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板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35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目的】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
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
【材料】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1.小鼠标记,称重;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前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
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
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哌替啶生理盐水【注意】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罗通定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
2. 观察罗通定对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3. 了解镇痛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罗通定(Rotundine)是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主要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发挥镇痛效果。
本实验采用热板法观察罗通定对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通过比较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小鼠舔足反应的时间差异,评估罗通定的镇痛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小鼠,体重20-25g。
2. 药品:罗通定片(规格:0.1g/片)。
3. 仪器:热板仪、电子秤、计时器。
4. 试剂: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罗通定低剂量组(0.1mg/kg)、罗通定高剂量组(0.2mg/kg)。
2. 热板法镇痛实验:将小鼠置于热板仪上,待小鼠舔足反应时开始计时,记录舔足反应的时间。
3. 给药:罗通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0.1mg/kg和0.2mg/kg罗通定,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 观察与记录:给药后30分钟,再次进行热板法实验,记录小鼠舔足反应的时间。
5.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小鼠舔足反应时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空白对照组:小鼠舔足反应时间为(10.5±1.2)秒。
2. 罗通定低剂量组:小鼠舔足反应时间为(8.2±1.5)秒,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罗通定高剂量组:小鼠舔足反应时间为(7.0±1.3)秒,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结果显示,罗通定对小鼠疼痛反应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罗通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舔足反应时间均明显缩短,说明罗通定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鼠的疼痛反应。
这与罗通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相一致。
罗通定作为一种非麻醉性镇痛药,具有以下特点:1. 作用机制:罗通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疼痛信号传递,发挥镇痛作用。
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目的:通过热板法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罗痛定(rotundine)的镇痛效应。
方法:使用超级恒温器,观察在注射药物前后雌性小鼠产生舐后足反应的时间。
结果: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后的15/30/60min的痛阈值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在注射罗痛定后的15/30/6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明显增大(P<0.05);小鼠在注射度冷丁后的15/30min时的痛阈值相比注射前均明显增大(P<0.05),但是在60min时小鼠痛阈值却与注射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30min时,杜冷丁提高的痛阈值与罗通定无显著差异(P>0.05),在60min时杜冷丁与罗通定提高的痛阈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杜冷丁和罗通定均具有明显镇痛作用。
罗通定的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于杜冷丁。
关键词杜冷丁罗痛定痛阈热板法1. 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 20-25g雌性小鼠1.2 药品0.25%dolantin,0.25%rotundine sulfate,生理盐水1.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金属罐1.4 调节热板温度开启超级恒温器,调节温度恒定于55±0.1℃1.5 动物筛选取雌性小鼠置于金属罐中,筛选10-30秒内有舔后足反应的合格小鼠3只并各测定正常痛阈值一次,对逃避、跳跃者弃之。
1.6 实验动物处理测量合格小鼠体重并分组,甲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罗通定0.1ml/10g,丙鼠腹腔注射度冷丁0.1ml/10g2. 观察指标1.1测痛阈值记录合格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并分别在注射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测痛阈值一次并记录痛阈值。
1.21.3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痛阈提高百分率=(用药后平均热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100% 1.4测痛阈值记录合格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并分别在注射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测痛阈值一次并记录痛阈值。
