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屈原列传》原文及白话翻译《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高中原文译文及注释《屈原列传》,文章是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的,用有关的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地来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司马迁〔两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楚辞·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
”濯:洗。
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餔(b n )其糟而歠二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 鼓枻而去,乃歌.曰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何故深思高举5圣人不凝滞于物(chu b)其醨(I i)汶汶(m G)淈(g u )泥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渔父》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6.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字音渔父(f u)枯槁(gQ)凝滞(zh I)莞尔(w m)鼓枻(y l)濯(zhu o )缨“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颜色,古义:脸色形容,古义:形体容貌至于,古义:到。
高举,古义:行为高岀世俗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3)可以濯吾缨(介词, 六文言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行吟(于)泽畔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 5屈原既放 自令放为 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七重点字词解释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 何故深思咼举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游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3于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④ 何故至于斯? 4见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② 慈父见背 5之行为 尽,完 游荡,徘徊 交往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介词,被。
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身之察察翻译”出自《楚辞》中《渔父》,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
【翻译】“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间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漏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歌其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耀吾缪;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溜吾足。
”
【创作背景】《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赏析】《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
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鱼盛二公文言文翻译《鱼盛二公》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服其糟而饮其澧?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通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通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这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鱼盛二公》译文: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江河之畔边走边歌,容颜憔悴,面色灰黑,如秋天的朽木枯草。
江边打鱼的老人看到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浑浊,只有我独自清白;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因为这个缘故被放逐了。
”打鱼老者说:“圣明的人不会为外物所约束,而能够与社会一起向前。
大家都浑浊,你为什么不踩进烂泥里,激荡起那波涛?大家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吃那些酒糟,又喝那些酒水呢?为什么要那样深入地思考,又高调地表现自己,让自己被放逐了?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沐浴过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脏东西。
怎么能拿自己干净纯洁的身体,去承受肮脏的衣帽呢?我宁愿跳进湘江,让鱼把我吃掉。
怎么能用我洁白的身体,去承受社会肮脏的尘埃呢?”打鱼老人轻轻地笑了,摇动着船桨渐渐远去,还一边唱歌:滔滔的江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子;滔滔江水浑浊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于是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原文附翻译一、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①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②其糟而歠③其醨④?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⑤,受物之汶汶⑥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⑦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渔父》[注释] ①三闾大夫:官职名。
文中指代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②餔(bǔ):食。
③歠(chuò):饮。
④醨(lí):薄酒。
⑤察察:清洁貌。
⑥汶(mén):玷污。
⑦枻(yì):桨。
二、翻译:屈原已经遭受放逐,游荡于江边,吟咏于湖畔,脸色焦黄,形体枯瘦。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人都浑浊不堪只有我独自清白,大家都沉醉浸于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被外物所束缚,而能随着世俗一起变化。
世人都浑浊,你为什么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沉醉,你为什么不吃酒糟喝薄酒?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自己弄得被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要把帽子弹弹,刚洗过澡要把衣服抖抖。
怎能让洁净的身体,去蒙受外界的玷辱呢?我宁愿跳到湘江,葬身在鱼腹中。
怎么能让洁净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没有再同屈原说话。
《渔父》知识整理《渔父》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2.于(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定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定)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渔父》基础知识整理1、通假字①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①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今义:今指①停止流淌,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今指高高举起。
3、句式类型①行吟泽畔。
(省略句)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③是以见放。
(被动句)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⑥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句))《渔父》原文与参考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列传第三段原文及翻译(3篇) 第一篇 原文: 屈平既绌,其后秦将白起攻破鄗,鄗为秦所取。秦王使人遗平原君书,愿以十五城易鄗。平原君患之,欲许秦,屈原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许。”平原君曰:“吾已许秦矣。”屈原曰:“君负约矣,何面目立于天下!”平原君曰:“吾欲使秦无得鄗,而吾得以全身。”屈原曰:“吾闻之,国者,非为其君,为其民也。今君以一身之安危,忘国家之利,非忠也。”平原君曰:“吾已知矣,吾将更谋之。”
