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四个维度论析
- 格式:doc
- 大小:30.94 KB
- 文档页数:9
电影艺术的评论视角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影片在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
而在电影作品形成的过程中,一个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导演、演员、故事情节、美术设计、音乐配乐、影片风格等等,又如何被评论家们评价呢?本文将从不同视角出发,探讨电影艺术的评论视角,以期对读者在欣赏电影艺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首先,作为艺术品,一部电影除了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外,更有着扑朔迷离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因此,在影片分析和点评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角度需要切入,都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
以导演作为切入点进行评论,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探究导演的个性特点和创作风格,如斯皮尔伯格的擅长影片镜头和情节的流畅转换、李安的精湛画面和对文化传承的注重、张艺谋的高超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塑造等等。
评论家通过对导演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对导演风格的追踪调查,从中发现导演作品的深层内涵,提炼出也许是个人经验感触、也许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探索、也许是对导演自身历程和思考的反映。
而第二类是将导演和个别作品联系起来,从不同视角探讨影片的成功之处和可改进之处,例如魏德圣的《士兵突击》被评论家们点赞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批判、对内心苦闷的描绘及情节的中和、对演员的视角营造等等。
评论家通过具体细致地对电影艺术进行分解和剖析,提取出是可圈可点的处所,并指出不足和缺憾之处,通过对影片的点评分析,让读者对这部影片的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和精辟的认识。
当然,除了导演和影片的关系之外,电影的成功往往是团队的成功。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艺术不仅能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感知,还涉及到饰演者的对角色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成为了评价影片的另一重要角度。
当狄龙拿到《霸王别姬》的剧本后,为饰演程蝶衣而费尽心机的人物塑造、有川雅也在《天国的阶梯》中饰演的天才小提琴手里也潜藏着意外的哲学思考都是被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影视评论方法导言:影视评论是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读的一种文体形式。
影视评论方法是指在进行影视评论时所采用的分析、评价和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影视评论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主题分析法:主题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影视作品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主题的影视作品,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但是,主题分析法可能会忽略作品的其他方面,导致评价的片面性。
二、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法: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包括摄影、剪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作品的技术水平和创作风格,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视听享受。
然而,过分关注艺术表现手法可能会忽略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导致评价的片面性。
三、情感共鸣法:情感共鸣法是指通过对影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进行共鸣和感受,从而评价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这种方法强调观众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然而,情感共鸣法可能会忽略作品的技术和创作层面,导致评价的主观性和情绪化。
四、社会文化批评法:社会文化批评法是指通过对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价值进行批评和反思。
这种方法强调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反映,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然而,社会文化批评法可能会忽略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导致评价的偏激和主观性。
五、跨媒体比较法:跨媒体比较法是指通过将影视作品与其他媒体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其在不同媒体之间的表现和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
然而,跨媒体比较法可能会忽略作品在自身媒体内的价值,导致评价的片面性。
六、批评理论分析法:批评理论分析法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多重意义和复杂性。
然而,批评理论分析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对一般观众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转折与自觉_2022年中国电影文化分析转折与自觉:2022年中国电影文化分析引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文化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变革,逐渐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2022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中国电影文化展现出了更大的自觉性和创新力。
本文将就2022年中国电影文化的转折与自觉展开分析。
一、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过去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商业化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主导趋势。
大量商业片涌现,其中不乏票房佳绩,然而,商业化带来了一些问题。
有观众认为,商业片的制作过程中过于追求票房,缺乏原创性和深度,导致电影艺术的降级。
但在2022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有商业价值与艺术深度兼具的电影涌现,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展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一部商业与艺术兼顾的电影作品。
该片集结了中国当代优秀导演和演员,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普通中国人在国家转型发展中的真实故事。
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又传递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二、文化折射与多元共生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融合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折射。
