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84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调查报告目录1.内容综述................................................3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3 1.1.1 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手机使用情况.........................4 1.1.2 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的手机依赖现象分析.................5 1.1.3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6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8 1.2.1 明确本研究的主旨和目标...............................81.2.2 提出待解决的关键研究问题.............................92.文献综述...............................................10 2.1 国内外手机依赖研究现状................................10 2.1.1 国外研究进展........................................11 2.1.2 国内研究进展........................................13 2.2 相关理论框架..........................................15 2.2.1 心理学视角下的依赖理论..............................16 2.2.2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行为理论..........................17 2.2.3 教育学视角下的学习理论..............................18 2.3 研究差距与创新点......................................19 2.3.1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212.3.2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其重要性............................22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3 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23 3.1.1 样本的选择标准与过程................................24 3.1.2 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26 3.2 研究工具与技术路线....................................27 3.2.1 采用的研究工具介绍..................................28 3.2.2 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技术路线............................29 3.3 数据分析方法..........................................30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32 3.3.2 推论性统计分析方法..................................333.3.3 质性分析方法........................................344.研究发现与讨论.........................................35 4.1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分析..............................36 4.1.1 手机使用的普及程度..................................37 4.1.2 手机依赖的普遍性及特点..............................38 4.2 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分析................................39 4.2.1 个人因素............................................40 4.2.2 环境因素............................................41 4.2.3 教育因素............................................42 4.3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评估..................43 4.3.1 学习效果的影响......................................454.3.2 生活质量的影响......................................464.3.3 心理健康的影响......................................464.4 案例分析..............................................484.4.1 典型案例介绍........................................494.4.2 案例分析结果解读....................................505.结论与建议.............................................505.1 研究结论总结..........................................525.2 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启示............................535.3 对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建议................................54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551. 内容综述本报告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的现象及其对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摘要:随着通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操作越来越简单,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由于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都有手机成瘾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干预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策略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随着近几年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国际已有学者对手机成瘾这一行为做出界定。
国内,韩登亮、齐志斐和图斌斌、章俊龙等人大致认为手机成瘾即为因过度使用依赖手机而导致心理生理上的不健康行为。
也有研究者将手机成瘾的标准定义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手机的滥用,所谓滥用就是无论是否有使用需求都频繁地看手机;其次是因为使用手机过于频繁而导致其工作、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最后,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或是遇到不能使用手机的场合,身体或心理上会出现不适反应。
国际上普遍认为手机成瘾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成瘾。
本次研究对象为高校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才能在未来对社会做出贡献。
可是部分大学生已有手机成瘾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业学习和人际交往,因此,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引导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做出干预策略,才能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成瘾。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思维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有比较强的接受能力,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
而现如今,智能手机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便捷,并且其价格也能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加之通讯技术的更新完善,通过智能手机能够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些都使得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地使用智能手机。
为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成瘾现状,我们制定了一套调查问卷,累计向某一高校大学生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回收683份,有效回收率为85.4%,样本覆盖了某高职院校所有年级的学生。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手机成瘾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现象、成因、影响及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手机成瘾症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大学生中的表现特征。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包括心理需求、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手机成瘾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个人自我调控、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症的困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问题的关注,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也期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手机成瘾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手机成瘾症。
手机成瘾症,也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或手机过度使用症,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以至于对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
诊断手机成瘾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但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使用:手机成瘾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使用上,超出正常需要或预期。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即使知道这样做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强迫性使用:手机成瘾者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动或欲望去使用手机,即使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使用手机而感到焦虑或不安。
基于自律视角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从自律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当前,“手机成瘾”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大学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提出了提升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对策,期望通过这样的探讨,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对策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日益严重。
手机依赖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自律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和自律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一)社交及娱乐依赖手机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方式。
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其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然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进行沟通,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交流。
其次,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大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资源,如音乐、电影、游戏等。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娱乐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于手机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事情。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上,导致学业受到影响,甚至忽略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
(二)信息获取依赖手机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便利途径。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找资料、获取新闻等信息。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获取信息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增加,忽视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
