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空间设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16.00 KB
- 文档页数:14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摘要:从南京民国建筑历史背景谈起,以南京博物院的大殿的设计、营建为例,对南博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对局部细节进行分析,全面展示其所体现的民国建筑语言。
在空间设计中,南博以及南博后来的修复扩建工程中,应关注空间设计中对人们历史情感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示和延续民国建筑语言和对历史片段的保存。
关键词:民国建筑;空间设计;构造装饰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六朝古都南京城已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和民国。
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
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建筑风格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
南博后的半山园是原王安石故居。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大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
南博外观高大雄壮,粱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
三、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1、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
这样布置都是为衬托出主题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
南京博物馆彩绘设计理念南京博物馆作为国内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其彩绘设计理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展示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京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此博物馆的彩绘设计理念首先体现了历史积淀。
在博物馆的外墙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古代交通工具、传统文化图案等。
这些彩绘设计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展示南京悠久的历史,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其次,南京博物馆的彩绘设计理念还体现了地域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成为了彩绘设计的灵感来源。
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常常可以看到长江、秦淮河、雨花台等南京的名胜景点,以及苏绣、金陵画派等南京的艺术瑰宝。
这些地域特色的彩绘设计,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南京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独特的地域魅力。
此外,南京博物馆的彩绘设计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
在博物馆的一些展厅中,设计师采用了互动装置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的魅力。
比如,在陶瓷展览区,设计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入到一个虚拟的瓷器制作场景中,让他们亲自参与制作瓷器的过程,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这样的彩绘设计理念不仅丰富了展览形式,同时也能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展品的魅力。
综上所述,南京博物馆的彩绘设计理念体现了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观众参与。
通过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南京博物馆展示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南京的风土人情。
同时,互动和参与的设计理念也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使他们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的魅力。
南京博物馆的彩绘设计理念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独特而美妙的文化之旅。
11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NJING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NANJING MUSEUM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柏将 詹江宏古都的更迭,南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与促进作用,影响颇深。
皇家园林及文人雅士再此留下了许多瑰宝。
例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所描写的秦淮河景象,跨江而居,秦淮河蜿蜒而过,市内有明孝陵、明故宫、总统府、夫子庙等地标性建筑等,都在诉说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各个阶层生活的现状。
对于当代来说,南京更偏向于其悠久的文学传统与丰富的文学资源,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发布,南京于2019年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南京博物院概述南京博物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院位于玄武区,因为用地比较紧张,所以巧妙灵活的利用当地的地势采用了地下空间设计,博物院的环境在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游客一进入博物馆,注意力与思维就会被环境特有的意境氛围所吸引。
南京博物院的立院宗旨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
这一宗旨至今对于南京博物院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南京博物院由历史馆、艺术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六部分组成。
在此期间曾举办《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们的昨天――祖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苏考古陈列》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游客开放。
另设珍宝馆、青铜馆、瓷器馆、书画馆、玉器馆、织绣馆、陶艺馆、漆艺馆、民俗馆、现代艺术馆、名人书画馆等11个专题陈列展馆。
3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设计中的运用3.1南京文化在南京博物院大殿中的运用南京博物院正门是以朝天宫原型建造的,而朝天宫历史悠久、地域文化浑厚。