翻译: 屈原被罢免之后,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了鄗城,鄗城被秦国占领。秦王派人给赵国的平原君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鄗城。平原君对此感到困扰,想要答应秦国,屈原说:“秦国是贪婪凶猛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答应。”平原君说:“我已经答应了秦国。”屈原说:“你已经违背了约定,还有什么面目立足于天下!”平原君说:“我想让秦国得不到鄗城,同时我也得以保全性命。”屈原说:“我听说,国家不是为君主而存在,而是为民众而存在。现在你为了个人的安全,忘记了国家的利益,这不是忠诚的行为。”平原君说:“我已经明白了,我将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第二篇 原文: 其后,秦昭王与平原君会于渑池之会。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赵王为秦王鼓瑟。”屈原曰:“秦王令赵王鼓瑟,是辱赵王也。吾请为赵王击筑,以为秦王之乐。”秦王曰:“诺。”屈原即击筑,为秦王作《渔父》之曲。秦王听之,色颇不怿,曰:“吾闻赵有贤人,今乃得见之,寡人愿闻《渔父》之词。”屈原曰:“吾闻之,‘渔父’者,渔者之谓也。秦王何以为乐?”秦王曰:“寡人闻之,‘渔父’之词,可以喻意。”屈原曰:“吾将为大王陈之。”
翻译: 在这之后,秦昭王与赵国的平原君在渑池相会。秦王饮酒畅快,说:“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演奏瑟。”赵王便弹奏了瑟,秦国的御史上前记录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弹奏瑟。”屈原说:“秦王让赵王弹瑟,这是侮辱赵王。我请求为赵王击筑,作为秦王的乐章。”秦王说:“好的。”屈原便击筑,为秦王演奏了《渔父》这首曲子。秦王听后,脸色有些不悦,说:“我听说赵国有贤人,现在终于见到了,我希望听到《渔父》的歌词。”屈原说:“我听说,‘渔父’是指渔夫的意思。秦王为什么要以此为乐?”秦王说:“我听说,‘渔父’的歌词,可以表达深意。”屈原说:“我将为大王陈述其意。”
渔父《渔父》教案优秀4篇《渔父》教案优秀4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渔父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渔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有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屈原的诗词赏析《渔父》_6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渔父——屈原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列传的翻译渔夫约福胜人者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满腹愁容说道:"整个世道都是污浊的,切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夫劝告道:"凡聪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够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助波推澜呢?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面对渔夫的话,屈原苦笑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新者比浴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宁愿跳进那长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春节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呢?"最后,屈原怀石沉江!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渔夫的思想是大众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处事。
而屈原则是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式的,他想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永不随波逐流。
渔父之勘阻及广创作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年夜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文学知识:选自《楚辞》.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3.三闾(lǘ)年夜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4.是以见放,是:因此.以:能够.5.淈(gǔ):搅浑.6.哺(bū):吃,一作“哺”(bū).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生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8.沐:洗头.9.浴:洗身,洗澡.10.察察:皎洁的样子.11.汶(wén)汶:污浊.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13.莞尔:微笑的样子.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16.濯:洗.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18.遂去,遂:于是.去:离开.19.不复与言,复:再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今义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生俗.今义指高高举起.)(5)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今义指①暗示到某种水平②暗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递进)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主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举措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2)主动句①是以见放(“见”表主动,因此被放逐.)②圣人不凝滞于物(不凝滞于物:不被外物拘泥.)③屈原既放(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④自令放为(翻译:使自己被放逐呢?)(3)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识表记标帜,正常语序为“察察之身”.)②物之汶汶(men)(之,定语后置的标识表记标帜,正常语序为“汶汶之物”.)③行吟泽畔(状语后置,翻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④游于江潭(状语后置,翻译:在江潭一带游走.)(4)反问句①子非三闾年夜夫与?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③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原文: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原文: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原文: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原文: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文: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原文: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译文: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
原文: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原文:“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原文: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文: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在语文的这个科目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的有关重要的课文的文言文,而不同的课文的重要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屈原列传原文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教学内容:《楚辞.渔父》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渔父》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楚辞·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形销骨立色憔悴,深思高举济世危。
游于江潭梦寥廓,相遇渔父清浊对。
和光同尘波可随,避世藏身亦不违。
隐士逍遥乐清流,孺子吟唱沧浪水。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诗人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原文】《渔父》屈原既①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⑧者必弹冠,新浴⑨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⑿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注释】①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②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④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⑤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⑥哺:吃。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原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
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
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
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
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
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
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