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营养钵育苗移栽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70%,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主要优点1.有利于提高棉苗质量,培养大壮苗棉苗根系要在16度以上才加快生长,营养钵育苗都采用塑膜弓棚覆盖,其耕层日平均地温和棚内气温要比不覆盖(露地)提高4-7度,可显著促进根系健旺生长和棉苗的稳长健发。
同时现在采用直径7厘米以上的大钵育苗,可以容纳大龄棉苗盘根生长,并较完整地带入大田,有利于培养大壮苗。
2.有利于提高棉花的抗灾能力,夺取全苗塑棚拱棚覆盖育苗,可以增温保墒,使苗床的温度、水分保持在棉苗适宜的范围内,可防止或减轻春季的低温寒流、阴雨、晚霜对棉苗的危害,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即使发生了,也便于集中防治。
3.有利于棉花适时早播,提高复种指数,夺取两熟双高产。
现在人日增地日减,棉田必须实行一年两熟或多熟种植,但要解决生长期不足的矛盾。
以甘蓝型油菜与棉花两熟制为例,二季作物全年生育期合计要450天,而一年只有365天。
在推广育苗移栽以前,多采用油菜与棉花互套的不完全两熟制,或者选用低产低质的早熟品种,结果两季作物的产量都很低。
现在推广棉花营养钵大壮苗移栽技术法,棉花可以象春棉一样适时早播,与满幅播种的前茬在地作物异地共生,前茬作腾茬虽迟,但棉花生育进程不迟。
因此它是夺取棉麦(油)两熟和棉田多熟双高产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4.有利于高产优质品种和节约用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与早熟性呈反相关,即越是早熟的品种,其产量和品种越低(差)。
实行营养钵育苗移栽后,可以推广高产优质但熟期较长的中、迟熟品种。
每亩的用种量可以从大田直播的5-6公斤降至0.75公斤,省种85%左右,有利于推广药剂包衣种,有利于推广良繁系数,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5.有利于错开农事季节除了移栽大田的工作外,棉花育苗工作都是在麦收麦种的大忙季节以前完成的,使忙时的事闲时做,便于农安排。
一、制钵播种技术目标 :适期播种,一播全苗。
播种时间:棉花育苗播种期应根据气候、茬口、品种特性来确定,早茬口可早播种,苗龄在30-35天,中熟茬口苗龄在35-45天,小麦接茬移栽等晚茬口,苗龄可在45-55天,达到茬晚苗不晚。
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湖南棉花生产中的示范推广摘要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是一项减轻棉农育苗移栽劳动强度、降低育苗风险的新技术。
阐述了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在湖南棉花生产中的推广现状和效果,介绍了基质育苗移栽技术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其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技术;示范推广中图分类号s562.0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98-01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缺乏、植棉技术老化和成本过高等问题,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与常德市科农农业物资有限公司于2005年率先引进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完成的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新技术,在湖南省常德、益阳、衡阳、岳阳主产棉区200多个乡镇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1推广现状和效果截止到2008年,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技术共在湖南省培育棉苗2 750万株,移栽面积2 000hm2,其中出苗率95%,移栽成活率90%。
棉株生长正常,后劲足,单株成铃达40个以上,平均成铃90万个/hm2以上,籽棉产量可达5 250kg/hm2以上,高产丘块籽棉产量可达6 750kg/hm2,大面积生产示范达到全省高产水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科技示范户。
2008年在多数棉田减产的情况下,依然有多位超高产大户出现。
如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牛鼻滩镇上林村植棉大户刘新家,2008年基质育苗移栽面积扩大到0.7hm2,在前旱后涝等不利天气条件下,取得籽棉产量5 557.5kg/hm2(密度15 150株/hm2,单株成铃66.7个,全株平均单铃重5.5g),增效1.2万元/hm2的良好效果。
