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的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YF-ED-J2420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工业射线探伤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实用版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工业射线探伤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实用版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xx年国家主席令第60号;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xx年国家主席令第6号;1.1.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xx年国务院第449号令;1.1.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20xx年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1.1.5《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20xx年国家环保总局8号文件;1.1.6《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0xx年卫生部令第55号;1.1.7《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20xx 年卫生部令第17号;1.1.8《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1.1.9《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32-2002;1.1.10《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17-2006;编制说明本工业射线探伤辐射防护与安全措施,以结合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辐射防护与安全的基本标准及技术标准要求进行编制。
2、适用范围2.1本措施明确了放射工作人员、工业射线探伤装置及辐射源和射线探伤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安全要求及辐射防护的安全措施。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T 1033—2013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和防护分级管理要求Requirements for radiation safety and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radiography2013-12-20发布2014-01-01实施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分级管理 (2)5 通用管理要求 (2)6 分级管理要求 (5)参考文献 (1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荣华、王绍林、李航、薛建中、陈文梅。
引言为规范北京市工业射线探伤行业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和防护分级管理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射线探伤辐射安全和防护的通用和分级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式和移动式工业射线探伤作业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业射线探伤设备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058 γ射线探伤机GBZ 117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DB11/ 412-2010 放射性物品库安全防范要求DB11/ 413-2007 放射性物品公路运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工业射线探伤 Industrial radiography利用X、γ射线探伤装置(包括含放射源的探伤机、产生X射线的X射线机)对物件进行探伤作业的活动。
核电厂射线探伤辐射安全管理摘要:射线探伤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核电厂和常规工业领域。
国内核电厂通过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辐射安全管理理念及技术,经过近30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射线探伤辐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制度、设施设备、人员资质、运输贮存,作业许可及管控、人员剂量及场所监测、事故应急准备及响应、经验反馈等方面。
辐射安全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被应用,在总结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人员培训、在线及远程监控、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射线探伤;辐射安全;核电厂核电厂有大量的设备需要进行检查,射线探伤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1],射线探伤工作存在较高的辐射安全风险,在管控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人员受到电离辐射损伤、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国内外射线探伤活动中曾经出现过多起意外照射事件。
针对射线探伤的辐射风险,核电厂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确保射线探伤作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辐射伤害。
随着信息化以及辐射探测仪表技术的进步,新的管理及技术方法逐步在核电厂范围内得到推广,现有管理体系在标准建立、人员培训、在线及远程监控、资源共享等方面也有近一步改进的空间。
1核电厂射线探伤辐射安全风险分析1.1射线探伤的一般辐射安全风险核电厂常用的γ射线探伤机内装载的放射源多为钴-60、铱-192源,活度在20居里至150居里范围内,属于Ⅱ类高危险源,在失控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2014年在南京发生γ射线探伤重大辐射事故后,国家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移动γ射线探伤辐射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识别出九方面的主要风险[2],其中固有风险、退役或换源风险、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等级低,贮存风险、运输风险、管理风险等级中,作业风险和违规风险等级高。
1.2核电厂射线探伤特有的辐射安全风险由于核电厂内有核设施在运行,射线探伤源的引入可能会导致核安全的辐射监控系统核安全功能的报警,射线探伤作业过程中可能把核安全相关的设备和系统划入作业隔离区,影响其监控及故障紧急处理活动,因此射线探伤作业时引入的附加核安全风险需要进行特别管控。
射线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射线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目录1 目的 . 12 定义 ........................................................................................................................................... . 1 3 作业许可与公告 ......................................................................................................................... 1 4 射线作业单位资质要求 ............................................................................................................. 1 5 放射源管理 ................................................................................................................................. 2 6 作业管理 (3)7 个人防护 (4)8 应急处理 (5)9 附件 ........................................................................................................................................... . 511 目的为了加强射线作业的监督管理,保证施工现场放射源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制定本规定。
GBZ132-2002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gamma defect detecting前言本标准第4~8章和附录A、附录B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原标准GB18465-2001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GB14058、DIN54115第1部分及其附件和DIN54115第5部分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大平、侯金鹏、朱建国、温继惠、汪春亮。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γ射线探伤机防护性能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放射防护和有关监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应用γ射线探伤机进行金属构件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实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075 密封放射源分级GB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T14058 γ射线探伤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移动式探伤 mobile defect detecting在室外、生产车间或安装现场用手提式或移动式γ射线探伤机进行探伤的工作过程。
