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5月9日至5月11日,江苏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届青年教师课堂教

学观摩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大戏院举行,来自全省各大市的14位选手向与会的代表和专家展示了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给我们众多的理性思考。10号晚上,江苏省小语会组织全省大市级的语文教研员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研讨,达成了一致意见。11日上午三节课后,专家组的四位代表对这14堂课进行了精辟的点评,阐述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针对上课选手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现摘录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评课者:江苏省淮安师范原校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为所为有所不为。符合课标理念、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应该“为”;不符合课标理念、违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应该“不为”。

一、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力求具体、准确,重点突出,注意年段差别,防止抽象或面面俱到。

二、文本

把握文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为”;误解、曲解作者的意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为”。

三、内容

根据内容的本身组织教学,在内容的教学中不“贴标签”。

四、质疑

尊重学生的质疑方式,不能牵着学生走,这样会造成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不能进行学习。

五、朗读、默读

朗读与默读兼重,重视课堂上的“读”,二者不可偏废;以讲促读,不应该让课堂上教师的“讲”挤占学生“读书”的时间。

六、写作

习作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不让学生为作文而作文,不要让学生说假话,说大话。

七、口语交际

在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方式上有所为,不忽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八、了解学生

课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需求。

九、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忽视自身的提高,不为旧习惯所困惑。教师的功底关注到课堂的成败,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由于会议所给的时间有限,应该肯定的地方都没有具体展开。谢谢大家!

(二)扎实高效,促进语言发展

评课者:淮阴市教研员马季明

这几天听的14位青年教师的课,有的如大山般沉稳,有的如泉水般灵动,有的如阳光般温暖,有的如明月般婉约,有的如晚风般飘逸……

一、文本解读到位,遵循言语学习规律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么深刻,课堂就有多么精彩。这几天的课都遵循了言语学习的规律,做到了从言到意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触摸语言,与文章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由语言的表层进入语言的内蕴层,正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为了让学生把心中的感觉“出乎其外”,教师费了许多心思,通过朗读、写话这些口头、书面语言,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阶段目标准,课堂教学到位

10节课是五六年级的,结合文本特点,突出了第三学段的三个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提高默读速度,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语言色彩,赏析感受语言的能力;理解表达顺序、写作方法的能力;叙事性作品把握文体特点。

但也有些课第二、三阶段的目标不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默读的训练不到位,有的整堂课全是朗读;利用课本资源对作者定作方法的领悟不到位;语文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激动,还应该让学生冷静地领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三、话题引领,整体把握

课堂一改过去一段段讲下来,教师都研究了文本,把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让学生熟读深思。问题是,有的课教学环节还过于繁琐,没有进行必要而适当的整合。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加强语言训练

以学为教,针对实际,掌握要求。以“教”导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认知由浅到深,情感由淡到浓,可见,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哪个多一点或哪个少一点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工具性少了就加点工具性,有的老师认为人文性少了就加点人文性,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关键是要营造“人文”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受到感染、同化。训练要加强,

方法要得当,语文不是模模糊湖一大片,也不是清清楚楚一条线。

五、诗意的课堂

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课又如画画,有笔有墨,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浑然一体。”本次观摩活动14节课,对突出课文主旨的内容或课堂上生成的闪光点“浓墨点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孩子“见木知林”。对课文的情节、语言、情感的精彩处则“浸润渲染”,文章细处感人至深,课教到细处,学生收益颇多。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有些课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公开课是要有一定的观赏性,但教师更应该追求平实的语言、平实的课堂,发挥对常态课的引领作用,切不可由于是展示课,而在语气上有一种拿捏的感觉。

(三)南通市教研员王兰华评课

听课就像一次长途旅行,一边走路,一边赏景。这是一次精神之旅,一个个景点就是内涵。扎实、平实的语文课,让学生、让教师对母语更喜爱,更有感情。

一、解读文本时更凸现文本的个性

文章的语言表达是独特的,主题的揭示不是空洞的,淡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呈现。母爱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第一次抱母亲》和《秋天的怀念》所表达的母爱就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揭示出一种独特的内涵,力求做到更精细或者是更具体。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学生的表达是个性化的,是细腻的,是独特的。

二、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基本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重要的策略是从感知形象到领悟形象。语言最重要的目的是意义的沟通,学生有机会使用语言,教师要求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注意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有关,我们的学习都是以“意义学习”为中心的,没有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本身,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三、教师的指导寻找有机的结合点

特级教师的优点是善于引导学生,追问、点拨、提升,把握节奏,进行调控。

1.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向纵深发展

3.向横向发展,独立思考,放飞思维,增加容量,拓展定势。

教学丰满有生命力,学生学到终生受用的东西。师生经历一种生活,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