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31.94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过程

( 1)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 ,但是对于勒却只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 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 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 10 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小说集 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 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 势力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 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 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 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 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 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 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线 索人物。 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的心情;狼 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三、语言赏析。

1.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性格 特征。

2.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

环节三

辨析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环节三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力、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疑。

4.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和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四、写法探究

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 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像弟弟并惊恐地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 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一家怎么办?

教学反思

10. 岳阳楼记

教学过程

二、字词积累

1. 听录音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谪(zh é)汤(sh āng)属(zhǔ)霪(yín)霏(f ēi )

樯(qi áng)楫(j í)冥(míng )谗(ch án)芷(zh ǐ)

汀(t īng)偕(xi é)曜(yào)

2. 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

环节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1)通假字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

咐。

(2)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因为)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至,到达)此乐何极.(穷

尽,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表示程度深)

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委婉语气)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景明(和煦)

(3)词类活用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内容探究

环节三

7.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的忧乐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

9. 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

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

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

警句出现,令人印象深刻。

10.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自勉之意。

二、赏析美文。

1. 请选读二三四段,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话描绘景物,感受诗情

画意。

2. 请大家交流感受,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通过品味关键词语来体现洞庭湖的浩淼无垠、气

象万千,抓总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形、声、光、色、味多角度多方面描绘。

示例: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

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三、探究写法

1. 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2. 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3.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环节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