3.2 固定式探伤 stationary defect detecting在专用γ射线探伤室内用固定安装的或可有限移动的探伤机进行γ射线探伤的工作过程。
3.3 γ射线探伤室 gamma defect detecting room放置γ射线探伤机和被检物体进行γ射线探伤并具有一定屏蔽作用的专用照射室。
文件编号:RHD-QB-K4637 (操作规程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关于X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标准版本关于X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操作规程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为了加强我省X射线探伤的辐射安全管理,规范X射线探伤作业,避免恶性辐射事故的发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要求:一、固定式工业X射线探伤辐射安全要求(一)探伤室建筑屏蔽设计探伤室建筑(包括辐射防护墙、门、辐射防护迷道)的防护厚度应充分考虑X射线直射、散射效应。
探伤室的设计应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二)固定式工业X射线探伤室的辐射安全措施应具有冗余性、多重性和独立性,其基本要求如下:1.安全联锁1)门机联锁探伤室进出工件大门和人员通道门应与探伤机联锁。
即X射线探伤机的高压控制器与门联锁,关门不到位,高压电源不能启动;高压电源未关闭,门不能被打开。
2)门灯联锁探伤室内墙、进出工件大门外侧和控制台上应各有工作状态警示灯,并与门联锁。
2.紧急止动装置在探伤室内墙上应安装多个串联并有明显标识的“紧急止动”开关,该开关应与控制台上的“紧急止动”按扭联动。
一旦按下按扭,X 射线探伤机高压电源被切断,人员通道门可以从内侧打开。
3.钥匙控制探伤机的电源启动钥匙与人员通道门的钥匙以及控制台上的钥匙应牢固连接。
该串钥匙应与便携式X辐射剂量仪(须具报警功能)连在一起,随操作员进出探伤室。
(三)警告标志探伤室工作人员入口门外和被探伤物件出入口门外应设置固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箱,控制区边界应设置明显可见的警告标志。
探伤作业时,应有声音警示,灯箱应醒目显示“禁止入内”。
(四)通风系统根据探伤室空间大小、x射线机的管电压和管电流、以及探伤作业时间,探伤室内应设置相应排风量的通风系统,使臭氧浓度低于国家标准要求。
GBZ132-2002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industrial gamma defect detecting前言本标准第4~8章和附录A、附录B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原标准GB18465-2001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GB14058、DIN54115第1部分及其附件和DIN54115第5部分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编制。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大平、侯金鹏、朱建国、温继惠、汪春亮。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γ射线探伤机防护性能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放射防护和有关监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应用γ射线探伤机进行金属构件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实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075 密封放射源分级GB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T14058 γ射线探伤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移动式探伤 mobile defect detecting在室外、生产车间或安装现场用手提式或移动式γ射线探伤机进行探伤的工作过程。
3.2 固定式探伤 stationary defect detecting在专用γ射线探伤室内用固定安装的或可有限移动的探伤机进行γ射线探伤的工作过程。
3.3 γ射线探伤室 gamma defect detecting room放置γ射线探伤机和被检物体进行γ射线探伤并具有一定屏蔽作用的专用照射室。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6.01•【字号】京环办〔2020〕68号•【施行日期】2020.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正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的通知京环办〔2020〕68号各区生态环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综合执法局,市放废中心、市辐射中心,各相关单位: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关精神,生态环境部定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组织开展全国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
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环办核设函〔2020〕215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现将本市组织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2020-2022年)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排查对象(一)核技术利用单位1.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除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外的,涉及Ⅲ类以上放射源、Ⅱ类以上射线装置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应用的核技术利用单位(纯销售类单位除外),共约270家。
每年度排查名单由辐射处另行发送。
2.其他核技术利用单位:除“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以外的核技术利用单位。
其中主要排查涉及Ⅳ类和Ⅴ类放射源使用、2022年12月前许可证到期的Ⅲ类射线装置生产使用单位,共约1500家。
每年度排查名单由各区按要求自行梳理。
(二)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市生态环境局(辐射处、辐射中心、放废中心);区生态环境部门。
二、排查重点内容(一)核技术利用单位1.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运行和管理,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要求落实情况。
(1)重点排查安全防护设施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情况,检查其设置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并核实其有效性;(2)对伽玛射线移动探伤单位还应结合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建设工作,检查在线监控要求落实情况,并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γ射线移动探伤辐射安全管理的通知》(环办函〔2014〕1293号)检查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附件1江苏省辐射安全许可证办理工作程序一、办理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二、办理对象江苏省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以下简称辐射工作单位)。
三、审批权限省级环保部门负责以下活动种类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颁发:1. 生产医疗自用的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2. 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销售、使用Ⅱ、Ⅲ类放射源;3. 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中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4. 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省辖市环保部门受省厅委托负责辖区内以下活动种类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颁发:1. 销售、使用Ⅳ、Ⅴ类放射源;2. 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除医用直线加速器、中子发生器外)、Ⅲ类射线装置;3. 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环保部门受省厅委托负责辖区内以下活动种类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颁发:1. 使用Ⅳ、Ⅴ类放射源;2. 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3. 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一个辐射工作单位生产、销售、使用多类放射源、射线装置或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只需申请一个许可证。
辐射工作单位需要同时分别向省级环保部门和地方环保部门申请许可证的,其许可证由省级环保部门审批颁发。
四、许可证审批条件辐射工作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具体条件见附录。
