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德国印象》读后感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55 KB
- 文档页数:5
《留德十年》读后感(通用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德十年》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留德十年》读后感1把季老的《留德十年》读完了感觉真的挺不错的,像是一个长者在对你娓娓道来他在德国十年的生活,促膝而谈,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留学路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为了留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经历了很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磨难,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回想自己虽然很想店铺,可是只是停留在幻想中,从来没有付出实践过。
你要多学英语,多看英文书籍,要让自己的英文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因为如果有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抓住这个机会,而不是让这个机会白白的消逝掉。
所以英文就是你的利器,你要成为学前教育界英文讲得很好的一名幼师,将来有好的机会的时候,你才可以抓住。
一定要心存梦想心存希望,还有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的,一定要敢想敢做,而不是坐着空想。
人都是走走才会走出一片晴天的,才会缕出头绪的。
学好英语真的很重要,这是自己告诉你的。
听英文歌曲还是不够的,你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好多好多啊。
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去国外的学前教育机构培训,那你要上省教育厅看看,去培训院看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如果有那就好好的抓住,先考上再说。
但是前提是你一定要考上啊,就是想出国看看了,世界那么大就是想要出去看看了,不想蜗居在这个小地方,不想做一个井底之蛙。
想做一个经历过浮华世界的人,才能看淡世事的无常,才能恬淡安静的过好这一生。
而不是一直想要跳出,而跳不出的心态。
所以自己要积累,要蓄积能量啊,有好多的事情要做啊。
只希望你能实现你的梦想,能走出看看并停留至少一年时间的梦想。
不管是培训还是学习,这都是一个很好提高自己的机会。
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加油哦。
可是我觉得你的英文水平我真的不敢恭维啊,真的不咋地。
你还是需要多加学习的,明白吗,我只是想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留德十年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留德十年读后感我看的这本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阅读期间,整个人完全陶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读到风趣之事会会心微笑,读到感人之处亦会鼻子发酸……这是一部只写事实的自传,一部只有Waherheit(真)而无Dichtung(诗)的作品,或许没有歌德的DichtungundWahrhe那般办波澜壮阔,但细细的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集聚起来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码我读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之意境吧……全书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三个片断:对出国热的描述,在火车上邂逅的波兰女孩儿Wala,在哥廷根与女房东以及数位德国教授深厚的友谊。
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
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
可是先生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
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
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
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
”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
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
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终于要回到祖国了,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季羡林留德十年读后感季羡林爷爷也是为谦逊而平凡的人。
虽然是国内有名的学者,但他一直刻苦努力地勤奋耕耘。
书中讲到,他必要获得博士学位也因自己是平凡人,不能喜欢那位漂亮美丽的朋友,也只因自己是平凡人。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季羡林留德十年读后感,欢迎参考!季羡林留德十年读后感我看的这本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花了整整6天的时间,细细的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阅读期间,整个人完全陶醉于季老的文字之中,读到风趣之事会会心微笑,读到感人之处亦会鼻子发酸……这是一部只写事实的自传,一部只有Waherheit而无Dichtung的作品,或许没有歌德的DichtungundWahrhe 那般办波澜壮阔,但细细的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集聚起来也是是震撼人心的,起码我读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之意境吧……全书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三个片断:对出国热的描述,在火车上邂逅的波兰女孩儿Wala,在哥廷根与女房东以及数位德国教授深厚的友谊。
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
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
可是先生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
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
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
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
”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
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
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终于要回到祖国了,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留德十年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留德十年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留德十年读后感1这部书从我小学开始就陪在我身边,陪我东奔西走,我对其感触之深,深到无法用言语表达。
不知何时,我被这位国学大师的作品深深的吸引,每每读起都觉得心境舒畅,欢乐向往!《留德十年》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部回忆录,虽说回忆录都有一个共同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忆苦思甜”等等这类主题,可这些也无不说明一个道理,回忆总是带有苦涩和伤感!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却也期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留德十年》它以日记为依凭,展示了季老先生自我的酸甜苦辣,还以点点滴滴的资料,诠释那个五味杂陈的时代。
它以草根史学的力量与厚度,成为对那个时期或隐或显的社会变动的温故。
所以,无论谁作季先生的传记,要勾勒他这一时期的行迹,不以这本书为母本,恐是难胜其力的。
