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保护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06 KB
- 文档页数:1
黑龙江省边境市县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边疆省份,拥有众多边境市县。
这些边境市县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深入了解黑龙江省边境市县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黑龙江省边境市县发展现状(一)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单一黑龙江省边境市县的经济发展多依赖于传统的农业、林业和资源开发等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边境市县的经济发展易受市场波动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边境市县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通信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边境市县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3、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尽管黑龙江省边境市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在对外贸易、跨境合作等方面的开放程度仍有待提高。
部分边境市县的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跨境合作项目落地困难,未能充分发挥边境地区的开放优势。
(二)社会发展1、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边境市县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优质教育和医疗人才短缺,教育和医疗设施落后。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边境市县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2、人口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等原因,黑龙江省边境市县的人口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边境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对边境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边境市县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生活风险,影响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生态环境1、生态保护任务艰巨黑龙江省边境市县大多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湿地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湿地是指生态系统中充满水分的地带,在水分和土壤特性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资源。
历来,湿地资源一直被看作是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其生态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工业、农业、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旨在对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进行调研,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资源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湿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我国湿地面积约为53.6万平方公里,占了国土面积的5.57%左右。
其中河流湿地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35.8%,其次是海岸湿地和湖泊湿地。
从区域分布上看,东北、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湿地资源。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工业污染、过度开发、重金属污染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正在不断缩小。
二、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热点地带,具有相当高的生物多样性。
据生态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湿地生境中,约有60%的鸟类和Half以上的鱼类依赖湿地生存。
我国拥有约1062种湿地鸟类,占全球1500多种湿地鸟类的70%以上。
但是由于湿地资源的大规模破坏,湿地鸟类、植物等生物在数量上和生境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湿地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湿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调节湿地可以调节自然水文循环和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平衡,包括矿质和有机物质的转化。
湿地向陆地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洪水调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碳贮存和产生了一些生态空间的良好机遇,以及旅游和游乐活动的机会。
湿地对于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湿地环境中的人为干扰,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荒漠化和树木砍伐,也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四、保护湿地资源的措施为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湿地资源管理。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一、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一)视频图片简介(二)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扎龙”为蒙古语,意为饲养牛羊的圈。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已无明显河道,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消失于杜蒙草原。
在齐齐哈尔市区西南部,大庆市的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沼泽芦苇丛,这片21万公顷的巨大沼泽地里,湖泊遍布,鱼虾种类丰富,成为禽鸟极佳的生长地这便是扎龙湿地。
1979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纯、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第五名。
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中国最美湿地”。
扎龙是鹤的故乡,扎龙湿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那些野趣横生、充满灵性的鹤。
世界上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就有6种,其中4种系世界濒危鸟类。
它们是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
丹顶鹤又称仙鹤,是十分珍贵的名禽,此区有500多只,约占全世界丹顶鹤总数的四分之一,所以,称此区是丹顶鹤的故乡也不为过。
此区的野生珍禽,除鹤以外,还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白鹳等,真可谓野生珍禽的王国。
扎龙湿地是中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题的珍稀水禽分布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交通方便,既是旅游胜地,又是科研中心。
每年春夏,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鸳鸯等上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繁衍栖息,嬉戏觅食。
因此,观鸟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5~7月份。
夏秋之交,丹顶鹤一般都在芦苇里育雏,不轻易出来,很难看到。
到了冬季,游客们则可以在冰湖雪地上观赏人工驯鹤。
扎龙湿地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克钦湖、仙鹤湖、龙湖、南山湖等大多水面2000亩以上。
湿地中各个弯弯曲曲的长短河道连通各个大大小小的湖泡,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宛如九曲回肠的亮线串起一颗明珠,衬托上翠绿的植被,景色十分壮观。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林地草原湿地(黑土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1.10.09•【字号】黑林草规〔2021〕13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正文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林地草原湿地(黑土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黑林草规〔2021〕13号各市(地)、县(市、区)林草主管部门,局直属各单位:我省黑土地资源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重要的林地资源。
保护黑土地,既是保护耕地资源,也是保护森林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更是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黑土地保护的决策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林地、草原、湿地(黑土地)保护管理工作通知如下: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地担负起林地草原湿地(黑土地)保护的重任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决不能掉以轻心。
要履职尽责,承担起保护林地、草原、湿地(黑土地)的主体责任,坚定推动保护林地(黑土地)行动扎实有序开展。
二、严格执行占用林地、草原定额管理要坚决执行林地、草原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占用林地、草原数量,坚持尽量少占或不占林地、草原,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少,森林面积逐步增加。
严格占用林地、草原审核审批。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有关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原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坚决制止违规占用林地、草原。
三、加强对使用林地草原湿地的管理对永久占地要坚决杜绝未批先占和少批多占;对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必须依法及时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矿山工程项目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解决尾矿库污染问题;对退化林地,要开展生态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进程。
浅析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北大荒”,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我们在开发“北大荒”的同时,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不及时进行治理,必然会形成“杀鸡取卵”式的恶性循环。
2000—2002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在中国地调局指令下,本着使三江平原商品粮生产基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进行了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调查认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湿地资源无限度地掠夺式开发;因此,将三江平原划分出了宜耕地区及宜湿地区;将宜湿地区进行退耕还湿,则既不影响三江平原为我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商品粮,又可保持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关健词: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存在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3/4以上)。
湿地是三江平原原始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称三江平原为“北大荒”。
然而,过度地开荒也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
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协。
这一切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同时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世界公约名录。
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湿地保护也引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注意。
2000年,中国地调局批复了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申报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项目编码20001240007081,任务书编号020*******。