五、许可证申领材料内容及格式(一)首次申领许可证辐射工作单位申请领取许可证时,应当向环保部门提交以下申请材料:1.《辐射安全许可证申请表》(见附表1,在全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申报系统中填报并打印);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等证明企业合法性材料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3.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文件;4.单位成立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文件;5.基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使用登记、台帐管理制度;6.人员培训计划、个人剂量和辐射环境监测方案;7.辐射事故应急措施;8.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证书、个人剂量监测协议复印件;9.负责预审的环保部门意见;10.附录中其他相关要求的证明材料。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7.09.27•【字号】京环发〔2017〕31号•【施行日期】2017.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正文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京环发〔2017〕31号各区环保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辐射安全管理水平,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市辐射安全监管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主要任务,我局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7年9月27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以及《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国家和本市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本市“十三五”时期对核与辐射安全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树立预防式管理思想,以保障首都核与辐射安全为目标,以实施科学高效的辐射安全监管为保障,完善预防式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强化主体责任,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辐射安全环境,不断提高本市辐射安全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重要保障。
(二)主要目标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持续安全受控,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有效提升,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不断降低,辐射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全市辐射环境安全。
1.在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提高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全部纳入管理,提升放射源尤其是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全过程监管能力,确保持续安全受控,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不高于每年每万枚1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
的解读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11.08
•【分类】法规、规章解读
正文
《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解读
GBZ 117—2015《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 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和GBZ 175—2006《γ射线工业CT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项标准自颁布以来,对提高工业射线探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水平、降低工业射线探伤放射事故的发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相关放射防护标准的修订,以及工业射线探伤技术的改进,上述标准已难以满足对工业射线探伤的放射防护要求,为方便监督管理部门、探伤从业人员以及监测评价等相关人员使用,对上述3项标准进行整合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1)更改了探伤机放射防护性能的要求;
(2)增加了“使用单位放射防护要求”;
(3)更改了控制区距离的估算;
(4)将放射防护要求场所相关的空气比释动能率更改为周围剂量当量率;(5)删除γ探伤机性能验收检测内容;
(6)删除管道爬行探伤装置、γ探伤机快门形式的示意图。
EHS培训法律法规和标准清单1我国EHS的现状及趋势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含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2中国法律体系简介1立法法3EHS的法律责任1刑法及其修正案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行政处罚法4行政复议法5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6行政诉讼法7民法通则8产品质量法4环保法概述1环境保护法2环境保护总局《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3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07-01)4发改委、财政部、环保总局等制定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3-07-01)环境保护部颁布《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5环境许可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10-01)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200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03-01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1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8大气污染防治法9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99210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 200711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 ,200612上海市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规定(2000-09-10 )6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3取水许可管理办法4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5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6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7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8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9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3地下水质量标准1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含2006年修改单)15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6上海市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17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7大气污染防治1大气污染防治法2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2007修订)3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含2000年修改单)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7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8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2004-05-07)9《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2000-01)10《清洁发展机制运行管理办法》(2005-10)8固体废物管理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4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6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7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8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9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10医疗废物管理条例11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12医疗废物分类名录(2003)13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3)14关于加强废弃电子电气设备环境管理的公告15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16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17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18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19固体废物鉴别导则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2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腐蚀性鉴别2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急性毒性初筛2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2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易燃性鉴别2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反应性鉴别2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2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2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29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30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32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9噪声控制1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083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22337-20084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20085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 