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疗效满意。

标签:中医;金匱要略;经方

李遇春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以及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尽量做到“药随证变”、“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除此之外,还特别喜欢针灸,故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并用往往可使疗效大大提高。

李遇春老师虽擅用“经方”,但决不排斥各家,对古今中医各家均有涉猎,上溯汉唐,下至明清,乃及近、现代各家精华无不汲取之,熔“经方”、“时方”于一炉。

李遇春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治中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以下介绍几首李老临床常用的验方以及心得体会,供大家临床参考。

1清眩止呕汤

由生龙骨、生牡蛎、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生姜、藿香组成。

本方适用于梅民埃病眩晕呕吐者。梅民埃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乎衡失调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有关本病历代多有论述:《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济生方》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根据临床观察,本虚标实是眩晕发作之根本,脾虚生痰,痰饮内停,加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引动伏痰,痰湿内蕴,痰浊蒙蔽清阳而致本病。脾虚为本;湿痰壅遏,肝风上扰为标。

本方由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泽泻汤方出《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病》,主治支饮冒眩证。冒眩,即头昏目眩。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这和梅民埃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泽泻汤药仅两味,由泽泻、白术组成,但功效甚捷。方内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且不伤阴;白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二药合用,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清而病自解。清人林礼丰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大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水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