他们可能会失去通过阅读书籍、课堂学习等方式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手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沉迷于手机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及负性情绪对睡眠质量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科技使用的主要群体,其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及其潜在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特别是智能手机成瘾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负性情绪,如何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智能手机成瘾的概念,阐述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及成因。
分析负性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智能手机成瘾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探讨智能手机成瘾和负性情绪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揭示其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减少成瘾行为,降低负性情绪,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其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尤为突出。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社交障碍等问题,还可能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负性情绪作为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因此,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及负性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智能手机成瘾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用户产生依赖和成瘾。
这种成瘾行为不仅与用户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还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包括睡眠质量。
例如,等()的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者往往存在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等()的研究也表明,智能手机成瘾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即智能手机成瘾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汇报人:目录•引言•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的成因分析•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解决方案与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众多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对于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及其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上瘾程度和相关因素研究目的和方法02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持有率达到98%,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手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差异不大,说明手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中。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且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较高。
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小时。
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晚上在宿舍熄灯后,大学生依然使用手机,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大学生在课堂、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所都使用手机。
课堂上的手机使用率较高,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图书馆是大学生自习和查阅资料的地方,手机使用率也较高,但多数是为了学习目的。
03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导致颈椎疲劳和疼痛,甚至引发颈椎病。
颈椎问题睡眠障碍眼睛疲劳晚上看手机会使人兴奋,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和失眠等问题。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近视等问题。
03020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频繁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效率降低手机上的信息往往比较碎片化,学生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养成浅阅读和浅思考的习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浅谈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手机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利的现象,手机成瘾现象也开始在大学生中出现。
手机成瘾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就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进行浅谈。
我们不得不承认手机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大学生们在手机上可以进行学习、娱乐、社交等多种活动。
正是由于手机的多功能性,很多大学生开始沉迷于手机,以至于出现了手机成瘾的现象。
他们整天沉浸在手机中,用手机浏览社交媒体、玩游戏、看视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生活质量下降,身体健康状况变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社交隔离现象。
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的形成有着多种原因。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信息爆炸的现象,手机成为了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们需要不断获取信息,而手机正是最快速、最便捷的信息获取工具。
社交网络的发展也是造成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手机上,大学生可以随时与朋友、同学交流,获取社交满足感。
手机游戏的盛行也成为了导致成瘾现象的因素之一。
手机游戏的吸引力很大,很多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会沉迷于手机游戏中,忽视了学业和生活。
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大学生自身需要调整好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不要沉迷于手机,应该加强对现实生活的重视。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进行相关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科学地使用手机,不沉迷于手机。
社会应该加强对手机成瘾现象的关注,多组织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增强对手机成瘾的防范意识。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问题。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概述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娱乐、学习、社交等多重角色的集合体。
随着手机使用的深入,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手机成瘾,或称“手机依赖症”,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不仅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更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手机成瘾程度越高,个体的抑郁水平也越高。
孤独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被认为在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中感受到的孤独、隔离和缺乏归属感的状态。
当个体感到孤独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手机来寻求社交满足和情感支持,从而加剧手机成瘾的程度。
同时,长期的孤独感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于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手机成瘾、孤独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愈发严重。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手机成瘾、抑郁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理解。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逐渐显现,而与此同时,孤独感也开始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
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定义与特征1. 手机成瘾的定义及特征手机成瘾指的是对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刺激和满足感产生依赖,无法自控地过度使用手机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频繁检查手机、无法停止使用手机、出现烦躁和不安情绪等。
2. 孤独感的定义及特征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联系和情感需求上的不满足感,感觉缺乏与他人的联系和支持。
主要特征包括:情感上的空虚感、对周围人的疏离感、社交能力下降等。
二、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1.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手机成瘾使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交空间脱离,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同时还可能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加重孤独感。
2.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负反馈循环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种负反馈循环的关系。
手机成瘾引起孤独感,而孤独感又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并沉浸于虚拟社交世界中。
这种循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交隔离和孤独感的加深。
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特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参与社交网络中得到的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对其生活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特征包括:情感支持、实质支持、信息支持。
2. 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在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之间关系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社会支持能提供情感支持,并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质性社交活动,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从而缓解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3. 加强社会支持的建议为了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支持。
浅谈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带来了方便和乐趣的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手机成瘾现象逐渐增多。
本文将就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进行浅谈,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
现状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在近年来愈发严重,具体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和使用。
大学生们对手机情有独钟,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在上课、自习和与朋友聚会时也会一直面对手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有的学生在睡前都要通过手机刷一会儿抖音或者玩游戏,而且一睡几乎马上就醒来,看一眼手机是否有新信息。
即便在教室里,手机也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注意力所在,而不是课堂内容。
这种现象不仅在大学校园流行,在社会中也是比较普遍的。