GB12525-90修改方案,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7上海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2008-06-01)8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10节能、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1节约能源法2民用建筑节能条例3公共机构节能条例4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5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6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7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8可再生能源法9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10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11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12清洁生产促进法13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14循环经济促进法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年耗能5000吨至10000吨标准煤工业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通知》(沪经信节(2009)104号,11职业健康和安全法规概述1职业病防治法2劳动合同法3放射性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5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6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7禁止使用童工规定8工伤保险条例9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10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修订稿),卫生部2006-07-0711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生部1999年12月24日12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7月1日公布,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13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05年9月1日1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2002-05-0115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 2002-05-01 1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险警示标识 2003-12-0117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18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1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代替GB/T 11651-1989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20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原国家经贸委发布,2000-03-0621职业病防治法 2002-05-012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2002-05-1226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2007-11-0127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规定 2008-01-0128就业促进法29安全生产法 2002-11-0130消防法(2008年修订) 2009-05-013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03-153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007-06-0133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2009-05-0134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2009-05-0135火灾事故调查规定12职业病防治1职业病防治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4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5禁止使用童工规定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7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8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 2002-05-01 9职业病目录10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7月1日公布,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1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12国务院关于卫生部的“三定”规定(国办发[2008]81号)13国务院关于安监总局的“三定”规定(国办发[2008]91号)13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病防治法2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修订稿),卫生部2006-07-07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188-2007 (2007-10-01) 4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方法 2002-05-015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2002-05-016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82号, 2009年08月27日7上海市《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4食品安全卫生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3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4上海市集体用餐配送监督管理办法15放射与辐射安全1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源分类办法射线装置分类办法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2007-11-0116安全生产法1安全生产法 2002-11-01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3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2008-01-0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2009-12-01 起施行5安监总局文件:《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6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7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2005年7月1日施行,2009年5月20日修改8–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2003年1月1日施行,2006年9月28日修改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2004年5月1日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9年2月1日发出《关于做好空气化工产品无人值守“现场供气”生产活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1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03-152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3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4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5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6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7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8关于公布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目录的公9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10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9511安监总局文件:《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12《关于规范重大危险源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25号13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170号)14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15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规定1997010116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17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GB16483200819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安监总局等八部门2003年6月24日公布20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补充和修正表,安监总局等八部门2003年12月30日公布21广东省剧毒化学品管理办法22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23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7号),2006年10 