过去,中国电影更多地通过历史片、古装剧等形式来展现传统文化元素,但在2022年,我们看到了更多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影涌现,通过反映当代社会问题与现象,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以《你好,李焕英》为例,该片通过一个现代人在时空穿越中与母亲重逢的故事,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家庭观念和情感纽带。
电影充满了对家庭、情感和文化记忆的思考,与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同时,电影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乡村风情、传统戏曲等,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三、创新与国际化的探索在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永恒的追求。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电影研究与批判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学科领域,涉及对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的全面研究和批判。
在这一学科领域内,人们通过对电影的分析、解读和评价,来深化对电影艺术表达和文化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评判电影在视觉艺术、剧本、导演理念、演员表演等方面的优劣。
1.电影艺术的研究与批判: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征。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在于对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意义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和解读。
这包括对电影的视觉构图、画面语言、音乐运用、剪辑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影片类型和风格的批判与分析。
2.电影产业的研究与批判:电影产业是电影艺术创作和市场传播的重要基础,其发展与演变对电影创作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在于对电影产业结构、影片制作制度、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批判,以及对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线、发行商等产业主体的分析与评价。
3.电影文化的研究与批判:电影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媒介,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内涵。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在于对电影文化的研究、解读和批判,包括对电影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联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及对电影与社会、影响观众的文化传播等问题进行诠释和评估。
4.电影教育的研究与批判:电影教育作为培养电影专业人才和电影素养的重要手段,对电影研究与批判具有重要启发和影响。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在于对电影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批判,以及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电影素养与批判能力进行评估和提升。
5.电影政策的研究与批判:电影政策是国家和地区对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规划和引导,对电影研究与批判也具有重要影响。
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在于对电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进行研究和批判,以及对不同政策模式和机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估和反思。
综上所述,电影研究与批判的坐标体现在对电影艺术、电影产业、电影文化、电影教育和电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批判。
论电影批评电影批评一直是人们讨论电影艺术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电影批评,观众可以了解电影的意义、主题和技术,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电影批评的重要性、批评家的角色以及批评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电影批评对于观众来说非常重要。
随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媒体的兴起,观众可以通过电影来了解不同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然而,观众往往会受到电影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影响,无法客观地判断电影的质量。
这时,电影批评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了。
电影批评家通过分析和评价电影的内容、艺术表现和意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其次,电影批评家在电影产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影批评不仅可以影响观众的观影选择,也可以对电影制作和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批评家的评论和评分可以影响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从而推动电影制作方改进和创新。
此外,电影批评还可以为电影制作方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善电影的质量,满足观众的需求。
然而,电影批评并不仅仅是对电影进行赞美或批评的简单行为。
电影批评应该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分析。
批评家需要对电影的内容、情节、对白、表演、导演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艺术和文化背景中进行思考。
此外,电影批评应该是客观和公正的。
批评家应该遵循一定的批评标准,并在评价中坚持独立和诚实的原则。
他们不能受到个人喜好、政治态度或金钱利益的影响,而应该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在价值来进行评价。
那么,电影批评的标准是什么呢?电影批评的标准是多样的,包括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技巧和风格、摄影和剪辑的质量、音乐和音效的运用等等。
此外,电影批评还可以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电影,并对它们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价。
总之,电影批评在电影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同时,电影批评也可以对电影制作方提供反馈和建议,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是对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估的学科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方法,用于分析和解读各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介绍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研究和评价文化时的应用。
一、文化研究理论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由个体和社会共同建构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被视为绝对正确或错误。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鼓励人们超越自身的文化背景,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
2.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个体的思维、行为和观念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塑造的。
