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实诊题库(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10
实验诊断学简答题库
【血液检查】
1.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有哪些?对贫血诊断有什么意义。
2.试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3.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4.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是什么?
5.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6.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尿液检查】
1.何为尿管型?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2.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3.简述各种病理性尿蛋白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4.引起阴道分泌物外观异常原因有哪些?
5.何为精子活动力?精子活动力怎样分级?
【生化检查】
1. 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要诊断意义有哪些?
2. 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3. 超速离心法将血清脂蛋白分为几类?血清TC和TG测定标本采集有何要求?
4. 为对黄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选择胆红素代谢检查的哪些项目?
5.哪些激素可影响血糖浓度?
6. 简述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7.何谓糖耐量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免疫学检查】
1.试分析乙肝五项指标,不同阳性组合的临床意义?
2.什么是ASO? 简要叙述ASO,CRP两者作为临床常用的测定项目,其临床意义的异同点?
3.什么是肿瘤标记物?试举出三个常用项目,并说明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4. 简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性。
5. 简述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6. 简述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
7. 怀疑SLE累及肾脏时应作哪些检验项目?
8. 病原体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有哪些?
【病原学检查】
1. 简述临床病原体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2. 简述临床病原体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则。
3.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对诊断细菌感染病有何临床意义?
4. 简述血清学检测在病毒感染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5. 简述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
问答题答案
【血液检查】答案
1.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包括: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可用于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并将贫血可分为三种:
(1)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MCH>34pg,MCHC 32~36%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MCV 80~100fl,MCH 27~34pg,MCHC 32~36%,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等。
(3)小细胞低血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2,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主要见于: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药的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
(3)急性溶血。
(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
(5)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或化学药物中毒。
(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3.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不分叶核粒细胞超过5%。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多,也可白细胞减少。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在
5叶或更多分叶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4.骨髓中血细胞发育规律为: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胞体由大变小。
(2)细胞质①量:由少量逐渐增多;②颜色:由深蓝变浅染;③颗粒:从无颗粒到有颗粒,颗粒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③核仁:由有到无;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由大变小。
5.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
(2)粒系占有核细胞1/2(40~60%),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占15%。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
(3)红系占有核细胞 1/5(20%),原红细胞<2%,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各占10%,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
(4)巨核细胞在1.5cm×3cm涂片上为7~35个,以成熟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及血小板簇易见。
(5)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20%(小儿可达40%),以成熟型为主。
(6)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6.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急性白血病。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症。
【尿液检查】答案:
1.管型是指以尿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腔中形成的圆管状体。
管型的形成条件包括:
⑴ 尿中有白蛋白、Tamm-Horsfall形成管形的基质。
⑵ 肾小管有浓缩及酸化尿液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凝聚。
⑶ 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体息状态的肾单位下段中尿液瘀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
2.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
⑴ 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⑵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 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⑶ 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
⑷ 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 (cystain C):灵敏度较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3.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如下:
⑴ 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
⑵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盐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⑶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
⑷ 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肾病变很少仅表现为单纯性组织蛋白尿。
⑸ 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4.引起阴道分泌物外观异常的原因是:
⑴ 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