季老先生在德留学十年,实际上是从1935年到1946年,十一年,从二十四岁离家三十五岁还,人生最完美的时光都留在了异国他乡,季老说哥廷根是他的第二故乡一点都可是分,人生有这样的际遇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次艰难的选择!虽然经历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尴尬,却也是个磨砺成长的机会。
对于这些我只能感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在季老先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德国,也让我觉得季老先生的生活经历不都是朝升暮合的,也能够是安适如常的。
季老留德的十年以求学为主线,以师友还往为半径,辅之以斯时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态势及迥异的风土人情,不仅仅再现了扬帆于学海的苦乐,还从民间这个角度,保留了诸多富赡的社会演进的史料,提神醒脑的人生感悟又流布其间。
提起这本书的缘起,他说:“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并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
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留德十年》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留德十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德十年》读后感篇1德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到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人的心灵也正如花这般美丽,纯洁。
德国妇女们个个重视清洁,把自己家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点杂尘也没有。
就连她们家门前的大道,也被擦得干干净净。
就是你在大道上翻个滚,衣服上也不会沾一点儿尘。
精通七国语言的季羡林,就在这样美丽的国家里呆了十年,并写下了这本回忆录——《留德十年》。
全书以记叙的方式来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德国。
时不时的加上那么几句颇有意境的诗词,使得整本书更丰富、饱满。
对语言的细致,对人物的刻画,都是极为到位和完美的。
很多时候,作者季羡林先生是以想写一个人物为开头的。
比如,他想写他的老师,这一章写的全是他的老师,好像很随意的感觉。
他的女房东,梵文老师,中国朋友……都是如此。
作者在德国的十年,有艰辛,有汗水,也有收获与幸福。
他经历过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却安然无恙。
在这里生活的十年,消纵即逝,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就如自己的第二故乡一般。
热情似火的女房东,严肃而专注的老师,美丽而静寂的景色,狂妄而自傲的侵略者……这些人在作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的景,德国的人,德国的情,都浓缩在作者的脑海里,他将终身难忘。
因为这里曾给过他希望,给过他快乐。
也因为这里,是培育他的第二个母亲。
《留德十年》读后感篇2以耄耋之年,回忆前尘过往。
自然不是让你以他的心态来品味人生。
而是试图让你了解,人生一世,有些事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看淡——比如名利。
有些事情则是伴着岁月流逝,历久弥香——譬如友情。
不是要你完全读懂没有领略过的人生阅历。
而是希望你能看到,人生如戏,到未必是空话。
跌宕起伏的景色,自己也曾领略,往往身如不系之舟,如何能从容招架,才是你需要去慢慢修炼的学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我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篇课文,非常感动,也受益匪浅。
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户户都在阳台上种着花,只是花是向外开的,在家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人走在大街上抬头一看,五颜六色的花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盛开,美丽极了,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问过他的`女房东:“这些花是给别人看的吗?”女房东很平静地说:“确实这样!”表现地很平常。
很多年后,作者再次来到德国,来迎接他的人问他:“你看这里有什么变化吗?”作者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没有变。
”这说明爱与文明已经成了德国人的一种习惯。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我们中国原来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现在国外很多景点上的警示语却用中文写的,如“请不要随地扔垃圾”,“请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文物上乱刻画”……这些都说明外国人觉得中国游客是很不文明的。
我们要重新树立文明形象,要具有德国人的这一种精神境界。
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要做到“我为人人”。
有一次,我在等公交车,终于来了一辆车,和我一起上车的还有一位老奶奶。
她一上车,车里就站起了一位青年,把老奶奶扶到他的位子上,老奶奶下车的时候,这位青年又把这位老奶奶扶下车,老奶奶满口答谢。
等这位青年上了车,全车人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这位年轻人也很开心,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一个人随手丢垃圾时,所有人都会扔垃圾,当一个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所有的人都会跟着效仿。
所以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做其他人的榜样,倡导社会好风气,传播正能量。
我们要学习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使社会美好和谐。
留德十年优秀读后感留德十年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德十年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德十年优秀读后感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是季羡林老先生《留德十年》里面的一篇小文——《两位母亲》,作者的文笔流畅,感情真挚,对于生身母亲的怅惘灰天之情,让人落泪。
这次,是第一次读完季老先生的整本书,多数时间,我是躺在新买的沙发上读,情感跟随季老的讲述走,对于季老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业余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是一位心情温和,但却有着自己独立意志的人,因此,他能在安定或不安定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静心读书的习惯,自始至终,也因此,他在这十年里,学到了几门语言,有了很多真实的生活体验,也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季老在德国那十年,德国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来又遭遇国共内战,整个时局动荡不安,通过季老讲述的那段时间,让我对二战多了一些了解,比如:德国人从最初的自我感觉良好,到后来的缄口不言;德国民众的生活,从最初的优越,到后来的缺衣短食;一些教授,因为战争的如火如荼,而被迫参军,有的战死在疆场,而这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突变,是一个个生命所被动承受的磨难。
季老的心地善良和心情温和,让他在德国受到一个个家庭的优待,给了他很多深入德国家庭,了解德国人生活的机会,他的身体和灵魂,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滋养,而同样,每一次离别,都让他的内心充满离别的无限伤感,也让人体会到命运的无定多变。
里面有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说的是季羡林他们从德国回来,一路上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事情,季羡林给人的感觉是温和而谦虚的,而那个时候,他们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为的是让人觉得他们不好欺负,从而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援助,让他们可以逍遥过日子,让我看到季羡林他们这些书生入世的一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后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后感《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后感1这是我读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感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老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了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我读完这篇课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国。