1、热板法镇痛药物实验中,曲马多的阵痛效果好于赖氨匹林。
因为曲马多为中枢性镇痛药,
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并激动阿片受体,从而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过程,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赖氨匹林为解热镇痛药,镇痛部位在外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PG的合成减少而产生镇痛作用。
曲马多的镇痛效能远高于赖氨匹林。
2、中枢性镇痛药及外周镇痛药的镇痛机制:
中枢性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可激动阿片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阻断痛觉传导通路产生镇痛作用。
外周镇痛药:镇痛作用在外周,它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致痛物质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
3、热板法测定药物的镇痛作用试验中,小鼠的筛选:
①取体重18~22g的小鼠
②选择雌性小鼠
③置于热板仪上(温度为55±0.5℃),测定各小鼠正常的痛阈值(痛阈值在5s~30s之
间的为合格小鼠,大于30s——反应迟钝,小于5s——反应过于敏感)。
4、“热板法镇痛药物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测定痛反应时一旦小鼠出现典型痛反应,应立即移开,60s无痛反应也应立即移开热板,避免烫伤小鼠;②不能选用雄性小鼠;③室温应保持在15-20℃为宜;④只有添后足才作为疼痛的指标。
5、“扭体法镇痛药物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醋酸溶液需临时配制,如放置过久,作用明显减弱;②化学刺激法应在室温20℃左右为宜,温度过低时小白鼠扭体次数减少;③小鼠体重应在22~26g左右,体重过轻,牛蹄反应出现频率亦低;④动物的疼痛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实验用动物数越多结果越可靠。
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与要求1. 学习常用的三种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
2. 观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疼痛除了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外,往往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
痛觉不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痛觉也不同。
痛觉的观察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一种衡量痛觉敏感性的指标即痛觉阈值(简称痛阈值)客观地对痛觉做出描述。
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达到镇痛的目的。
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常用的方法有:热刺激、化学刺激、机械刺激及电刺激等一、 热板法实验材料一. 实验动物雌性小鼠(18~22 g )6~7只。
二.器材与药品Woolfe 热板、天平、鼠笼、注射器(1ml )2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实验方法1. 筛选实验动物 将热板温度调节至(55±0.5)℃,置小鼠与热板上,测定各小鼠的正常痛反应(舔后足或抬后足并回头)时间,共2次,每次间隔5min ,该时间即为小鼠的痛阈值,以平均值不超过30s 为合格,共选出6只小鼠供实验用。
2. 动物分组及给药 取选出的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每组2只),称重编号。
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实验组1小鼠腹腔注射1%盐酸哌替啶40mg/10g (0.1ml/10g ),实验组2小鼠腹腔注视3%安乃近300mg/10g (0.1ml/10g ),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于注射后15min 、30min 、45min 分别再次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小鼠痛阈值。
对60s 不舔后足、不抬后足并回头的小鼠,痛阈值按60s 计算。
3. 结果计算 收集整个实验室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同时间的痛阈改变百分率。
痛阈改变百分率=%100- 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前平均痛阈值用药后平均痛阈值 4. 将小鼠给药前、后的痛阈值记入表13-4。
实验报告阿司匹林镇痛作用引言镇痛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治疗手段,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引起的不适感。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旨在探究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并评估其效果。
材料与方法材料- 10只小鼠- 阿司匹林片剂- 生理盐水溶液方法1. 将10只小鼠均匀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
2. 阿司匹林组:将阿司匹林片剂溶于生理盐水中,制备成100mg / kg的浓度。
3. 对照组:使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
4. 给予小鼠相应的处理剂量,口服给药。
5. 使用热板法进行疼痛阈值测量。
首先将小鼠置于热板上,记录其首次示意异常行为(如抖动或抬起脚趾)的时间,此时刻即为疼痛阈值。
6. 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疼痛阈值,持续观察8小时。
7.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了以下数据:时间(小时)阿司匹林组(疼痛阈值,秒)对照组(疼痛阈值,秒)0 5 51 12 72 15 83 18 84 21 95 23 96 25 107 27 108 29 10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给予阿司匹林的小鼠在热板法测量下的疼痛阈值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鼠的疼痛阈值,起到镇痛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器的刺激。
此机制可能是阿司匹林具有镇痛作用的重要原因。
然而,本实验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结果并不能完全推广到人体。
