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精品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精品版

化繁为简小玻璃管引领大课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来。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对实验设计进行有机地整合,可以使教学化繁为简,系统而深刻。

二氧化碳是初中阶段气体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是物质学习的核心与纽带,本节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教材首次大量利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最佳素材。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客观最形象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换句话说,这一课不仅仅是上册课本的收山之作,同时也是点睛之笔。

那么面对这样具有重要价值的一节课,该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从知识层面上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其次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对比研究等科学方法,并在掌握原理与性质检验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对于刚接触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虽然综合实验能力较弱,但可贵的是面对实验探究,他们有着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物质研究的科学方法。

一直以来,在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采用的是教材设计的实验方案。但是,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难:第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很多,需要的器材也比较繁杂,第二,老师们要进行多个班级的教学,气体制备量也比较大;第三,制好的二氧化碳常因密闭性不强而造成流失,使得实验效果不佳。

面对以上问题,我借助两根小玻璃管,进行了装置上的创新改进和教学上整合设计,实现了在课堂上边制取气体,边探究性质,既方便快捷,又节约高效,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利用这套一体化的改进装置,不仅方便教师的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下面请看我借助该一体化实验装置进行课堂教学的视频剪辑:

首先我以生活中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创新小实验拉开帷幕,引发学生的猜想。

当学生们很快想到是二氧化碳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关于二氧化碳,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他们的思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

(实验1)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同时放在玻璃管的上口和下口处,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根燃着的木条,上口木条火焰没有明显变化,而下口木条很快熄灭。通过清晰的现象对比,学生能很快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同时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2)借鉴这个对比操作的经验,再进行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时,他们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个塑料瓶,收集二氧化碳。再向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此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又一个性质——可溶于水。

(实验3)发现这个性质以后,我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矿泉水瓶变瘪仅仅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我将一条蓝色石蕊试纸两端用少量水润湿,中间保持干燥,然后放在玻璃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片刻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下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其他部分的试纸不变色。通过明显的现象对比,让学生既加深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水一样向低处流的性质,又进一步认识到使石蕊变红的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

随后,学生还会惊奇地发现,刚才的石蕊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由此进一步深化认识,得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的这一特性。

(实验4)接下来,我再次向学生提问:二氧化碳除了可以和水反应以外,还能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吗?同学们根据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的已有知识,不难想到是石灰水。此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能否再次利用这根特别的玻璃管进行新的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能制定出如下方案:将上口用橡皮塞塞紧,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

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从而得出二氧化碳可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新结论。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出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网络。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PPT展示板书)

本节课以教材原有实验为起点,借助小小的玻璃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优化:

一、简化了实验操作,将多个演示实验整合为在一根玻璃管中完成的探究实验,与原有装置对比,实现了在一套装置中完成了五组性质实验。二、简化了制备装置,联想到生活中泡茶用的茶漏可以进行固液分离,于是我将玻璃管的下端封闭,同时底部留一些小孔,制成了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改进后的装置更易携带,为实现学生分组探究创造了可能,大大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性质验证之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与空气密度差异较大的气体的性质检验。三、简化了课堂教学。改进后的一体化装置让课堂教学更加紧凑高效,简洁直接而有层次性的问题链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可以说,化繁为简,既是对实验装置改进的追求,也是实验教学设计的方向。“小玻璃管”的改变与应用,既使实验教学事半功倍,又让科学探究散发出更大的魅力。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每个实验教学都有一

根这样的“小玻璃管”,蕴藏着晶莹剔透的化学之美,等待更多的老师去寻找和发现……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课后,有学生利用该装置的原理,用饮料瓶和吸管自制了实验仪器,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在家庭中开展了气体性质的实验,除了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性质验证之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与空气密度差异较大的气体的性质检验。由此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从化学的小课堂进入了生活的大课堂。这让我的内心很受触动,我没有想到,课堂上一点小小的参与,会让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如此高涨。我不禁想,经过四年中学课程的学习,化学可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呢?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和对比研究等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在探寻物质世界时所展现的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和不懈努力的科学精神。我想,或许这才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所应该追求的真正意义。

板书: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颜色和气味: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溶解性:可溶于水;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