一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手机成瘾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影响分析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学习方面的影响,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会导致他们对学业失去兴趣,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其次是身体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颈椎病、近视等健康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手机成瘾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直接的伤害。
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使大学生疏远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手机成瘾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等问题。
应对措施面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首先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手机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他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合理地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帮助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控制他们的命运。
其次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分配手机使用时间。
他们可以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来控制手机使用,逐渐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
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让大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形成规范的手机使用习惯,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论文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本论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现状以及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不断加深。
他们不仅仅将手机作为通信工具,更多地将其视为社交媒体、新闻阅读、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手机几乎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原因1. 社交需求:大学生群体普遍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手机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并扩大社交圈子。
手机不仅提供了即时通讯的功能,还能让他们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生活、观点和感受。
2. 娱乐消遣:手机上的各种娱乐应用和游戏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消遣和娱乐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以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享受自己的个人时间。
3. 学习和信息获取:手机作为移动电子设备,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工具。
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查找资料、阅读电子书籍、参与在线学习等,提高学习效率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 生活便利:手机的智能化功能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
他们可以使用手机支付、订购外卖、使用导航软件等,简化了许多日常琐事,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1. 社交沟通困难: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可能减少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导致社交能力下降,与现实世界的交际困扰逐渐增多。
2. 学业压力增加:手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业表现和成绩。
3. 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腰椎等健康问题。
此外,手机过度使用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焦虑、依赖心理等。
四、应对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解决方案1. 意识培养:大学生应对手机依赖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了解到过度依赖手机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浅谈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更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日益普及,手机成瘾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值得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60%的大学生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
他们过分依赖手机,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进行社交、游戏、购物等活动,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工作。
有的学生甚至整夜通宵玩手机,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
手机成瘾还进一步加深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让大学生更加孤立,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无法建立真实而深入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大学生的生活压力较大,手机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通过社交软件与他人交流,能够让他们寻找到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
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手机上的游戏、应用、新闻等各种功能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手机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往往通过玩手机来放松心情,逃避现实的困扰。
手机广告的侵袭以及同伴的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之一,他们往往受到了过多的手机信息刺激,产生了无法抵抗的购买欲望。
我们也应该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应该增加对手机成瘾的认识,了解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
大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确保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不要让手机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应该找到其他适合自己的娱乐和放松方式,例如读书、运动、社交等。
大学生应该尝试与他人进行更多的面对面交流,增强人际关系的交流与互动。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不容忽视,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虽然手机成瘾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手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研究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手机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大学生成了手机的“奴隶”,防范大学生手机成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对手机成瘾概念的解析,从戒断症状、凸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并由外至内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据此,从大学生、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提出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防范路径。
标签:大学生;手机成瘾;防范路径1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涵及现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
我国学者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等人定义手机成瘾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韩登亮、齐志斐等把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
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2005)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仍不恰当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
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
如今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但手机对大学生的威胁也越来越多。
根据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重点实验室学者熊婕、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可以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是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
一些大学生表示如果很长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十分孤独,更有甚者认为手机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会觉得失去什么似的。
1.2凸显行为凸显行为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
大学生与手机的角色常常主客颠倒,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手机的牵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会因电话或“微信”等而不能专心听讲,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
1.3社交抚慰社交抚慰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一些年轻人长期使用手机后,丧失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能力。
报告题目: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研究作业:学号:姓名:目录页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1)(一)调查背景 (1)(二)调查目的 (1)二、文献综述 (1)三、问卷分析与设计 (2)(一)问卷编制 (2)(二)问卷内容 (2)(三)问卷统计分析 (4)四、结论与总结 (9)五、参考文献 (11)一、调查背景与目的(一)调查背景手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效率和便捷的服务。
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制力的缺乏。
部分大学生在感受手机便捷的同时,却悄然形成“低头族”,课堂上玩手机,手机游戏时间过长,手机购物成瘾等现象。
构成了学生们不同程度的手机使用问题。
更有甚者,过度使用手机直至手机成瘾。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身心变化。
这些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动力、交流欲望和能力等方面造成了危害。
(二)调查目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 2018 年 6 月,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 2017 年的 97.5% 提升至 98.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
而在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
同时,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显著的“三高”现象,即高普及率、高使用率和高花费。
手机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过度使用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众多高校学生上课时与手机的“互动”都颇为严重,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学习的地方也有抱着手机的人。
在这个大学生就业压力严峻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就此,我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展开了研究调查。
