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29
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1.直译法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英语谚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英语谚语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点,使中国读者能更好地感觉英语文化。
这种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2.意译法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在直译过来后,中国读者很难理解。
采用意译,即舍弃原文形象、比喻,抓住内容、喻义,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
这种译法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例如:Care killeda cat.(忧虑伤身)3.反译法所谓反译法就是指原文从正面表达的,译文可以从反面着笔翻译。
一些用肯定形式的英语谚语,往往有否定的含义;另一些用否定形式的英语谚语,往往有肯定的含义。
这些英语谚语在汉译时一般要用反译法来处理。
例如:Appearances are deceptive.(勿以貌取人)又如: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无论怎样坏的风也会对某些人有利)4.对应借译法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
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谚语直接对译。
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坚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中国读者接受。
例如: He who wor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英语翻译学习技巧注意事项一. 翻译的技巧没有技巧,只有一个熟字。
华罗庚说过,"苦干猛干埋头干,熟能生出百巧来'。
语法根基深厚,词汇量大,对专业词汇掌握得熟,自然就能驾轻就熟,怎么玩儿怎么转。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翻译典型译例举隅:(1)形神兼备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arkle.(2)舍形取神式Why the river is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为什么河流是富有的,因为它总向前(钱)流。
(3)文字游戏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me maid.(4)得形忘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Drawing sword, 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Raising 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5)象形诗的翻译starIf you areA love compassionate,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HuddldAt your feet星啊,如果你那爱中满含怜悯,来年就和我们同行。
我们面对冰河距离,如今拥挤在你脚底(6)难译的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死。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实识是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第一讲1、何谓翻译翻译,中国古代叫做“象寄”或“通事”《礼记·王制》。
严复在《天言论》的译例言中说:“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杨子·方言》中说:“译,传也。
”《说文解字》里说:“传译四夷之言者”。
汉明帝时,“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英汉谚语互译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谚语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
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成功与否,本文拟就英汉谚语互译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引言我国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着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nstant drpping ears the stne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e tests a hrse's strength.stie reveals a persn's heart.英谚:1、ut f sight,ut f ind.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ny lips ake thughtless slips.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英谚语都富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为人们提供指导。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的背景、特点、使用场景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汉英谚语对比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汉语谚语通常以对仗、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主,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达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英语谚语则以直白的语言陈述事实,道理深刻,言简意赅,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汉英谚语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道德、礼仪,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
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表达感恩回报的思想。
英语谚语则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如“No pain, no gain.”(无苦无甜)反映了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的观念。
使用场景汉英谚语的使用场景大多与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场合密切相关。
汉语谚语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应用广泛。
如“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表达礼仪的重要性。
英语谚语则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提醒人们注意健康饮食。
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汉英谚语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汉英谚语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通过学习汉英谚语,学生可以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此外,汉英谚语的寓意深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在具体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文化背景引入:介绍汉英谚语的背景和出处,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2、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谚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视角。
3、情境演绎:组织学生表演汉英谚语所蕴含的故事或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谚语的含义和用法。
2522021年42期总第586期ENGLISH ON CAMPUS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梁宗岱译)我来把你比作夏天吗? (李霁野译)我或许可将你比作春季? (辜正坤译)在辜正坤的译文中,他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因为中国的春季是万物复苏、温暖的季节,所以把原文的夏日译为了春季。
例5: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后半句,形象生动地表示中华民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译者要让外国读者读后产生类似于原文的感受,同时又不想失去源语的“味道”,必须将原文字里行间隐含的意蕴用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Today, the Chinese n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like “seas becoming mulberry fields.”——The Governance of China例6: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九大报告在中国文化中,“饭碗”一词使用广泛,用来比喻赖以谋生的职业或途径,如“找饭碗”“铁饭碗”“砸了饭碗”等,民以食为天,中国实现了让14亿人口吃不完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使用“端牢饭碗”表示粮食的供给有充分保障,译者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把该句译为:We must ensure China's food security so that we alwayshave control over our own food supply.四、结语本文笔者以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语境,及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作者信息意图进行操纵性重构,目的在于保证交际的成功,而不会让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导努力来获得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也彰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词汇错位及翻译(一)【摘要】谚语是语言经高度提炼后形成的短语或短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学习如何翻译谚语,对于学习两种语言以及了解语言的文化特色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拟从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入手,以汉译英为例,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讨论汉语中的谚语经英译后,谚语的词汇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谚语;文化;动物词汇一、概述世界上现存的语言中,凡是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这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它们大都节奏感强,形式简炼,寓意深刻,读起来悦目,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顺口,因此被语言学习者包括母语学习者喜闻乐见。
这些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因此翻译谚语时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保留原语中谚语的文化习俗,还要译出谚语包含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最佳地传递文化信息。
汉语和英语的谚语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由于动物词汇比较丰富直观,而且汉英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思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相同或相似地寓意。
鉴于此种情况,部分谚语在汉译英时,可采用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
但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社会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同一动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寓意,而不同种动物又可能产生相似的寓意。
而且两种语言的差异远远大于其相似形。
本文拟从汉英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入手,从词汇并行,词汇遗漏,词汇补充,词汇冲突等方面分析汉英谚语中的由动物词汇引申出的文化内涵及译法。
二、汉英谚语中动物词汇比较1.汉英动物词汇并行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是语言及文化的高度提炼,是修辞手法诸如比喻,隐喻等的集中运用。
正是由于其丰富内涵,在翻译谚语时,部分地保留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即采用了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