月1日起施行24《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商务部令第7号,2006年10月21起施行25关于将羟亚胺列入《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公告,公安部等六部门颁发, 2008年8月1日起施行26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安部等六部门颁发, 2009年6月25日2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28《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90号),1995年12月27日起施行29《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学工业部令第12号 ),1997年3 月10日起施18危险物品的运输安全1道路交通安全法(2007年12月29日修正)2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3道路运输条例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03-155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6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7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8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9公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10易制毒化学品购销和运输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87号),2006年10 月1日起施行11水路运输管理条例(2008年修正)12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第一部分 水路包装危险货物运输规则)13水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270-200914GB6944《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15GB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16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17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办法18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办法19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20铁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359-2009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2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23空运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GB 19433-200924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 4387-200819化学品进出口过程中的相关问题1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2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3(2007年环保总局第41号令修改)4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实施细则5关于《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生效前已在国内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程序的通知72008年12月31日发布,《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09 年1月1日施行)8关于加强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工作的通知》(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程序)(环办[2009] 113号,2009年9月18日发布,2010年1月19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10《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规定》,商务部令第7号,2006年10月21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90号),1995年12月27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学工业部令第12号 ),1997年3 月10日起施13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15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20消防安全1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2009-05-012消防监督检查规定 2009-05-013火灾事故调查规定4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5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6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7消防安全标志8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9防火门10防火窗11火灾分类12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1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1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18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1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3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24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25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26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27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28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21建设工程安全管理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安全生产法 2002-11-01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无锡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2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3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4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5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处罚规定6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8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9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细则10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11锅炉水处理检验规则12锅炉化学清洗规则13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考核大纲15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6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17非金属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8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大纲20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21《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 