本着对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及对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良性循环规划的原则,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对三江平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评价。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3.06.20•【字号】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03.08.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由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03年6月20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湿地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湿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环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并经过认定的地域。
第四条湿地保护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省湿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行署,下同)、县(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
省森林工业总局、省农垦总局分别负责森工施业区和垦区范围内的湿地保护工作,接受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环境的统一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湿地保护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湿地认定委员会,负责对全省湿地进行确认并划定范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
具体工作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湿地调研报告(精选)(一)【引言概述】湿地是地表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需求,本文对湿地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湿地的分类及特征1. 湿地的分类方法:根据水源、地貌和生态系统特征等,湿地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 天然湿地的特征:包括水肺、植被覆盖、物种多样性等特征。
3. 人工湿地的特征:经人工修复和建设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湿地资源现状1. 湿地面积与变化:调查统计了当前湿地的总面积,并分析了近年来湿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2. 湿地生态系统:展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包括湖泊、河流湿地、沼泽等,以及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 主要湿地功能:探讨了湿地对水资源的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观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湿地生态环境问题1. 湿地水质污染:分析了湿地水体中存在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以及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入侵物种问题:介绍了入侵物种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城市化对湿地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进程对湿地的压力和威胁,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
四、湿地保护与管理1. 国家湿地保护政策:介绍了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以及湿地保护区划的建设与管理制度。
2. 湿地保护项目:列举了当前各地湿地保护项目的典型案例,包括生态修复、雁类保护等。
3. 湿地生态旅游:探讨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潜力与发展,提出了推动湿地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五、湿地保护的挑战与对策1. 湿地保护的挑战:分析了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经济利益冲突、社会认知不足等。
2. 科学研究推动:强调了科学研究在湿地保护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湿地监测和数据共享的建议。
3. 湿地教育与公众参与:倡导加强湿地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总结】湿地资源是重要的生态宝库,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5年10月22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条每年的六月为湿地保护宣传月,六月十日为黑龙江湿地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传播湿地文化,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第二十条经公布的湿地应当由湿地主管部门或者湿地管理机构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擅自移动湿地保护标志。
第三十三条湿地内原则上不得进行景观建设。
对湿地内确需建设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应当按照《黑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建设。
垦区、国有重点林区内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应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依法批准在湿地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方案,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项目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设施,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貌。
第三十五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一)开垦、挖沟、筑坝、堆山;(二)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三)排放或者抽采湿地水资源;(四)砍伐林木、采挖泥炭、勘探(国家公益性勘探除外)、采矿、挖砂、取土;(八)破坏湿地保护设施或者监测设备;(九)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
对于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三项规定以及填埋、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物体、采挖泥炭、擅自改变湿地用途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对实施违法行为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查封、扣押。
第四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湿地或者改变湿地用途。
确需征用、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或者改变其湿地用途的,应当报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征用、占用或者改变其他湿地用途的,应当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变化浅析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的变化对于该省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间,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耕地面积的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本的荒地和未利用地被转化为耕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这种耕地面积的增加并非毫无代价。
在开垦过程中,一些湿地和草原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蓄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其面积的减少,不仅削弱了生态服务功能,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城市化进程也是影响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变化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扩张使得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
大量的农田和农村宅基地被征用,用于建设工厂、住宅和基础设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城市周边的耕地减少,导致粮食自给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土地浪费和不合理规划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黑龙江省的林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但局部地区也存在着过度采伐和森林破坏的情况。
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至关重要。
此外,草地资源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部分草地出现了退化现象,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
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变化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可能导致土地的干旱化和荒漠化趋势加剧。
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应对土地资源变化带来的挑战,黑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湿地、森林和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同时,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的浪费和破坏。
三江平原逞地(中国黑龙江)
三江平原湿地被誉为“中国黑土湿地之王”“高寒湿地之乡”“沼泽湿地之最”。
三江平原由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三江平原湿地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依地形的微起伏形式纵横交织,构成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堪称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保持着原始面貌的淡水湿地,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水沼泽湿地之一。
三江平原湿地,生物极为丰富,共有脊椎动物近294种,高等植物近500种,是天设地造的自然珍迹。
三江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新经济 2016年3月(上、中旬合刊)42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夏 语摘 要: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很多热门旅游地区也纷纷进行了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黑龙江兴凯湖湿地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也进行了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其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成为黑龙江生态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兴凯湖湿地进行了基本情况介绍,分析了当前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兴凯湖湿地 生态旅游 开发所谓生态旅游,也即是指以生态自然景观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在充分保护自然资环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旅游项目开发,无论是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区管理,都不能对景区的自然生态资源造成损害。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这种可持续的友好型旅游方式也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不仅仅是在国外,近年来我国国内生态旅游的游客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一、兴凯湖湿地概述兴凯湖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兴凯湖保护区也是众多濒危五中的栖息地,每年都有几十万只候鸟来此停歇,自然环境优良,河流丰富。
兴凯湖作为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多种国家珍贵动物,如丹顶鹤,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三大丹顶鹤繁殖地区,还有天鹅、鸳鸯、斑嘴鸭、红嘴鸥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据统计,兴凯湖湿地共有各种鸟类多达180余种。
兴凯湖湿地的旅游开发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2000年的时候,游客就已经达到了50万人次,近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已经超过了百万人次,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旅游景区。
基于兴凯湖湿地特殊情况,其旅游开发也一直主打生态旅游概念,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一些相关保护措施并不完善,也造成了一定的自然资源损害。
二、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核心的生态旅游概念在当前兴凯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念,虽然自从兴凯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以来,也较为注重对于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动植物的保护,但是并没有打造出完善的生态旅游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