2主要栽培技术措施2.1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棉品种和精加工包衣种子,如湘杂棉8号、湘杂棉3号、湘杂棉ch24-13、中棉47号、中棉48号等。
种子要筛选,去破籽、瘪籽、嫩籽,挑选健籽,播前先晒1h,确保出芽率。
如何种好棉花棉花,实用技术选择良种。
在种植棉花时,首先要选择良种。
******选用杂交棉品种,其产量高、品质好。
一是要选择经过审定的品种;二是本地试种过的品种;三是省农业厅有引种批文的品种;四是选择高抗(抗病、抗虫)品种;五是不用北方品种。
建议种植大桃高产型湘杂棉16号和大桃早熟型亚华棉7号等杂交棉F1代品种。
自留的杂交棉种子不能再用,再种就会降低产量和品质。
育苗移栽。
棉花良种要通过育苗移栽才能产量高、品质好。
直播棉生长势强、植株高大,营养生长旺盛,产量低。
育苗时期气温日平均稳定超过12℃时为宜,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太早棉苗容易受冻,太迟生长期短,降低产量。
育苗时,首先备好坐北向南苗床和营养土后,用报纸自制8~10厘米直径营养钵,在钵内放满营养土,摆放到苗床后,每钵放1~2粒种子,用小拱棚保温育苗。
育苗40天左右长出3片以上真叶时进行移栽。
育苗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和喷施叶面肥,培育壮苗。
移栽时,行距100厘米,株距50厘米,每亩栽植1300株。
肥水管理。
棉花施肥有两个时期,即移栽后苗肥和蕾肥。
苗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分2次施,对水淋蔸。
一次为定植后15天,亩施尿素3公斤;一次为分枝后现蕾前,亩施尿素7公斤。
蕾肥每亩施饼肥80公斤或40%复合肥30公斤,开沟施,施后盖土,防止肥料挥发。
棉花怕水,水多会出现烂根烂桃现象。
主要措施是开沟排水,沟深宽各30厘米。
摘叶打顶。
棉花枝叶茂盛,影响坐果,当第一蕾出现后,要把第一果枝以下的无花蕾叶枝幼芽去掉,到7月底8月初,要摘除植株主枝、分枝上的一叶一心嫩梢,防止继续向前延伸消耗养分。
在打顶时要剪除空枝(无花枝)和摘除下部黄叶,提高棉地光合作用,促进棉桃大而饱满。
中耕覆盖。
当植株上有3~4盘果枝时进行中耕,深度20厘米左右,促根系深扎,增加侧根。
中耕后及时用茅草、稻草、枯枝落叶覆盖棉地,可防止土壤板结,有利通气保水。
防治病虫。
棉花苗期主要是立枯病、地老虎;花蕾期主要是炭疽病、红蜘蛛、棉蚜、棉铃虫、蝽蟓等。
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要点棉花育苗是一年之中棉花生产的开始,也是实现棉花稳产、高产的基础。
近几年,射阳县棉花育苗采用了“连体育苗”、““两无”小棚育苗”、“无土育苗”等多种方法,但95%以上的棉农还是习惯于“营养钵育苗”。
近日,射阳县棉花协会发布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要点。
一、选好苗床。
棉花育苗苗床的选择,应与移栽大田相靠近。
以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较好的无病地块为主,忌用重茬床基,苗床四周应有一定的空间,尽量避免前茬作物起身拔节后影响苗床的光照与通风。
二、培肥床土。
结合苗床春耖翻整、熟化土壤,施好肥料,培肥床土。
苗床用肥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少量的磷、钾肥。
一般每个标准苗床(可供2亩大田移栽用苗)如果在年前还没有用肥,可在制钵前10天左右,施用已经腐熟的人畜粪200公斤左右或经过发酵处理的粉细豆饼1-2公斤,在制钵时再用含有磷、钾肥复配的苗床专用肥4-5公斤。
各种肥料与床土要充分拌匀,并清除粗硬杂物。
培肥土层的厚度应不少于15公分,以有足够的营养土满足制钵和盖籽及出苗后棉苗在床生长对肥料的需求。
三、及早制钵。
射阳地处沿海,早春天气变化多端,各植棉户要按照在3月底前完成制钵任务的总体要求,根据各自植棉面积的多少、劳动者体能强弱来确定制钵开始的时间。
但在具体安排上,为防止天气的变化对制钵带来影响,要适当提前。
1、注重制钵质量。
钵体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棉花出苗的一致性和出苗率及大壮苗的培育。
因此在做床制钵时,一定要选用直径7公分,净空高度10公分的制钵器,并做到床底平整、水份均匀(以手握成团,齐胸落地即散为宜)、高度一致、钵体摆放紧密整齐。
2、制足钵体数量。
为更好地发挥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群体优势,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全县大田移栽平均密度应掌握在1700株左右,按照近几年营养钵的最终有效利用率,制钵的数量应比大田实际栽植密度增加80%左右,即一般的抗虫杂交棉每亩制钵量应不少于3200只。
3、及时管护钵床。