针对现状,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善措施,以尽可能的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综述 摘要:手机成瘾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手机成瘾的概念界定、大学生诊断测量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相关因素及干预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最后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 诊断标准和测量 相关因素 干预 根据工信部2011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9.3亿。7月由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3.18亿。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在享受手机带来新的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了手机的奴役的对象,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甚至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因手机成瘾症而感到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1手机成瘾的概念 成瘾,在新华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般指人对某类事物或东西的依赖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之前对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的依赖上,而近些年来,行为科学提出了成瘾(Behavioral Addiction)概念,常见的有:赌博成瘾(Griffiths,1995),财富成瘾(Slater,1980),性成瘾(Carnes,1983),计算机成瘾(Griffiths,1995)等[1],这些成瘾行为和创痛的药物成瘾表象很是相似,具有强烈心理和行为效应。有些用户无节制、无限度的使用手机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及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现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地增多。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韩登亮、齐志斐等人[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并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无限制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心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例如;莫名的紧张,莫名的心慌。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3]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循环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和手机信息搜索成瘾三种类型。国外的研究者则更倾向于用问题性手机使用或手机依赖等术语来表达手机成瘾,在Griffiths看来, 手机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互动性和非生化的行为成瘾[4]。现在中国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太多,部分研究者着手编制手机成瘾问卷[3,5]。有研究者开始关注手机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如韩登亮与齐志斐[1]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危害进行心理进行了深刻、严谨的分析;王小运与伍安春[5]探讨手机成瘾的成因和对策;梁维科[6]探讨了青少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王薇综述了手机成瘾的概念、测量及影响相关因素,特别提到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因素在手机成瘾当中的影响[7]。刘红与王洪礼[8]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寂寞孤独感、手机用户使用动机的关系。 2大学生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 就手机成瘾而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正式把它列入到心理障碍的范畴,有研究者参照国外传统的用来界定物质依赖(或成瘾)的标准,即《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通过研究过度使用手机的用户,给出确定此症状的6项标准,分别是突显性、耐受性、冲突性、复发性、戒断性和兴奋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认识和理解,编制测查工具用以诊断手机成瘾。下面是现阶段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的简介: 根据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的相关概念,重庆邮电大学王小运、伍安春[6]编制了关于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大版块,即调研对象基本概况、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感觉寻求尺度。问卷第1版块,主要搜集被试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乡所在地、年级以及专业等信息。问卷第2版块采用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5]等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诊断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阶段概况。此量表共有 16个题目,它采用 Likert 5点自评量表编排,其中共包含 4 个因素,分别为戒断症状(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突显行为(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社交抚慰(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和心境改变(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和波动)。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83,效度系数达到 0.90 以上。第3版块采取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王伟教授改编的《感觉寻求量表》,该量表又分为 4个分量表,分别为危险和寻求冒险(热切渴望参加强烈的、具有危险性、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经历寻求(通过自身的独立思维和感觉来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放纵欲望(热衷于使人情绪亢奋,比较激烈,不用加以限制的活动);不甘寂寞(表示讨厌独自一人的生活,厌恶平庸乏味的人或事,向往改变,讨厌重复)。 Billieux 和 Linden等人编制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PUMPQ)》,该问卷包含了30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四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PUMPQ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项目采用李克特式评分,分数从1到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的依赖性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的指标,目前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Cronbach’s alpha=0.89)。 Woong Ki Park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Horvath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来测量手机成瘾,该量表DSM-IV为基础,从依赖行为产生的 7个标准: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减少使用、时间花费、用其他活动替代和继续使用来划分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式记分,共20题,在韩国大学生中施测,从而建立手机成瘾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达到0.85 ,具有较高的信度。 3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的研究 3.1心理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人格特征作为潜在、不可发现的的预测者,与成瘾行为或依赖行为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一般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外倾性、神经质、胆汁质,自卑、孤独、抑郁和焦虑等。相关分析表明内外向与突显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戒断症状、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神质与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2生理因素 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手机成瘾者上网时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基姆伯雷博士的一份研究资料表明,手机成瘾的发生机理是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或使用次数过多,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令人更加精神颓废和意志消沉。 4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在我国,由于手机普及较晚,手机成瘾的出现也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的研究都存在相当的差距。尽管如此,由于很多研究者的努力,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现在为止,国内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下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手机成瘾的概念术语及界定上还有争议。在我国,多数研究者及使用“手机成瘾”这一术语,也有些研究者使用“手机依赖性使用”或是“问题性手机”。在相关概念的命名和界定仍需讨论并达成一致。 第二,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所用测量工具不统一。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诊断工具,使得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筛选的比例不一,从3%到13%,结果相差很大。另外,使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难以评价。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应尽量选用标准化的诊断工具,并采用一致的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第三,在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是研究最多的,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但是由于心理社会问题导致了手机成瘾,还是由于手机成瘾导致了心理社会问题,即因果研究非常少,需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横断面的研究,纵向研究非常少,而后者应是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URGER 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5-126.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3]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48-50 [4]GRIFFTHS M.”Internet addiction:Dose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Intra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8:61-75. [5]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卫生评估,2012,26(3):222-225 [6]王小运,伍安春.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40-43 [7]梁维科.青年手机游戏成瘾的原因与负面影响分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7(5):26-29 [8]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2011,34(6):1453-1457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Disorder LI Shuang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handong Jianan, 2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mobile phone,a new psychological-social problem mobile phone addiction emerges.At present,researchers studied the phenomenon and get some progress in china.On the basic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diagnostic critetria and testing,relative factors,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researches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Finally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 researches and for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Key words:mobile phone addiction;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sting;relative factors;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