为序,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当时全国共有46郡,列为国家祭祀的山川只有18座,蜀郡就独占两座,均在青城山及其附近。青城山一跃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级圣地,这不能不使人想道,秦皇为何如此青睐远在内地的青城山?这里面是否藏有十分重大的秘密?

人们历来都把青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照理,伏羲氏是道教始祖,山上庙宇供奉的神像应以伏羲为主。但情况却不是这样。青城山最大的建筑群是天师洞,天师洞最早修建的殿宇是黄帝祠。现在的黄帝祠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金身像,祠前走廊上有轩辕黄帝祠碑,殿宇横额上有大书法家于佑任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金字。蜀国的圣山灵庙,为什么要如此隆重地对待一位中原的领袖?三皇五帝共有8人,为什么要特别为其中的黄帝单独立祠?如果不是因为黄帝和青城山蜀国有着特殊的关系,还能是别的什么原因呢?这层特殊关系,就是儿女亲家关系。当然,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青城宝图是怎样失而复得的

提起道教文化和道教宗旨,不能不说到《易经》和太极图、无极图。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又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学在蜀,蜀易在青城山。"青城山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蜀易大师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又是希夷,后人称之为陈抟老祖。陈抟是唐末宋初的四川人,早年出川云游武当山,后归川来到青城山。

在数十年的修炼过程中,陈抟深得易、老、庄、参的大旨,创出太极图和无极图。

陈抟的太极无极图创出后,立即在道教界引起了轰动,并被道教内丹派奉为长生秘诀,在道教界秘密流传。后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安定局面受到严重破坏,太极无极图竟一度失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周敦颐多方打听,努力探寻,终于获得宝图线索。周敦颐派人由湘入川,数经辗转周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天下第五洞天"青城山觅得上图,并将其带回庐山莲花峰。从此,道教秘宝得以重新面世。一代大师黄宗羲承认,宋代理学大师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后来的朱熹等人,均继承了传自陈抟的太极无极

图。太极无极图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周敦颐喜得宝图,又经过数年潜心钻研,在原图基础上发明了理学奥秘,以此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发展程序,概括了人体修炼的要旨,成为后来宋明理学的经典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一、青城山上的宫观庙洞有数十座,其中哪一座是陈抟初创太极无极图的地方?

二、青城山作为太极无极图的创始地,从常理上讲,不会将陈抟的原图流传出去,周敦颐派人来取的,只会是一摹本。那么,此图的原本是否还在青城山?藏于何处?

三、周敦颐寻访太极无极图的情况,典籍中多有记载,这一事件也正是青城山的风光之处。但奇怪的是,青城山各庙宇及历代高道均绝少提到此事,即使有所涉及,也是含含糊糊的一笔带过,其中似乎藏有隐情,不足为外人道,讳莫如深。这是为什么?

青城山为什么没有女娲的地位

女娲是古代的一位神女,又是一位天子、女皇。和女娲同时的还有一位男神,叫伏羲,又称伏羲。伏羲在三皇中排列第一,位于女娲之前,他们是华夏文化的始祖,而阴阳平衡及相互转化则又成为道教文化的核心,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这样看来,伏羲和女娲便堪称中国文化中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最早的阴阳代表。

据青城山一位高道介绍,在上清宫左侧偏殿外,原有一石碑,上面刻着女娲伏羲蛇尾交缠的图像。画像上线条古拙,人物形象质朴,具有浓郁的汉代石刻韵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但不知为何,这块石碑画像忽然不知去向,从此不见下落。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诸庙观中设有伏羲女娲的圣像,原不为怪。但现在青城山上只见伏羲,不见女娲。天师洞有三皇殿,供奉着伏羲、神农、轩辕三位圣人,而不是像有的典籍中记载的伏羲、女娲、神农三位先皇。伏羲、神农、轩辕三尊石像,均为唐刻,说明至少在唐代,青城山就已没有女娲的皇位了。

青城山上伏羲女娲画像石碑,为什么会突然不见?为什么伏羲的石像能在庙内安然无恙、伏羲的八卦图形随处可见,而伏氏娲氏交尾的画像就不能见容于人?如果说青城山只容许男性存在,那么青城山乾道与坤道并存、男道士也女道士和睦相处的情况,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什么就独不能见容于那块石碑呢?扬伏氏而删娲氏,似乎也不符合讲究阴阳平衡、阴阳互存的道教学说呀。

爱情悲剧的结局真相

青城山深处,有一山名鸿都山,据史志记载,此处即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咏"临邛道士鸿都客"所居之旧址。

如果真是这样,青城山就和历史上著名的一场爱情悲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了。《长恨歌》说,杨贵妃在马嵬驿自缢身亡。但有研究者声称,杨贵妃并没有自杀,而是被唐明皇悄悄地保护起来了。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且看有关书上记载的观点:

青城山古属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邛崃县又有临邛之称;

早在汉晋时代,鸿都山上即建有鸿都观。观之华丽,为青城第一;

杨贵妃的祖父曾做过青城令;杨贵妃的父亲也在四川做过蜀州(今崇庆)司户,青城山西部即属该县;杨贵妃出生于青城山附近,其出生地至今还有落妃池、妆台等遗址;

杨玉环被召入宫后,被唐玄宗度为女道士,号太真;

安禄山起兵反唐,进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逃跑的路线是由陕入川最后在成都住下,并且一住就是一年多。

把以上的这些观点串连起来,分明就是一串完整的故事链,前后衔接,合情合理。

大量的证据都指向青城山。事情的真相十有八九是这样的:唐明皇逃跑路上,在马嵬驿迫于将士们的要求,不得已杀掉了杨国忠。同时,为了掩人耳目,他便叫人从众多宫女中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