如“纸老虎”,译成papertiger.“狐假虎威”,译为thetigerbehindthefox.还有:“一燕不成夏”,译成:Oneswallowdoesnotmakeasummer.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Itisunwisetoformajudgmentonthebasisofasingleinstance.英译后,既保留了原谚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做事或判断不能太片面),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及翻译-精选文档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及翻译英语谚语句式灵活多变,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所以在人群中流传度很高,而且它蕴含了丰富的词汇,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又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可以说谚语是瑰丽的语言的宝库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个民族的谚语,蕴含着该民族的人们在其漫长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酸甜苦辣,也浸透着他们的劳动汗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跨国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新月异的21世纪,研究英语谚语,品味英语谚语中所浸含的精神营养,学习英语谚语、掌握英语谚语的用法并使之服务于与西方人的融洽交往,是十分必要是。
并且在学习谚语的过程中,既可以找到西方人的历史踪迹,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对人间百态的观察以及对事物哲理的精辟总结。
1.英语谚语的修辞有人曾说过英语谚语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
总之言简意赅、富含哲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等特点,而它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更是多不胜数,而这些修辞手法更是让英语谚语散发出多亩的光彩,例如比喻、拟人。
明喻(smile):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简单地说,指一种事物被比作另一事物,其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有like,as,as if,as though,as……as等。
如:Books like friends,should be few and well chosen.书籍如朋友,宜少宜精选。
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花易谢,美难再。
暗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直接将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描写,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紧切。
例如: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借喻(metonymy):用一个事物来替一个与他相关的事物,一半都是喻体出现,本体不出现。
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的比较08级对外汉语班陈桂平学号2008034103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本文分析了汉英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相似之处,有助于对谚语的学习与研究,并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汉英谚语;语言特点;相似性;比较谚语是民间广泛流传运用的剪短并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
不止是汉语有谚语,英语也有。
我们接触到过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都是为我们熟悉的。
谚语本是来源于生活的,它以简洁通俗、生动准确的语言综合概括多种生活现象,科学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普遍真理,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哲理,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
两种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汉英谚语的语音对比谚语之所以能迅速而持久地为民众所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其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忆。
在这一点上,汉英谚语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一)重复英汉两种谚语在语音上有一种相同的表现形式,即重复。
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包括重复某一个词,也包括重复某一元音,从而达到强调强调的效果。
1、词汇的重复(1)汉语例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这条谚语中,汉字“瓜”出现重复,旨在强调“任何的收获都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2)英语例句Diamond cut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
在这条谚语中,单词“diamond”重复两次。
旨在强调“在你的同行中还有更强大的对手”。
2、音韵的重复(1)汉语例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句中的“处”和“夫”,重复了韵母u。
(2)英语例句Learn to creap before you leap.(先学跑,后学走)这个例句中的“creap”和“ leap”,重复了「i:p」。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在语音上都通过重复出现相通的词或者韵律来达到音韵美的效果。
谈英汉成语的对比及其翻译何小菊[200704111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摘要: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成语。
本文对英汉成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几种英汉成语的翻译方法,旨在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英汉成语的妙用。
关键词:英语成语;比较;翻译方法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HeXiaoju[2007041113]Qian 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bstract: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both rich in idioms.The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on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Its aim is to make English learners understand and master English-Chinese idioms better.Key words: English idiom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methods“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1] (P112)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经历了长长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
成语包括习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等,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虽然英汉语之间有相同点,但是它们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英汉谚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摘要:Greeks,even when they bring gifts.来自希腊神话,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则来自《伊索寓言》,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时,Every Jack has his Jill.人各有偶,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衣柜里藏骷髅,见不得人的事家家有谚语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它蕴涵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
其具体的表达形式,材料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
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不同,英汉谚语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谚语的翻译带来障碍。
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考虑英汉谚语间的文化差异,分析和比较两种谚语的异同,灵活运用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一、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谚语是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汉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反映社会及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分国界,具有共性的。
但另一方面英汉谚语又与其民族特有的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容。
概括地讲,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来之于三大方面:1.不同的经济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在汉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以农业为题材。
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瑞雪兆丰年。
”等。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畜牧业大国,因而,英语谚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海洋和马有关。
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人有失错,马有失蹄)此外,不同地域中的一些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物产也作为喻体出现在英汉谚语中,如汉谚语中的“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英语中的“Don"t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别白天点蜡烛,多此一举。
[试论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中英文谚语互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单词、语法、句型,还要注意谚语的准确翻译,尤其是分译与合译问题。
本文探讨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
首先分析了谚语的特征,其次分析了日汉谚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基于其特点,最后分析了日汉互译中的谚语分译与合译,以加深对中日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日语谚语分类合译分译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喜闻乐道的谚语,日本民族也不例外。
日语谚语与中华谚语一样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形式言简意赅、脍炙人口,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和实践的真理。
我国武占坤教授曾在《中华谚谣研究》一书中的序言写道:“谚语是造化之神的双手,是智慧之神的双目,是民间用语美神头上的花环,是民族乡土文化天幕上的星斗。
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谚语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谚语。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也使得两种语言的谚语对译较其他文学形式显得更难一些。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另外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谚语的特征与内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尽管日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日汉谚语有着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