其次,仅使用了热板法进行疼痛阈值测量,其他疼痛评估方法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阿司匹林的镇痛机制,并进行更全面的临床应用研究,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参考文献1. Hua XY, et al. The role of NaV1.7 in human nociceptors: insight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sensory neurons of erythromelalgia patients. Pain. 2012; 153(11): 2269-80.2. Julius D, Basbaum AI.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ociception. Nature. 2001; 413(6852): 203-10.3. Sohn JH, et al. Func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heat exposure on Nav1.8-/- mice: evidence for a role of Nav1.8 in nociceptive thermosensation. J Pain. 2014; 15(8): 831-43.。
实验六热板法测试颅痛定的镇痛作用目的:掌握用热板法测试镇痛药物,比较镇痛效价的方法。
原理:小鼠的足底无毛,皮肤裸露,在温度为55±0.5℃的金属板上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舔后足、踢后腿等现象。
颅痛定等药物可提高痛阈,推迟小鼠疼痛出现时间。
器材:热板仪、电子天平、1ml注射器药品:0.2%颅痛定溶液、生理盐水动物:雌性小白鼠2只方法:取雌性小白鼠2只,标记,称重测试两鼠给药前的痛觉反应时间1#:腹腔注射0.2%颅痛定溶液 0.15ml/10g2#: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15ml/10g。
测定给药后15、30、45、60min的痛觉反应时间。
在测试中,如60秒内无痛觉反应,应立即取出,并以60秒计。
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完成实验报告。
痛阈提高百分率=(药后痛觉反应时间-药前痛觉反应时间)/药前痛觉反应时间×100%结果:表1 颅痛定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鼠号体重(g)剂量药前痛阈值药后15min痛阈值药后30min痛阈值药后45min痛阈值12注意:实验前将温控热板仪调节在55±0.5℃,以小鼠放入后至舔后足之间的时间为痛觉反应时间。
实验五药物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一、目的:学习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血凝时间,观察不同药物对血凝时间的影响二、原理:三、材料:(一)器材:毛细玻管、1ml注射器、针头、秒表、棉球(二)药品:2.5%止血敏溶液、50u/ml肝素溶液、生理盐水(三)动物:小白鼠3只四、方法:取小鼠3只,标记、称重。
给药1#鼠腹腔注射2.5%止血敏(本品是通过促进凝血过程而发挥作用。
他能够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凝血物质的释放,以加速凝血。
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
本品可与其他类型止血药合用。
溶液0.2ml/10g(5mg/10g)2#鼠腹腔注射50u/ml肝素溶液0.2ml/10g(10u/10g)3#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10g30min后,作眼眶内眦穿刺后迅速取血,取血达5cm的血柱,并启动秒表,每隔30s折断毛细玻管一小截,检查有无纤维蛋白丝。
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的 学习热板法镇痛实验方法,观察麻醉性镇痛药杜冷丁(Dolantin )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 )的镇痛效应。
方法 通过将筛选合格的3只小鼠标记甲、乙、丙,甲鼠注射0.2% dolantin ,乙鼠注射0.2% rotundine sulfate ,丙鼠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于15min 、30min 、60min 分别测定其痛阈值,从而观察麻醉性镇痛药杜冷丁(Dolantin )和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 )的镇痛效应。
结果 注射前甲鼠的痛阈为18.25±3.45s,乙鼠为22.25±3.77s,丙鼠为21.63±4.69s 。
药物注射15min 后,甲鼠的痛阈为54.13±10.96s ,乙鼠为51.63±16.16s ,丙鼠为26.38±14.75。
注射药物后甲鼠的痛阈值与注射前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与注射后15min 的乙鼠相比无显著差异,与注射后15min 的丙鼠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
注射药物后乙鼠的痛阈值与注射前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与注射后15min 的丙鼠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
丙鼠与注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药物注射30min 后,甲鼠的痛阈为48.25±17.05s,乙鼠为48.88±14.7s ,丙鼠为23±16.06s 。
此时的甲鼠与注射前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与注射后30min 的乙鼠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与注射药物后30min 的丙鼠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
乙鼠与注射前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与注射后30min 的丙鼠相比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
阿司匹林镇痛作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并通过相关实验方法和数据来评估其效果,为进一步了解阿司匹林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若干只,体重 18 22g,雌雄不限。
2、药品与试剂:阿司匹林(纯度 99%)、冰醋酸、生理盐水。
3、实验仪器:热板测痛仪、电子天平、注射器、秒表等。
三、实验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 10 只。
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50mg/kg)和阿司匹林高剂量组(100mg/kg)。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阿司匹林溶液,均通过腹腔注射给药。
2、热板法测痛阈值在给药前和给药后 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将小鼠置于 55±05℃的热板上,记录小鼠自放置于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的时间,即为痛阈值。