南京城墙博物馆灯光设计分析1 博物馆的光环境设计概念博物馆中的灯光一般指的是自然灯光和人工照明的灯光,一般室内都是采用自然光,我们会经常听到“采光”这个词,它指的就是自然光线。
自然光不是特别强烈,整体让人感觉到比较舒服。
人工照明的灯光一般指的是各种照明灯具发出的光,平时我们经常见到的筒灯、射灯照射的光都属于人工照明的范畴。
人工照明的灯光照射到某一个位置会呈现更加艺术的效果,可以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
2 当前博物馆中光环境现状分析博物馆的光环境设计的作用是在保护展品的情况下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博物馆灯光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根据当前展厅建筑物的结构特定合理使用灯光。
2.1 博物馆光环境中自然光采光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特点,比如借助博物馆的天窗、侧窗等建筑结构来实现自然光采光,自然光采光会比较柔和一些。
2.2 博物馆中人工照明的选择博物馆中人工照明主要是指展柜位置的照明以及特定区域的反射照明。
照明反射的方向一般都是根据光线、季候以及展柜展品位置而调整。
照射灯具的选择上主要是LED灯、荧光灯、白炽灯等比较多。
但是目前来说,因灯光遮挡效果不好,防紫外线措施力度还不够,需要博物馆不断更新灯光,在灯具的选择上下功夫。
3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灯光的运用3.1 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光环境基本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光线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要根据博物馆展览的展品的特性合理选择光线,不能直射展品,保护好展品;还要求在灯光的选取上一定要选择环保灯具,减少光线对于展品的损害。
所有灯光的选取一定是以保护展品为前提的。
博物馆灯环境中灯光的设计要求不能太过于明亮,不能影响观众观看展品的效果,一定要让观众看清展品。
博物馆中灯光的选取要有一定的节奏感,比如人工灯光中冷暖光线合理使用,要有一定的分层次过渡,避免观众观看展品的疲劳感。
灯光设计上要具有科学性,将展品的美感呈现给观众。
3.2 博物馆中灯光呈现的艺术效果在博物馆灯光设计中,灯光根据光线的照射方向、照射的冷暖光线、光线打出的颜色以及照射物体的位置等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让展品或者展厅更加美观。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建筑风格分析摘要:在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这个大背景下,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糅合了当时中西建筑之所长,其建筑风格体现了建筑师对实现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这双重目标时并为之所做出的贡献;对这种风格的分析,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建筑风格成因1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的类型解析坐落于中山东路312号的南京博物院,原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图1),作为20世纪中国早期现代建筑的代表作,此建筑以其特殊性扬名于中国近代建筑史。
1.1 建筑主体采用辽代的建筑风格我们以博物院大殿的平面设计为例,这里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柱网中心的四棵立柱被减除了。
这种做法在辽宋建筑中十分常见,比如在奉国寺和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中,或者是大同善化寺(约1060年)的大雄宝殿和三圣殿里,我们都可以发现。
这种做法被梁思成称为“减柱之法”,他认为这也是那一时期建筑的最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
[1]1.2 建筑细节采用多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即使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主体结构采用了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而不是单纯的沿用固定的古代造型,这在赖德霖的《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一文中有详细叙述。
比如,大殿南面的一个一层高的宽大月台,它向前延伸,又与一个宽台阶和另一个低矮的平台相连,即使辽宋建筑之前已经存在月台这种设计,但是现存的月台几乎都缺少了栏杆这个关键部位。
因此为了突出月台作为办公用房屋顶的功能作用,或者说是为了体现当时建筑的一种风格,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师团队就以南京栖霞寺五代时期(907——960年)的舍利塔为参照对象,采用了一种勾片斗子蜀柱栏杆和八角形断面的望柱的局部结构。
可以说,这是辽宋建筑与五代建筑成功结合的设计。
民国建筑精华——南京博物院民国建筑精华——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
她位于南京城东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
南京博物院采用的是辽代建筑。
辽式建筑于10一12世纪在我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
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
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
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就是仿明清风格的。
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
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
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体建筑离中山东路主干道较远,前面留下宽敞的空间,做草坪、广场和绿化带,大殿前建有宽大的三层平台,这样设计,可以衬托主体建筑的雄伟高大。
蔡元培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成“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
大殿仿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形式,其结构多按《营造法式》设计,某些细部和装修兼采唐宋遗存。
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
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
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南京城墙博物馆建筑风格解析南京城墙博物馆,那可是个特别的存在。
你要是站在它面前,就像突然闯入了一个时光与现代对话的奇妙空间。
这建筑的风格啊,就像一个从古老岁月里走出来的智者,穿着一身现代的时髦衣裳,却又藏不住骨子里的厚重历史感。
从外观上看,它那线条简洁又硬朗,就好比是南京城墙的轮廓被提炼出来,然后用现代建筑的手法重新塑造。
你看那墙面,巨大而平整,就像城墙的砖石一块一块垒起来的放大版。
可这又不是简单的模仿,它就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把城墙这个“食材”用现代建筑风格的“调料”精心烹饪,做出了一道既保留原味又有新风味的大餐。
走进里面,空间感特别强。