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1做苗床。
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排水通畅、无枯萎、黄萎病的棉田。
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15-20。
选留的苗床地要经过冬翻和多次春翻,使土壤疏松、整细。
苗床厢宽1.8-2米,摆钵1.3~1.5米,床长20米左右。
苗床四周开好围沟,做到床高沟深。
钵土层厚10-12厘米,钵土以细沙土为好,要求结构疏松,氮、磷、钾养分齐全,含有机质1.5%以上。
苗床肥料要求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肥料施人后,要结合整地使泥肥充分混合。
同时要准备好盖籽泥,可选择稻板泥,打碎过筛,去除杂质。
2.细制钵。
制钵时间宜在播种前1~2天,提倡热钵播种。
选用7厘米左右钵径的制钵器,于播种前3N5天制钵。
钵土要隔日浇足水分。
制钵前土面撒上千草木灰或生石灰,以消毒杀菌和杀灭地下害虫。
制钵时,苗床两边拉绳定格,边制钵边排钵,四周壅土护钵,筑好小田埂,然后平铺薄膜,保墒待播。
3.选种子。
棉农要选购大商家生产经营的、包装规范、成熟度及饱满度好、发芽率高的抗病、虫棉种。
可用占种子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苗菌敌可湿性粉剂或占种子量0.6%的50%甲基托布津与占种子量0.5%的50%辛硫磷乳油混合拌种,每100千克种子用水2~3千克。
4.精播种。
3月底4月初,抢晴好天气突击播种,以利一播全苗。
用洒水桶淋透营养钵。
直到底部向外渗出水为准。
每钵播精加工棉种1-2粒,播后用细沙壤土覆盖厚1~1.5厘米,钵问用细土填满。
播深要适宜,播种过深,胚芽难以穿透土层;过浅,种子暴露于土表或种子周围的土壤很快风干,使种子不能吸足发芽所需的水分,都会影响棉种发芽和出苗。
盖后用0.5%稻脚青液对盖籽土喷洒,或用800倍液的敌克松水溶液喷洒,播种盖土消毒后用“床前净”1支加水2千克均匀喷10米长苗床,药液不能接触种子,只能处理土壤。
5.催出苗。
播种后要做到保温保湿催出苗。
齐苗前薄膜一般以密封为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棚内温度。
一般播后7-10天可陆续出苗。
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 摘要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抓好田管、搞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以期为棉花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76-01 棉花实行营养钵育苗移栽,可有效缓和多熟制中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块、争季节、争劳力的矛盾,产量和品质都明显高于露地直播棉,有利于培育壮苗,充分利用时间,延长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为获取高产打下基础。其高产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育苗期提早,可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有机物质积累增多,生育进程加快(现蕾、开花、吐絮等比露地直播棉提前),有效开花结铃期延长,有利于多结伏前桃、伏桃和提高铃重。一般营养钵育苗移栽棉产量比露地直播棉增加20%以上,霜前花增加10%。二是移栽时棉苗主根受损伤,根系入土浅,促进了侧根大量生长,使大部分根系分布在肥沃的耕作层,有利于多吸收养分和水分,为棉株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集中育苗易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棉苗个体素质高,抗逆能力强,而且有利于防治苗期病虫害,确保全苗、壮苗。四是移栽时可以大小苗分开种植,协调了个体和群体间矛盾,能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生产潜力。现将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播前准备 1.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播种前2~3d晒种,增加种壳的通透性,加快吸水、换气速度,利于发芽、出苗。当前最好选用良种补贴的指定品种,或者上年种植表现突出的“经验”品种进行种植。 1.2选择合适的苗床位置 苗床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要求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没有种过棉花的地方作苗床,苗床最好年年轮换。