R7001-2004)第3号修改单2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含第1-2号修改单)23压力容器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24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25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ZF001-2006)第1号修改单2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7安全阀维修人员考核大纲28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9气瓶安全监察规定30气瓶充装许可规则31气瓶使用登记管理规则32气瓶颜色标志33气瓶警示标签35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36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规则38电梯使用管理与日常维护保养规则39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考核大纲40电梯监督检验规程42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考核大纲43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44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45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46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47机动工业车辆安全规范48厂内机动车辆监督检验规程49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 4387-200850特种设备安全法23事故管理:应急预案与事故报告和调查1安全生产法 2002-1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3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17号), 2009年4月1日发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4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2009-04-295上海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实施方案,2009-06-08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安监总局颁布,2006年11月1日施7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007-06-0124安全培训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号),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原国家安监局令第20号),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3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2002年12月18日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令第13号),1999年7月12日公布,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5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4号),2002年12月18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25个人防护用品1安全生产法 2002-11-012职业病防治法3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05年9月1日4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施细则5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6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原国家经贸委发布,2000-03-067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代替GB/T 11651-1989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8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9安全鞋、防护鞋和职业鞋的选择、使用和维护26作业安全1用电安全导则2电气安全工作规程3电气安全管理规程4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通则5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6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7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8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规范9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10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11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12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13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351文件号国发[2007]37号2000/7/1法释[2006]4号已修订已修订已修订已修订作废2006/4/152006/4/15GB8978-1996CJ3082-1999GB3838-2002GB/T 14848-93GB 18918-2002DB31/199-2009DB31/425-2009环函〔2008〕308号GB 3095-1996GB 16297-1996GB 14554-93DB 44/27-2001国务院环保部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等环保总局环保总局信息产业部环保总局国务院GB18599-2001 GB5085.1-2007 GB5085.2-2007 GB5085.3-2007 GB5085.4-2007 GB5085.5-2007 GB5085.6-2007 GB5085.7-2007 GB18597-2001 GB18484-2001 GB18598-200133420已作废被GB5085.3-2007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原经贸委发改委全国人大常委会GB 17167-2006 GB/T 22336-2008 GB/T 15587-2008全国人大常委会发改委和环保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GBZ 158-2003(原来的是旧版本,已经作废!)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卫生部卫生部卫生部卫生部安监总局安监总局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37377主席令国务院国务院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环保总局环保总局卫生部国务院安监总局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质检总局安监总局GB15258-1999作废2009年6月25日发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交通部JT 617-2004JT 618-2004GB 13392-2005GB19269-2009国务院交通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GB 6944-2005GB 12268-2005国务院铁道部铁道部铁道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环保总局环保总局、海关和外贸部环保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环保总局第106号第107号第108号第109号第61号第6号GB13495-1992GB15630-1995GB12955-2008GB16809-2008GB/T4968-2008GB50444-2008GB50116-98GB50166-2007GB50084-2001(2005年版)GB50261-2005GB50222-95GB50354-2005GB50016-2006GB50347-2004GA767-2008GA95-2007GA703-2007GA654-2006GA587-2005GA503-2004总局令第116号总局令第115号总局令第70号总局令第14号总局令第13号TSG Z0004-2007TSG Z0005-2007TSG G5001-2008TSG G5002-2008TSG G5003-2008TSG G6003-2008 TSG R0004-2009TSG R0002-2005TSG R0001-2004质技监锅[1999]154号TSG R6001-2008TSG R1001-2008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6号TSG R7001-2004TSG R3001-2006质检总局公告2009年第43号TSG ZF001-2006TSG ZF002-2005TSG R0009-2009质检总局令第46号TSG R4001-2006TSG R5001-2005GB 7144-1999GB 16804-1997TSG D0001-2009TSG D3001-2009TSG T5001-2009TSG T6001-2007国质检锅[2002]1号TSG Q6001-2009TSG Q7012-2008TSG Q7015-2008TSG Q0002-2008质检总局令第92号GB 10827-1999国质检锅 [2002]16号GB 4387-20082013年4号主席令2014-1-1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11/1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5/1安监总局2005/9/1安监总局2005/10/13劳动颁发1996/1/1原国家经贸委2000/3/6 GB/T 11651-20082009/10/1AQ/T 6107—20082009/1/1 AQ/T 6108—20082009/1/1GB/T 13869-2008(代替GB/T 13869-2008/12/1原电子工业部颁发1987/1/2原机械工业部颁发1987/1/1AQ 3018-20082009/1/1AQ 3021-20082009/1/1AQ 3022-20082009/1/1AQ 3023-20082009/1/1AQ 3024-20082009/1/1AQ 3025-20082009/1/1AQ 3026-20082009/1/1AQ 3027-20082009/1/1AQ 3028-20082009/1/1GBZ/T 205-20072008/3/1。