那高耸的大厅,感觉就像站在城墙脚下抬头仰望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空间的布局呢,错落有致,不像有些建筑那么死板。
这就像是把南京城墙的防御体系,那些错落的城楼、瓮城的布局概念,巧妙地运用到了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难道这不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独特致敬方式吗?再看看建筑的材质运用。
有的地方光滑明亮,有的地方又带着粗粝的质感。
这就像南京城墙的砖石,有打磨精细的,也有带着岁月痕迹、坑洼不平的。
这材质的搭配,就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种材质都在合适的位置展现自己的特色,共同诉说着南京城墙的故事。
这博物馆的采光设计也特别有讲究。
阳光透过那些精心设计的窗户洒进来,在地上、墙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这就好比是历史的碎片透过时间的缝隙照进现实,给整个建筑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温暖的氛围。
如果把建筑比作一个人,那采光就像是这个人的灵魂之光,让整个建筑有了生机和活力。
还有那建筑的颜色,低调又大气。
不是那种张扬的色彩,而是像南京城墙历经风雨后的颜色,深沉而内敛。
这种颜色的选择,就像一个有涵养的文人,不轻易显露自己的锋芒,却在默默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啊,它不是简单地把南京城墙的元素拼凑在一起,而是把城墙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和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完美地融合起来。
南京科举博物馆纪念馆设计考察报告南京科举博物馆纪念馆设计考察报告一、背景介绍•南京科举博物馆纪念馆作为一座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考察报告旨在评估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以便更好地展示和传达科举文化的价值。
二、建筑设计方案评估2.1 整体布局•建筑布局合理,通过建筑形态和内部空间的有机组合,呈现出科举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展厅、教育区、社交区等功能区域的划分合理,使游客能够有序、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和历史。
2.2 建筑外观•纪念馆的外观设计别具匠心,通过建筑元素的运用以及立面的艺术处理,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外墙装饰的图案和浮雕雕塑与科举文化相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3 空间布局•展厅的空间规划科学合理,采用合适的展示手段和布局方式,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科举文化的历史和价值。
•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提高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展品陈列方案评估3.1 展品选择•纪念馆收藏了大量与科举相关的珍贵文物和实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性。
•通过精心挑选的展品,可以更全面地展示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影响。
3.2 陈列方式•展品的陈列方式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复制品,又有原物展示,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板块分区、时间轴展示等手段,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3.3 互动体验•纪念馆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使观众可以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紧张感和挑战性。
•互动体验的设置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参观的乐趣,提升了整体展览的吸引力。
四、展览教育活动评估4.1 展览讲解服务•纪念馆注重参观者的体验,设置了专业的导览服务,提供详细的科举知识解说。
•导览员的专业素质高,能够生动、有趣地介绍科举制度和相关历史。
4.2 教育活动组织•纪念馆不仅提供展览服务,还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亲子活动等,增强观众的学习和参与感。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与。
多维度博物馆文创设计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李谨竹吕九芳摘要:近几年,博物馆文创在我国起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该文通过对南京博物院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博物馆文创的设计原则,提出从多维度对文创产品进行设计与分类,以此促进文创产品的衍生发展,让博物馆文创进入市场,传播博物馆文化。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多维度创新博物馆是民族精神文明的宝库。
20世纪80年代,国外兴起了"博物馆变革运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开始起步。
我国的博物馆文创产业起步较晩,但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建立了博物馆 文创门店、网上商城等,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
博物馆文创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推广其概念有助于传播博物馆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流量。
博物馆文创商店常常被称为“最后一个展馆”,担负着公共教育的职能需要在设计上展现博物馆的风采与内涵。
研究如何将博物馆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并在多维度上进行设计研究,有利于博物馆文创后续的创新发展。
一、博物馆文创设计的维度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一般源于藏品、博物馆外观等 实体。
如何从种类繁多的藏品中有条理地提取要素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指导。
从文创产品的定义可知,文创将文化与产品相结合,由此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文化属性和产品实用属性,如十二生肖文创。
薛晓霞曾从两个维度对文创产品进行评价:文创设计方法层次和产品功能层次而包罗大量藏品的博物馆,其设计维度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从总体上看,根据人的物质和精神两大需求,可以将博物馆文创分为外观设计层面和产品意义价值层面;从设计方法层面看,可以分为二维图案维度和三维造型维度;从产品的意义价值层面看,可以分为文化内涵维度和实用价值维度。
二维图案维度包括对藏品和博物馆外观要素的直接提取,以线条、块状图案、色彩为主;三维造型维度目前在我国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应用较少,需要设计师基于历史、现实等因素进行一定的再创作。
产品意义价值的文化内涵维度又分为现代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