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感范文30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读后感范文3000字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

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

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为: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

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

蔽也狂。

意思为: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来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喜

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

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

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大学》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谓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之本,此谓之至也。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

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

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

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

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

己禾苗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

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

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

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

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

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

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涉及到国学的定义,季先生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当听到中国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心中还有一种

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反正我是感到很沉重的压力和很肃然

起敬的自豪感。呵呵,也许很矛盾吧。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弘扬中华

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使命啊。“国学,一国固有之学问也。”“国学

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

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的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

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季先生说,“只有东方文化才可以救人类。”对此我的看法是,其实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东方文化,我们都快把什么孔子

老庄,什么易经佛教的,早就被我们遗忘到哪里去了。其实中国的

文化真的很博大精深,很经得起推敲,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

化的人,是不会对这句话有太大反对的。

“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

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段话

我也非常喜欢,很值得细细推敲。“礼义廉耻,国之思维”。“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

季先生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世界上任何国家,每

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

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看来,中国是唯一的。

这里季先生谈到了佛教,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

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下,佛教如果不能适

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

伪装,以求得生存。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的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

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

是鬼;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