苗床选好后在春节前施足腐熟有机肥,深翻冻垡。丘陵、岗地、土质粘重的棉区选用肥沃的菜园土或没有种过棉花的“客土”。制钵前7~10d,每10m2苗床用进口复合肥1kg、敌克松150~200g,充分混匀,培肥消毒。苗床切忌施尿素、碳铵和未腐熟的有机肥。 1.3制钵前的药械准备 制钵时必须保持钵土的水分,钵体摆放整齐,钵面高矮一致,钵底撒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以250~300 个/m2为宜,最好选用直径6.5~7.0cm的制钵器制钵,以实现大钵育壮苗。 2适时抢晴播种 播种时间以地温稳定在14℃以上为宜,一般在4月7~15日冷尾暖头的晴天上午播种,最好边制钵边放籽,边盖土盖膜,下午或阴雨天播种不利于出苗,面积大的播种前制的钵要及时盖好地膜,保持钵体温度和湿度,待晴天后,上午一次性播种。每钵放1粒健壮饱满的种子,播种后用潮细土盖籽,厚度为1cm左右,钵体之间在盖籽时填充细土不留空隙,以利保湿。盖籽后用多菌灵溶液喷洒1遍,然后插好竹弓盖膜,膜四周必须压紧,以免被风刮起。 3抓好苗床管理 齐苗前要保温保湿出苗,不能揭膜,当外界气温达到24~25℃、膜内温度40℃以上时,膜上要盖遮阳物以降低膜内温度,防止高温烧芽烧苗。齐苗后,抢晴揭膜晒床1~2d,使表土发白,红茎占1/3,并喷施1次杀菌剂和适量的壮苗素,防治苗病,培育壮苗。出苗达80%到1片真叶前,晴天上午可揭膜通风炼苗,先揭两头,后再在两边适当增加通风口,并做到日揭夜盖,膜内温度控制在20~35℃之间。白天温度低于20℃时要密封地膜。在大风寒潮、阴雨之前,要及时将薄膜盖好,四周要压严、盖实,全天覆盖不揭膜,做到雨不进床、夜不揭膜、暖床过夜,切忌雨后补盖,以免造成青枯死苗。苗床在出苗前宜偏湿,出苗后宜偏干。对苗势较旺、或湿度过大的苗床,要抢晴天揭膜晒床3~4d,晒到苗床表土发白为止。若苗床内水分散失严重,钵体明显缺水,必须及时浇水防旱、防止老僵苗。若遇低温阴雨天,而膜内温度又较高时,则盖顶不封脚,两头通风。移栽前3~4d日夜揭膜炼苗,栽空白地时,棉苗3~4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对油菜茬移栽前7~10d可搬钵蹲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选晴好天气移动苗钵,按大、小苗分开原则重新排列,要求排到紧、平、匀、整齐,对苗床两边少数2片真叶以下的小苗不要动,让其原地生长。搬钵后及时做好“三补一增”工作,即补盖细土,壅好缝隙和钵体,浇足清水粪,以补充棉苗对水、肥的需求,下午4时左右盖好农膜,暖床过夜增温。 4病虫草害防治 出苗后,注意适时施用对路的杀菌剂防治立枯病、炭疽病、疫病等苗期病害,5~7d防治1次。阔叶杂草用手拔除,尖叶草可用盖草能等除草剂。此期床土宜偏干发白不宜潮湿,切忌勤浇水防止沤根发病;同时注意防治棉蚜、棉蓟马、盲蝽象、棉叶螨等,以确保壮苗移栽。壮苗的标准是:移栽时棉苗处于三叶一心期,苗高10~15cm,茎杆粗壮,子叶完好,叶色深绿,无病斑和害虫,白根外露,主茎红绿各半。 5施肥用药“送嫁” 移栽前5~7d于傍晚每8 000~10 000钵可撒施尿素1.0~1.5kg,并防治病虫1次。天气干旱时可在移栽前1d下午将苗床泼湿,第2天即可移栽。移栽时要求大小苗分开栽植,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2008年2月25日 星期四 一、设置苗床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生茬地,为了便于运苗,苗床要设在移栽田附近。 二、配制营养土营养土要选择富含有机质、通气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没种过棉花的肥沃粮田土。每6份土加4份充分腐熟的粪肥,混匀过筛。每50公斤土加0.5公斤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并掺入少量的杀菌剂。肥料和药剂的用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烧苗。土肥要充分掺匀,以备装袋。 三、营养袋的选择与装填营养袋的规格以10厘米12厘米或12厘米14厘米较为适宜。每亩棉花需3000~4000个营养袋。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填满营养袋,并轻度压实。 四、精细播种(一)种子处理。播种前用40%的拌种双粉按干种重量的0.8%拌种并进行晒种、浸种、催芽、消毒处理。(二)播种。选择晴天的上午,先将苗床浇透水,然后用木棒在营养袋中央打一个直径2厘米、深1.5厘米的小洞,每个营养袋放入2~3粒棉子,上面覆盖1.5~2厘米厚的营养土。苗床表土要保持湿润,确保出苗及时,苗齐、苗匀。(三)摆袋。苗床可采用半地下式,床宽可根据地型和育苗数量设置。整好苗床后,苗床底层先放些松土或沙,然后把营养袋按规格摆平。为便于管理,每隔1米要设一条人行道。 五、苗床管理(一)调节水分。在露地育苗,水分散失快,不会形成高脚苗,应经常补充水分。在大棚内育苗,可适当控制水分,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条件,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二)化控防旺。