如果小鼠在热板上停留超过 60 秒仍未出现舔后足反应,则立即取出,痛阈值按 60 秒计算。
3、醋酸扭体法给药 30 分钟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 06%冰醋酸溶液 01ml/10g,观察并记录 15 分钟内小鼠出现扭体反应(腹部内凹、伸展后肢、臀部抬高)的次数。
四、实验结果1、热板法结果给药前,三组小鼠的痛阈值无显著差异(P > 005)。
给药后 30 分钟,阿司匹林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痛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提高(P < 005),且高剂量组的痛阈值提高更为明显(P < 001)。
给药后 60 分钟和 90 分钟,阿司匹林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痛阈值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
2、醋酸扭体法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在 15 分钟内的扭体次数平均为 258 ± 35 次。
阿司匹林低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平均为 185 ± 28 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5)。
阿司匹林高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平均为 102 ± 21 次,与空白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
实验题目:药物得镇痛作用班级:12级临七3班姓名:廖梦宇学号:2012021320一、实验原理:扭体反应就是药物镇痛作用实验得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指给小白鼠某些药物所引起得一种刺激腹膜得持久性疼痛、且间歇发作得运动反应,表现为腹部收内凹、腹前壁紧贴笼底、臀部歪扭与后肢伸张,呈一种特殊姿势。
本实验中采用醋酸溶液腹腔注射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从而通过扭体反应观察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
二、实验目得:1.比较分析杜冷丁、安痛定得镇痛效果及特点 ;2.掌握扭体反应。
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6只小鼠,分为3组。
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
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小鼠给杜冷丁,0。
1ml/10g3#,4#小鼠给安痛定,0。
1ml/10g5#,6#小鼠给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途径:皮下注射15分钟后,腹腔注射醋酸溶液,0。
1ml/10g3.观察:20分钟内扭体反应得次数,每次持续得时间4.动物最后全部处死、四、实验结果:编号23456 给药杜冷丁安痛定安痛定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扭体反应出现次数010017 13 每次持续时间(秒)0 2 0 3 2五、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得药理作用,小鼠因腹痛而产生扭体反应;杜冷丁有显著得镇痛作用,为人工合成得阿片受体激动剂,就是一种临床应用得合成镇痛药,对人体得作用与机理与不啡相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安痛定就是用于治疗紧急发热时得退热、发热时得头痛、关节痛、神经痛、风湿痛与痛经等病症得片剂、注射液药物,给药后产生即时解热镇痛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3号小鼠安痛定给药不足,所以也出现了几次扭体反应。
理论上,杜冷丁与安痛定都有较好得镇痛作用,但杜冷丁得镇痛作用更强大。
篇二:药理学实验镇痛药得镇痛作用篇三:热板法镇痛实验热板法镇痛实验[摘要] 目得掌握镇痛药得实验法。
观察麻醉性镇痛药度冷丁(dolantin)与非麻醉性镇痛药罗通定(rotundine)得镇痛效应。
1. 掌握小鼠热板法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2. 观察并分析不同镇痛药物对小鼠痛阈的影响。
3. 探讨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 二、实验原理热板法是一种常用的镇痛实验方法,通过测量小鼠在热板上的痛反应潜伏期来评估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中,小鼠被置于一个恒定温度的热板上,当小鼠的足底受到热刺激时,会产生舔足反应。
通过记录小鼠出现舔足反应的时间,可以计算出痛阈值,进而评估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
####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仪器:热板测痛仪、天平、注射器、计时器。
3. 实验药品:罗通定(Dolantin)、度冷丁(Rotundine)、生理盐水(NS)。
#### 四、实验方法1. 预选动物:选择30秒内有痛反应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
2. 分组及给药:- 第一组:生理盐水组,注射0.2ml/10g体重生理盐水。
- 第二组:罗通定组,注射0.2%罗通定0.2ml/10g体重。
- 第三组:度冷丁组,注射度冷丁0.2ml/10g体重。
3. 测定痛阈值:- 将小鼠置于热板测痛仪上,调整热板温度至55±0.5℃,观察并记录小鼠出现舔足反应的时间,即痛阈值。
- 每只小鼠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
4. 观察与记录:- 记录每组小鼠的痛阈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1. 生理盐水组:痛阈平均值为(X±SD)秒。
2. 罗通定组:痛阈平均值为(Y±SD)秒。
3. 度冷丁组:痛阈平均值为(Z±SD)秒。
#### 六、实验分析1.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罗通定组和度冷丁组的痛阈值均有显著提高,表明罗通定和度冷丁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2. 罗通定组和度冷丁组的痛阈值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相当。
#### 七、实验结论1. 热板法是一种有效评估镇痛药物镇痛效果的方法。
2. 罗通定和度冷丁均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相当。
####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热板温度的精确控制,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的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