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学术研究论文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再审视

胡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同时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需要再审视如何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基本问题。从阶级党与全民党、群众党与干部党、整合型政党与代表型政党这三个政治学维度,总结现代政党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探明具有时代特征的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党转型革命党执政党政党发展规律党的建设

作者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200233)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也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面临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上,面临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结构、体制机制等挑战和问题。例如,目前在党员规模总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员骨干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不少农村青壮年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有的村党支部被形象描述为“七个党员八颗牙”,出现了党员数量总体上“既多又少”的悖反现象。又如,不少地方效仿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致力于“支部建在楼上”,在“两新”组织中大力发展党员和开展组织活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往往事倍功半,实际情况往往是连不少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的党组织生活都难以正常开展,甚至不少社会精英更倾向于加人民主党派或成为无党派人士。再如,多年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出台了党委中心组学习等一系列措施,但学用脱节等问题比较明显,形式主义严重。还如,党的各级组织长期高度重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举措,但仍不能有效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呈下降态势,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以至于很多党建工作不得要领,效果不彰,甚至吃力不讨好。例如,对于党建当中出现的一些疑难杂症,主要依靠“摸着石头过河”来点点滴滴地加以应对,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各种政策和措施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又如,一些人不相信理论,只重视实践,党建工作陷入经验主义,很难避免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试错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再如,学风浮躁,急功近利,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很多党建研究要么千孔一面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空洞无物要么逻辑混乱,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似是而非,优秀的理论成果凤毛麟角,相对于社会科学其他领域而言总体水平低,不足以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又加剧了人们对于理论的不信任,形成恶性循环。还如,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严重,一些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党建实践相结合,不正视现实问题,回避矛盾,讳疾忌医,拒斥对党的建设进行创新。

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和执政党建设的诸多困境,究竟是按照过去做法的“惯性”继续路径依赖下去,强化固有的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实现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路径变革,是一个重大课题。早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多年来很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往往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自身的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也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当前关键问题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政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特殊规律,深化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并探讨执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一个基本的命题是彻底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前些年已经提出来了,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有必要进行再审视。

所谓“革命党”,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为了推翻另一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政党,它虽然也需要群众基础,但强调的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而“执政党”作为国家权力的执掌者,面临着要扩大统治基础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合作与阶级调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有吸纳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能力。因此,确立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理念,是对问题进行探讨的逻辑起点。

共产党传统上就是一种典型意义的“革命党”,尤以“苏共模式”为典范。苏联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建立起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有着鲜明而严整意识形态、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由一个坚强的职业革命家集体带领的群众性革命政党。这样一个党,适应了革命和夺权的需要。但是,苏共在执政后尤其是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未能适时进行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是把革命时期形成的建党理论和模式神圣化,几十年中一直固守那一套僵化的模式,形成了所谓的“苏共模式”,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度集权,实行列宁所说的“战斗命令制”。列宁曾经设想进行改革,扩大党内民主,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后来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比过去大大发展了,形成了党内外的独裁专制并加以固守,使苏共越来越不能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苏共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党、老党,一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模式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政党模式,20世纪曾有10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以及其他政党都是按照苏共模式建立起来的,后来大部分都销声匿迹或改弦更张了,教训极为深刻。

能否真正摒弃苏共模式的种种弊端,实现政党的现代化转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尽管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起就成为了中国全国性的执政党,但在很长时间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党的理念,总体上未能突破“苏共模式”的局限,甚至一度按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导致党的路线和国家建设的重大失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浴火重生,中共中央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更加自觉地意识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重要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总的来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等,仍带有“苏共模式”的烙印,尚未彻底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

深化对上述问题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研究现代政党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趋势、重要特点和一般规律。除了重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应当加强对当今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和政党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吸收当代政治学中有些被反复验证了的有关政党与政党建设的理论、假说和观点。鉴于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阐述较多,而对当代政治学中有关政党及其发展的理论关注较少,汲取一些政党发展的国际经验显得更为迫切。对此,可以从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