为防止高脚苗,可在棉苗一叶一心时喷洒1010-6的缩节胺,以使根粗壮,缩短返苗期。(三)防治病虫。若苗床湿度较大,植株密集,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较大,必须严格监测。苗期主要病害有红腐病、炭疽病、立枯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棉蓟马、棉叶螨等。若发现植株有病斑或3片真叶前有10%的卷叶、4片真叶后有5%的卷叶,应及时防治。 六、科学移栽(一)定植密度。营养袋育苗移栽田应比普通春棉田每亩增加200~300株,薄地宜密,肥地宜稀,一般每亩留苗3300~4000株。行株距可根据麦畦情况而定。(二)移栽。麦收后要抢时贴茬移植,可顺垄开沟,把脱袋后的棉钵摆正埋平。两株中间可适当堆肥,每亩施复合肥5~10公斤,并随即浇一次透水。 七、定植后管理定植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发现有歪苗、死苗要及早扶正补齐。在管理上做到四抢,即抢灭茬松土、抢施肥、抢浇水、抢治虫。 小麦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1、清沟排渍。对易渍水的水田小麦,天晴后及时清理“三沟”,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渍害发生。
2、中耕松土。春季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小麦根系生长,进而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3、浇水追肥。对受冻小麦在中耕松土的基础上,及时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5--8公斤或碳酸氢铵20—30公斤,这是促进小麦恢复生长的关键措施。
4、叶面喷肥。对受冻小麦在不能浇水追肥情况下,叶面喷肥是首选措施。叶面肥选用喷施宝、惠满丰、特多收等,喷施时可酌情加入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5、注意防病。小麦受冻后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对病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小麦防病可与叶面喷肥同步进行,以减少用工,提高防治效果。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2008年4月9日 1.技术简介 无公害蔬菜是指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标准、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的商品蔬菜。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是:培育和选用抗病虫品种,或采用调节蔬菜生育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蔬菜对病虫的抵抗能力;防止新的病虫侵入,对已有的病虫采取压低越冬技术、切断传播途径等手段,防止病害侵染,或将虫害消灭于严重为害之前;通过栽培管理,改善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发育的环境条件。 2.操作规程 (1)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健身栽培、合理轮作等一套农业措施,提高蔬菜抗逆性,减轻病虫为害。包括:①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品种。②种子处理和苗床高温消毒。③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和蔬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④采用中棚或温室育苗、营养钵育苗,采用高温促根及早炼苗,防止苗徒长,可减轻苗期病害,幼苗健壮,增强抗病力。⑤深翻整地,施足腐熟基肥,合理轮作、间作。深翻可促进病残株、落叶在土下腐烂,并将地下病菌、害虫翻到地表,不利于其越冬,减少病源、虫源。⑥改进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室、大棚的生态条件,防止病害发生。⑦嫁接防治土传病害。 (2)物理防治①使用黑光灯可以诱杀多种害虫;利用阳光晒种杀虫灭菌;使用遮阳网抑病。②使用黄板、蓝板或白板诱杀害虫;使用银灰膜或银灰拉网、挂条驱避害虫。③晒种、温汤浸种等高温处理种子;高温灭杀土壤中的病虫;高温闷棚抑制病情。