它强调了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和塑造作用,认为文化是社会行为和意义的核心。
3.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是一种进化论观点,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演变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进化的差异。
文化演化论用于分析和比较文化的历史发展,揭示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原因。
二、文化批评理论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批评理论,强调符号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
结构主义解析文本、艺术品和文化现象的符号意义,寻找其中的隐含结构和符号交叉。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质疑传统权威和真理的批评理论,认为文化是多元、流动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批评强调了对权力和阶级结构的反思,关注文化中的边缘群体和边缘话语。
3. 历史批评历史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批评理论,旨在将文本和艺术品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进行分析。
历史批评探究文化作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作动机和受众反应。
三、理论应用与发展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在实践中常常相互借鉴和交叉应用。
也有学者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例如,媒介研究从传统的视觉文化和传播研究发展而来,强调了媒介技术对文化变迁和意义制造的影响。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也趋向多元和跨学科的方向。
跨学科研究将文化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理解和评价文化。
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四个维度论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电影批评出现向电影文化批评转型的趋势。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以及文化分析四个维度上展开。文化学维度侧重对影片文化价值的揭示和阐发。电影文化批判的兴起则与8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界对待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及商业文化的激进态度密切相关。文化启蒙试图通过解决文化问题来解决社会变革中的现实问题,实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目的。文化分析维度注重分析电影文本、电影现象及创作意图与社会文化背景、文化构型、意识形态运作之间的复杂关联。 [关键词]电影文化批评;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文化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影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文化反思潮,电影学术界则掀起了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引进热潮,在一批中青年电影理论及批评工作者的推动下,国内电影批评的发展开始向电影文化批评转型。转型在文化学、文化批判、文化启蒙以及文化分析四个维度上展开。下文将对这四个维度转型的具体情况、表现及特征进行分析。 一、文化学维度 文化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因为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使得对文化学的界定也有种种不同。大体上说,文化学除了在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内容进行研究时,如文化学的流变、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文化学的方法等,与文化人类学不同外,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很大的交叉重叠部分。如思想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文化模式、文化圈层等。两者都研究各种文化形态、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符号,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揭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都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心理文化)等的大文化系统。本文所指的文化学维度包含了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 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批评者并非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者,所以他们不必按照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要求,把表现对象或批评对象严格限定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我们之所以对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电影批评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上的某些相似,指出电影批评中蕴含的文化学及文化人类学质素。周斌认为:“电影文化学批评注重于评判影片的文化价值,揭示影片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文化积淀,及创作者的文化意识等内容。”从我们对一些电影批评文本内容的考察发现,这类电影批评主要致力于描绘、揭示和阐发影片中表现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及其冲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指出电影创作者在文化表达、文化意识、文化心态、文化观念、文化思考上的局限性;思考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表达批评者对某地域或某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等。由此可以看出电影批评者和文化研究者对文化反思和文化建设的共有热情。 该维度文化批评的出现,应和了电影创作中的文化反思热潮。这些影片需要文化批评对其文化价值加以揭示、阐发。例如,陈犀禾的《历史的根和当代意识――中国电影的新视角》,指出了《乡音》《良家妇女》《海滩》《猎场札撒》《黄土地》《青春祭》《人生》等影片以民族的大文化为表现对象,通过展示深深植根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各种现代和当代生活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规范进行了现代反思。贾磊磊的《“终极视野”中的本文:对影片〈他选择谋杀〉的历史――文化心理阐释》以文化学理论为依托,揭示了影片中隐含的父性崇拜文化心理。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对电影文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周斌的《让城市文化在银幕上曝光――对城市电影的思考》和仲呈祥、饶曙光的《从文化反思中观照人心――〈湘女萧萧〉印象记》、张成珊的《试论第五代导演的文化视角》、黄子平的《〈雅马哈鱼档〉:喜剧性和都市文化心理》等。 文化学维度的电影批评,有的只注重对影片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揭示,基本不涉及影片艺术形式的分析,有的则把文化现象、文化意义、文化内涵作为影片的主题或表达内容进行阐释,在运用文化批评范式的同时,对影片的美学价值、艺术风格、表达形式等也进行细致的分析,将文化批评与艺术批评相结合。这种结合,既可能是因为批评者还无法完全摆脱艺术批评的方法,对文化批评范式也无法熟练运用,因此出现一种夹生状态或过渡形态,也可能是批评者有意为之,吸收两种批评范式的优点,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实践证明,如果能将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影片价值的揭示将大大优于运用单一批评范式所起到的功效,还可避免受文化批评脱离电影文本分析的弊病。