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畴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十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地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1.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早期研究以美国的伯吉斯(Burgess)、黑格(Haig)和霍伊特(Hoyt)为主要代表,他们侧重于研究城市的土地经济,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和用地布局,试图解释关于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地理位置的决定因素。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帕·汤普森(Wilbur Thompson)的《城市经济学导言》(The Introduction to Urban Economics)—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3.城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包括三部分:

(1)宏观经济部分:城市化普遍规律;我国城市化道路;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2)微观城市经济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人口经济;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经济、城市财政与金融。

(3)专题研究部分:城市开发区的发展与建设;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3.城市经济学的若干特征

多学科性、广泛分布的外在性和规模经济的特性、地理空间属性。

(二)熟悉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城市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城市建设的各项功能、城市的布局和各项指标。对现阶段矛盾突出的城市、土地、住房、交通运输、环境、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等问题,也都从经济方面加以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学具有相对广泛的研究范围和较强的综合性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极为密切。

二、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一)熟悉城市规模的基本概念

1.城市规模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因各城市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同,会形成城市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法。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常常是城市极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

2.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受国内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级标准相差很大。确定人口规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组成以及人口分布,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建筑布局,场所设置,道路修建,绿化方案以及管理配置等等的规划。

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者的关系是相关的,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指标就能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因此,在城市发展用地无明显约束条件下,一般是从预测人口规模着手研究,再根据城市的性质与用地条件加以综合协调,然后确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就可推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

3.基本概念

(1)城市人口

①城市人口结构;②城市人口年龄;③城市人口增长;④城市人口增长率;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⑦城市人口预测

(2)城市用地

①城市用地;②保留地;③城市用地评价;④城市用地平衡

(二)了解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

关于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松巴特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时,运用递进分析方法研究了决定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为: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区域产品数量和剩余产品数量;若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大小和总产品数量一定,则取决于剩余产品所占的比率;若生活资料供应区域大小和剩余产品比率一定,则受土地肥沃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制约;若剩余产品比率和土地条件一定,则受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广度的制约;生活资料供给区域的广度受交通技术条件制约。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受自然、历史、政治、经济、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多种模式。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形成机制具有复杂性。城市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直接因素。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是推动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升级的基础动力。通常认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如人均值、地均值(密度)、城市化水平等对城市规模分布类型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人均工业总产值除外)。

(三)熟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细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另一种是向心型的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