(3)生物防治首先,瓢虫、草蛉、食蚜蝇、猎蝽等捕食性天敌的利用;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的利用;捕食性蜘蛛和螨类的利用。其次,利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微孢子虫等原生动物杀虫。第三,利用藜芦碱醇溶液、苦参、苦楝、烟碱、双素碱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多种害虫。第四,在病害防治方面,可以利用黄瓜花叶病毒卫星疫苗S52和烟草花叶病毒弱毒疫苗N14防治病毒病,还可以使用井岗霉素、多抗霉素、庆丰霉素、农抗120、Bo-10(武夷菌素)、农用链霉素及新植霉素等农用抗菌素防治病害。 (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无公害蔬菜并非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病害流行、虫害爆发时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既要防治病虫为害,又要减少污染,使上市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要做到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病虫害种类,了解农药性质,做到对症下药;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选用高效低(中)毒、低残留农药。 大豆3种病害防治措施 2007年9月23日 大豆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在25%~75%或更多。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药剂防治主要应用58%瑞毒霉锰锌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拌种。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浸染初期茎秆上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药剂防治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核菌净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 大豆灰斑病:又称斑点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叶上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7~8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受害减产20%~30%,品质降低。药剂防治:除在播种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外,在大豆花荚期,每公顷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公斤,对水450公斤喷雾。 选购种子六留神 2007年10月18日 一、购买种子时,一定要先看经营者有无种子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
二、购买种子要到证照齐全、国有专业的种子公司或农科所(站)购买。
三、购买种子出现搭配、摊派、强卖行为,消费者有权拒绝。
四、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按照种植方法播种。 五、消费者购买种子一定要索要发票及相关购物凭证。 六、种子播种时请适当保留一点该种子,以备不测 双低油菜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2007年11月15日 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极易串花授粉,导致菜籽品质下降。相关研究表明,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芥酸和硫甙含量的影响很大,因此,生产上只有推广普及双低油菜保优配套栽培技术才能保证商品菜籽和菜粕符合双低标准,达到保优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增产增效情况:推广双低油菜保优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显著改善菜籽油营养品质,提高菜粕的利用价值,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如果按每千克双低油菜籽增值0.1元计算,每亩优质菜籽增值可达12元左右,按平均单产提高10千克计算,每亩可增收20元以上,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另外,油脂加工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由于商品油菜籽品质提高,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工增值,综合效益可提高10%~20%,社会效益明显。 