这一点,在赵园的《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中让人感触尤深,优美与睿智、情感与理性、严谨与灵动、深刻与晓畅、文化批评与艺术批评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对批评文章的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二、文化批判维度 电影文化批判的兴起与8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界对待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及商业文化的激进态度有关,尤其与一些青年文学评论者对电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密切相关。文化批判维度的成果较为集中地体现于“谢晋电影模式”讨论中。该讨论由青年文学评论者朱大可发端,李碌热送平。 由于谢晋在中国电影创作界的领军地位,以及朱、李两文虽然措辞激烈、观点偏激,但的确深刻地触及了谢晋电影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更因为这时期中国处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替、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特殊时期,两篇文章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有的论者对两篇文章的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如司徒志勋的《“文化变革”与“消化不良”――〈谢晋时代应该结束〉质疑》,认为主张“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观点“是对‘文化变革’的莫大误解,也是对‘进口文化品’的一种消化不良以及缺乏‘全方位’的战略眼光所引起的反态心理的畸形产物”。有的论者既肯定了文章深刻、有价值的方面,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一些片面、偏激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如纪人的《也谈模式》和周介人的《讨论的背景》。有的文章则既反驳了两篇文章的不当之处,又对谢晋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思考,如黄万盛的《审视电影与文化的符号》和陈同艺的《略论谢晋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有的论者则由两篇文章引发了对中国电影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如李支锋的《“谢晋时代”三思》。 对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涉及的方面很多,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综述和评价也不是本文的目的,因此,这里对讨论只做简略交代。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讨论中某些方面的分析,透视电影批评向文化批评转型的症候。顾晓鸣曾指出,在对谢晋电影的讨论中,“多半说的是影片外的问题……人们力求从文化更嬗和时代变革的角度来审视谢晋的电影作品,但常常忽略了具体作品的具体分析,艺术和主题相结合的层层论述”。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文化批评的特点和缺陷以及讨论对艺术批评的偏离。周介人则明确地指出,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实质上代表了一部分较少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因而改革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要求比较强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呼声”。由此可见,文化批判已经超越了文化学维度的批评主要着力于对单部影片的具体评论,就影片论影片,而是从一部或多部影片扩展开来,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文本,将其放置到宏阔的文化背景中,探讨其在中国文化变革、文化启蒙、改造国民素质中的作用,视野更加开阔,更加高屋建瓴。 此外,文化批判还体现于某些文章对商业电影的批评中,如卢卫平的《论娱乐片主体与电影发展》、张煊的《文化失范后的困惑――试析娱乐片热的文化背景》、端端的《讨论应该继续深入》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批判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电影商业性的批判,如朱辉军的《“三位一体”的电影艺术》、李晋生的《电影观:面对市场经济的思考》、尹鸿的《商品拜物教与电影观念辨析》、徐庄的《守望电影的精神家园――电影“商业”性问题的质疑》;对大众文化的批评,如尹鸿的《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对张艺谋、陈凯歌等部分影片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如张颐武的《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后新时期中国电影:分裂的挑战》。有必要说明的是,后殖民批评并非都是情绪化色彩较浓的文化批判,有些后殖民主义批评更多地具有文化分析的特点,如戴锦华的《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王一川的《张艺谋神话与超寓言战略――面对西方“容纳”的90年代中国话语》、王宁的《后殖民语境与中国当代电影》、颜纯钧的《经验复合与多元取向――兼论“后殖民语境”问题》等。 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文化批判注重对批评对象做各种价值判断,褒贬鲜明,立论大胆,观点尖锐,但不重分析过程,很少做具体的文本分析,主观化、情绪化色彩较浓,因此往往容易导致批评的结论武断和简单化,不够理性、客观。它带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特点,但是这种反思和批判因为还没有找到具体的批判理论支撑,因而虽有其深刻性和文化价值,却显得情绪化、主观化、片面化有余,学理性、客观性、科学性不足。90年代以后的文化批判,有的感性、印象式批评色彩较浓,有的则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或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论证基点,力图凸显批评的学理性,但受精英主义文化立场、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其价值判断仍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三、文化启蒙维度 什么是启蒙?康德将其界定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福柯认为:“这个问题现代哲学一直无法回答,但也从未设法摆脱。这是一个两百年来以各种形式重复的问题。”福柯倾向于把启蒙与批判性质询及现代性在一起。对于80年代中国内地的启蒙或启蒙运动,王元化认为:“启蒙运动也就是思想解放运动,民主、科学、人道、法治、改革、开放、现代化,这些都是和启蒙相的。”王学典认为:“‘启蒙’是整个‘80年代’的基本属性,从‘反文革’到‘反封建’到‘反传统’,全都是在‘启蒙’。”80年代的文化启蒙实际上是想通过解决文化问题来解决社会变革中的现实问题,最终达到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目的。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显然过于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文化启蒙维度的电影批评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层面是直接揭示传统文化的积重难返,旧观念、旧习惯、封建文化、陈风陋俗给人们带来的压抑、制约、束缚,甚至戕害,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展开思考、剖析,传达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批评者的人文关怀及精神理想。然而这种压抑、制约、束缚、戕害又不是能像阶级分析或社会学分析那样,把好人与坏人、施暴者与受害者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或者简单地谴责、批判一方,肯定、同情另一方,而是如赵园所说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再只是出于某种邪恶力量的粗暴干预,而像是由于更为悠远也更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