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广州市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52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9

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4分)

一、(9分)

下边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读后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谴辛毗(pí)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

而陈.,亮设诱谲①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谴间谍觇②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③,当.军

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资治通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

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至,贼不复出。”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注]:①诱谲:jué,欺诈。②觇:chān,窥视。

③黄钺:yuè,黄钺,帝王用的仪仗。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诸葛亮之次.渭滨对渭而陈.当.军门立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A.驻扎列阵挡赠送 B.依次阵列挡送给

C.次序阵容当时遗留 D.次序阵地应当送给

2.在横线上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此必辛佐治。贼不复出。以示武于其众。岂千里而请战?

A.也矣耳邪 B.也已尔焉 C.者哉者耶 D.者以者邪

3.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欲应之.以重兵 B.亮谴间谍觇之.

C.仗节为军师以制之.D.诸葛亮之.次渭滨

二、(3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句中划线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5、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

6、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7.翻译: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分)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8.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9.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劝学》荀子)(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荀子)

(3)或因寄所托,。(《兰亭集序》王羲之)(4),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陶渊明)(5)沧海月明珠有泪,。(《锦瑟》李商隐)(6)岁暮阴阳催短景,。(《阁夜》杜甫)(7),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1.本文设题巧妙,请你说说作者以“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为题的用意。(5分)

12.作者从《四郎探母》想到《俄狄浦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13.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6分)

(1)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3分)

(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3分)

14.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探究文中如何运用这一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