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及笔记(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9.4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案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

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

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

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

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

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

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

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

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发放翻译材料。

预习:见学习建议

•导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范仲淹二人,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的第

二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分析

•听录音,正音,质疑,疏通课文

•小练习

(1)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水落而石出(同上)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解释为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2)按要求填空。

①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 朝而往,暮而归

B.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 佳木秀而繁阴

D. 日出而林霏开

参考答案:(2). ①翼然临于泉上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3)D(表承接。选项A中的“而”表修饰,选项B中的“而”表转折,选项C中的“而”表并列)

(4)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3。找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乐),这个字就是(线索)。听录音,说说文章是从哪5个方面来叙写乐的。给大家第一个格:山水、(游人)(宾客)(禽鸟)(太守)

4.醉翁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亭,为什么会带来这么多快乐?文中有一段文

字专门介绍它,我们先一起来把它读一读好不好。

提问:醉翁亭到底在哪里,如果你是一个游客,请你把去醉翁亭的线路画出来好吗?

环滁——西南诸峰——琅玡——酿泉——醉翁亭

写作顺序?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这几句话,没有刻意的修饰痕迹,应该很普通,读来却有别致之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把这些句子罗列出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特点:都是同样的结构:。。。者,。。。也。我们称之为二分式结构。连用这么多结构相同的句式,本是修辞的大忌。因为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作文的潜规则。而欧阳修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一种不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重复,又没有重复的弊端呢?我们来做如下的比

较,谈谈你的想法。

比较: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其亭翼然临于泉上。

好处:(1)有心理上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

(2)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

5. 现在谁来概括一下第一段的内容?(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仅仅是因酒而醉吗?能否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再来

看,“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

(总领下文)

6.下面我们就首先领略一下让醉翁醉倒的山水之美。

朗读第二段,你觉得这段写了几幅画面,你能给每幅画取个名字吗?

(1)朝暮变化之美。

(2)四季变幻之美。

7.但是欧阳修仅仅欣赏的是山水之乐吗?比山水之乐更高境界的是(人之乐)。读第三节,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和怎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荣辱皆忘,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我们再来看,欧阳修反反复复提醒读者自己是太守而其他人是游人,达

9次之多,可是与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宴饮时,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人们自由的吃喝玩乐,而太守呢,也不拘形态,歪歪倒倒,人与人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一切正是欧阳修不同于陶渊明桃花源的地方,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能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营造的平民化的真切的世界。

8.比人之乐更高境界的是(与民同乐),哪句话看出来?

主旨: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由来,点出太守之乐在于寄情山水。最后一句总领下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