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享受,真香真美。
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成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许多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
那窗台上的花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就向我们频频点头。
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亲自到了德国,肯定会流连忘返。
看了楼上,还想看楼下;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盛开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
看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人们自己种的花,却是要让别人看得,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民看来,却是那么的平凡。
德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后感2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叫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讲述了德国人很爱花但却把花养在临街的阳台上,让它往外长,自己在家却看不到花的美。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德国人都有一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心灵,虽然自己看不到花可却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德国人身至花海之中。
至于我对此的看法和理解是:你要为集体或他人着想,让他人受益,那么他人也会帮助你。
可你若不这样做他人也不会为你着想,这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有一个例子,我大舅经常交朋友,朋友有困难了大舅总会帮忙。
季羡林的《德国印象》读后感范文 读季羡林 先生的《德国印象》有许多收获。
《德国印象》20xx 年 1 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前有季羡林先生 的回忆录《留德十年》更早在 1991 年就写出。
20xx 年 11 月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出版的《留德十年》。
在我的印象中, 一谈到德国就想到杀人如草的希特勒和纳粹组织。
然而通过 季羡林先生的《德国印象》,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德国形象。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
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 德。
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
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 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
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
街道洁 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
想一想,我国 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
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 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 认真、细致、谨严。
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
季 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
在二战大 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 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 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 听 到他在自言自语, “这真是难得的机会! 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 不起来的。
”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 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 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 动 地山摇”的景象。
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 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 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
“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 的。
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
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 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 选十门八门。
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
从来 没有课堂考试”。
“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 教授的决定。
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
只要自己有钱,可以 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 之。
不过, 德国大学的自由, 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
有个女学生的论文,
1/5
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
季老的老师们 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 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
他的女房东欧朴 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
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 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
他在生活方面的所 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
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 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在“表的喜剧”里,从 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通过阅读《德国印象》以及《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xx 年 1 月第 2 版) , 我感觉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十年之所以能够一方面在学业上卓有成就, 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处处受到照顾, 关键在于他在学业的追求上有着坚韧不拔、 忘 我奋斗的献身学术的意志力,关键在于他在为人处事上有着善良、纯朴、正直的 谦谦君子般的人格魅力。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