关于印发《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加强对我国γ射线探伤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促进γ射线探伤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局组织制定了《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现予发布执行。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生产、销售、使用γ射线探伤装置单位的监管,严格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批,加大对使用γ射线探伤装置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2 007年年底前完成辖区内生产、销售、使用γ射线探伤装置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工作。
不符合本《要求》的单位不得换发许可证。
2007年7月1日后,不符合《要求》的γ射线探伤装置不得出厂。
在用的γ射线探伤装置应在2007年底前整改达到《要求》,2008年1月1日后,不符合《要求》的γ射线探伤装置不得继续使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应将《要求》转发辖区内各γ射线探伤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单位,要求各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提高γ射线探伤的安全水平,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附件: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
二○○七年一月十五日主题词:环保辐射探伤装置要求通知
抄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海门探伤设备联营厂,丹东市阳光仪器有限公司。
附件:
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γ射线探伤机》(G B/T14058-93)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一、生产γ射线探伤装置用放射源单位的要求
(一)γ射线探伤装置(以下简称探伤装置)放射源的安全性能等级应满足《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GB4075-2003)的要求。
(二)探伤装置装源(包括更换放射源)应由放射源生产单位进行操作,并承担安全责任,放射源生产单位也可委托有能力的单位进行装源操作。
生产、销售、使用探伤装置单位不得自行进行装源操作。
放射源活度不得超过该探伤装置设计的最大额定装源活度。
(三)应具备探伤装置安全性能检验能力,每次装源前应对探伤装置进行检验,符合安全性能要求的,方可装源。
(四)每次装源时必须用该探伤装置原生产单位生产的新源辫更换旧源辫。
进口探伤装置的源辫可用国产的替换,但需经放射源生产单位认可。
(五)放射源生产单位应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求给放射源编码,并将放射源编码卡固定在探伤装置明显位置。
(六)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当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二、生产探伤装置单位的要求
生产探伤装置的单位必须取得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销售和使用放射源许可证)。
其生产的探伤装置的说明书中应当告知用户该装置含有放射源及其相关技术参数和结构特性,并告知放射源的潜在辐射危害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其设计、生产的探伤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
(一)放射源容器
装有设计的最大额定装源活度的放射源时,容器的表面剂量率应满足《γ
射线探伤机》(GB/T14058-93)中的要求。
放射源容器应进行《γ射线探伤机》中规定的性能试验,并满足标准要求。
(二)安全锁
探伤装置必须设置安全锁,并配置专用钥匙。
1.源辫返回到源容器后,该锁方能锁死;
2.安全锁锁死时,源辫应不能移动;安全锁打开后,源辫方能移离源容器;
3.钥匙不在锁上时,安全锁仍能锁死。
(三)联锁装置
探伤装置应设有安全联锁装置。
1.安装或拆卸驱动装置时,源辫应不能移离源容器;
2.非工作状态时,源辫应锁闭在源容器内;
3.工作状态时,驱动装置应保持与源容器连接,随时可将源辫摇回源容器内。
(四)源托、输源管、控制缆等配件
源托(包括源辫,源辫与控制缆联接点)承受的拉力应满足如下要求:铥-170源托300牛顿,铱-192源托和硒-75源托500牛顿,钴-60源托700牛顿。
采用输源管和远距离操作的探伤装置,输源管和控制缆必须进行性能试验,并满足《γ射线探伤机》等相关标准要求。
更换输源管、控制缆和源辫等配件时,必须使用该探伤装置原生产厂家的合格配件。
(五)源辫位置指示器系统
探伤装置应具有源辫位置指示器系统,该指示器系统应具有如下功能:
1.用不同灯光颜色分别显示源辫在源容器内或外;
2.用数字显示源辫离开源容器的距离;
3.用音响提示源辫已离开源容器。
(六)标志和标识
在探伤装置的放射源容器表面固定金属铭牌,铭牌上应铭刻下列内容:
1.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2.探伤装置生产厂名称;
3.产品名称;
4.出厂编号;
5.出厂日期;
6.放射源核素名称;
7.设计的最大装源活度。
(七)放射源编码卡
放射源编码卡与探伤装置应可靠联接,且便于更换。
更换放射源时,放射源编码卡应随之更换,确保与容器内的放射源一一对应。
(八)自动式探伤装置的保护装置
自动式探伤装置应具有故障保护装置。
探伤装置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能自动关闭屏蔽闸或自动使放射源回到源容器内,避免人员受到过量照射。
三、使用探伤装置单位的要求
(一)至少有1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辐射安全管理工作。
(二)从事移动探伤作业的,应拥有5台以上探伤装置。
(三)每台探伤装置须配备2名以上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应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
(四)必须取得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
(五)探伤装置的安全使用期限为10年,禁止使用超过10年的探伤装置。
(六)明确2名以上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放射源库的保管工作。
放射源库设置红外和监视器等保安设施,源库门应为双人双锁。
探伤装置用毕不能及时返回本单位放射源库保管的,应利用保险柜现场保存,但须派专人24小时现场值班。
保险柜表面明显位置应粘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七)制定探伤装置的领取、归还和登记制度,放射源台帐和定期清点检查制度。
定期核实探伤装置中的放射源,明确每枚放射源与探伤装置的对应关系,做到账物相符,一一对应。
核实时应有2人在场,核实记录应妥善保存,并建立计算机管理档案。
(八)每个月对探伤装置的配件进行检查、维护,每3个月对探伤装置的性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
并做好记录。
严禁使用铭牌模糊不清或安全锁、联锁装置、输源管、控制缆、源辨位置指示器等存在故障的探伤装置。
(九)探伤作业时,至少有2名操作人员同时在场,每名操作人员应配备一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计。
个人剂量计应定期送交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测量,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十)每次探伤工作前,操作人员应检查探伤装置的安全锁、联锁装置、位置指示器、输源管、驱动装置等的性能。
(十一)探伤装置必须专车运输,专人押运。
押运人员须全程监护探伤装置。
(十二)室外作业时,应设定控制区,并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辐射警示标识,专人看守,监测控制区的辐射剂量水平。
(十三)作业结束后,必须用辐射剂量监测仪进行监测,确定放射源收回源容器后,由检测人员在检查记录上签字,方能携带探伤装置离开现场。
(十四)探伤装置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使用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填写“放射性同位素异地使用备案表”,先向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经备案后,到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异地使用活动结束后,使用单位应在放射源转移出使用地后20日内,先后向使用地、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注销备案。
(十五)更换放射源时,探伤装置使用单位应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
部门提交《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申请转入放射源。
探伤装置使用单位、放射源生产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将1份《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十六)发生或发现辐射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向单位的辐射安全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报告。
事故单位应根据法规要求,立即向使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十七)使用固定γ射线探伤室的单位可参照从事移动γ射线探伤工作的单位进行管理。
固定γ射线探伤室应满足下述要求:
1.探伤室建筑(包括辐射防护墙、门、辐射防护迷道)的防护厚度应充分考虑γ射线直射、散射效应。
2.探伤室应安装固定式辐射剂量仪,剂量率水平应显示在控制机房内,并与门联锁。
3.应配置便携式辐射检测报警仪,该报警仪应与防护门钥匙、探伤装置的安全锁钥匙串结一起。
4.探伤室工作人员入口门外和被探伤物件出入口门外应设置固定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状态指示灯箱。
探伤作业时,应由声音警示,灯箱应醒目显示“禁止入内”。
5.γ射线探伤室的各项安全措施必须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