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创新报国,我之责任(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 格式:docx
- 大小:17.46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指导:创新报国,我之责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年1月美国阻止荷兰向我国出售光刻机。
8月美国出台新政:但凡利用美国技术开发的外国芯片,向华为出售都必须经过美国同意,否则不允许与华为合作。
9月美国英伟达公司正式提出收购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ARM公司创造了一种指令集架构,支撑计算芯片的最基本的IP,是芯片设计的基础。本次收购,意味着我国将被美封锁,无法继续使用该项技术。
2020年9月17日xxx考察企业时说:“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今后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创新报国,我之责任”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考生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基本免除了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的困扰。本材料明确任务是谈“科技创新是当代青年的责任,其目的是为了报效祖国”,要兼顾两方面去谈。在具体的写作要求上,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感,鼓动性。立意提示:《科技强国,时不我待》《勇于创新,为国为民》《科技助力,为国争光》
范文展示
把科技报国之情转化为创新发展之力
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也是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揭晓的日子,湖南有9位科技工作者获得殊荣。其中,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冯江华获得创新争先奖章;湖南大学王耀南、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远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安华、湖南大学陈政清、中南大学赵中伟、国防科技大学胡德文、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戴立忠获得创新争先奖状。
“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5月29日,中央主要领导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科技报国初心,践行科技强国使命,把科技报国之情转化为创新发展之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舞台建功立业。
激发科技报国志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爱国情、秉报国志,艰苦奋斗、潜心探索、无私奉献,取得一项又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优良传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把个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新时代伟大征程之中。
涵养科技报国作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生活了30年。他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刚30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6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观念,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心无旁骛、潜心钻研,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勇担科技报国重任。21世纪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科技创新成果深深扎根祖国大地
近日,中央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让科技创新成果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如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紧扣消费升级主线,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促进直播带货、云旅游、云娱乐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借力科技创新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助推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英雄”陈薇,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苹果教授”孙建设,发挥自身所长,因地制宜为当地群众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助力扶贫新路径……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造福人类是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动力,尤其是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需以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聚焦环境、现代农业、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促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产业发展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紧贴新时代民生现实需求,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让科技创新成果映照初心使命。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重大变化,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推动科技事业再创新局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用更多创新成果诠释责任与担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科技工作者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开辟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