技术要点:双低油菜保优高产栽培技术是集优化区域布局、良种筛选、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田间管理以及单收单储等于一体的综合保优高产技术,其主要内容有: 1.用适宜品种。选择高产、多抗的双低油菜品种,长江上游地区可从油研、蓉油、川油、蜀杂以及渝黄等双低优质品种中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中游地区可选用华杂、中油杂、中双、华双、湘杂油等系列品种。下游地区可选用扬油6号、宁油14、苏油1号、浙双72、沪油16等品种。 2.中连片种植。禁止与非优质品种插花种植,保证双低品种集中连片,有条件的地方争取一乡一品。选择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符合无公害耕地质量标准、灌排方便、前茬非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种植。 3.时早播早栽。要选择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前茬非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块作苗床,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10。并作为精细整地,开沟作畦,施好基肥,亩施人畜粪1000千克左右、硼肥0.5千克。一般长江上、中游适宜播期在9月上、中旬,下游适宜播期在9月中、下旬,在适期内尽量早播。亩播种量0.5~0.75千克。 4.育壮苗。齐苗后尽早间去堆子苗,1叶~2叶期间苗,3叶期按“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杂留纯”原则定苗,每平方米留苗100株左右。结合定苗,拔除杂草。定苗后看苗每亩追施1000~1500千克稀粪水。3叶期每亩苗床用15%多效唑30~40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5.沟整地。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开沟做畦,并结合施好基肥。一般畦宽2~3米为宜,沟宽20厘米~25厘米,沟深15~30厘米不等,做到三沟配套,雨止田干。开好朝阳沟备栽。 6.理密植,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移栽方式、茬口早迟合理确定最适移栽密度。一般每亩8000-12000株,直播油菜可以适当增加密度。移栽时要栽直,根要栽正,棵要栽深栽稳。边起苗边栽,大小苗分开栽,苗根栽
紧,高脚苗深栽。栽后浇足活棵水,缩短缓苗期。大田总施肥量每亩折纯氮为12.5~15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8~12千克,其中,按总施氮的50%、磷、钾肥总量的80%作基肥,氮、磷、钾比例为1:0.4~0.5:0.5~0.8,氮肥运筹为基肥:苗腊肥:苔花肥比例为5:2:3。每亩底施硼砂0.5~0.75千克,在油菜苗期和蕾薹期各喷施0.2%的硼砂溶液。 7.理三沟,防渍排涝,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移栽结束后和冬、春季进行内、外三沟整修和清理工作,确保沟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越冬初期对旺长田块每亩用多效唑30克左右对水40千克喷雾,并结合施用腊肥进行培土壅根防冻。有条件地区可采用稻草覆盖,每亩覆草200~300千克,增温防冻抑草。越冬前根据田间草情草相化除一次。一般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于杂草3~5叶期每亩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0~30毫升,对水40千克喷雾;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30%好实多50毫升对水喷雾。油菜初花期每亩用50%福.菌核80克或其他复配剂对水40~50千克进行均匀喷雾,防治菌核病,药后5~7天再喷一次。田间有蚜虫株率达20%、百株蚜量300头以上时,及时用药喷雾防治。 8.止混杂,检测收购。在植株主轴角果有80%转为枇杷黄色时开镰收割,并利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防裂角落粒损失。将割倒油菜运至场地堆积2~3天,促进后熟,提高粒重。堆积后要摊晒1~2天再脱粒,扬净晒干(含水量小于9%)进仓。在收获、运输、脱粒、仓储过程中做到单收、单放,防止机械混杂。严禁与其他有异味、有毒、有害、腐蚀性的物品混运混贮,仓储消毒、熏蒸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适宜区域:该技术适宜在整个长江流域的大部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