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解剖学》实验

教学大纲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

课程总学时:54

实验总学时:8

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

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

系统解剖学课程在高等中医学院校的中医学、应用心理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系统解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人体各个系统内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力求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针,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形态、位置、结构及其主要机能;

2.了解人整体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性概念;

3.了解人体器官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为其他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人体各个系统内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四、实验项目名称、性质和学时分配

五、各单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

(一)实验名称:运动系统

实验内容:全身骨、骨连结、骨骼肌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人体各部骨的配布和形态特征;

2.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人体各部主要关节的构成、功能特点和主要运动形式;

3.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人体各部主要肌群的配布、形态特征和功能。

实验要求:30人/小班,5人/组。

(二)实验名称:内脏学

实验内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消化管各部的形态特征,各主要消化腺的位置、形态,了解腹膜的分部及其形成结构;

2.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呼吸道各部的形态特征,肺的形态,了解胸膜的分部及其形成结构,熟悉纵隔的概念、分部;

3.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及构造特征;

4.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各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

实验要求:30人/小班,5人/组。

(三)实验名称: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实验内容:心脏、全身动脉、全身静脉、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心腔内的主要形态结构、了解传导系及血管;

2.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人体各部主要动脉及其重要分支、主要静脉及其重要属支;

3.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人体各部主要淋巴结的位置及其淋巴引流范围,脾和胸腺的位置、形态,掌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走行及其所收集的淋巴干;

4.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了解人体主要的内分泌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四)实验名称:神经系统

实验内容:感觉器(视器、位听器)、脊髓、脊神经、脑、脑神经、脑室、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血管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眼球的结构及眼副器的组成,了解眼的血管和神经;了解外耳、内耳的构成,掌握中耳鼓室的构成及头部位觉器和听器的位置;

2.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脊髓各部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主要脊神经的分布范围及其支配结构;

3.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结合电脑投影及挂图,掌握脑各部结构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主要脑神经的分布范围及其支配结构;

4.了解脑室、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血管的形态、结构。

实验要求:30人/小班,5人/组。

六、考核(考试)方式:标本考试,20分。

七、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贺振泉主编.《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2004年2月第1版,自编教材参考书:郭光文主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2001年2月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编写:陈文华、贺振泉

审阅:日期: 2007-10-27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