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天津统计局文章作者: 佚名上传时间:2006-12-28 11:38:54 【字体:小大】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 元增加到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 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 亿元,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 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 亿元,增长14.5%。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 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171.78 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 亿元、51.65 亿元、26.19 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 。
全年财政支出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
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
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03.02.27•【字号】•【施行日期】2003.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3年2月27日)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努力扩大内外需求,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使全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农村各业竞相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全省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增长8.9%。
200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98元,比上年增加638元,增长10%。
市场物价稳中有降。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其中城市下降2.2%,农村下降0.7%。
分类别看,除居住价格上升1.4%外,食品下降1%,烟酒及用品下降0.9%,衣着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5.7%,交通和通讯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6%。
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0.9%,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0.5%,房屋销售价格和租赁价格总水平分别上升1.6%和1.3%,土地交易价格总水平上升13.2%。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03-2-10 被阅览数:7475 次文字【大中小】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02月10日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69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9.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23元,比上年增加402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
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均下降0.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分别下降1.1%、1.4%、1.8%和1.7%,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7%和2.3%。
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37.5 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946.3万人,减少45.7万人;第二产业621.2 万人,增加23.1万人;第三产业933 万人,增加60.1万人。
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2.8万人,增加4.7万人。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作者: 万东华
作者机构: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4-9页
主题词: 中国 经济形势 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
摘要:2001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以扩张内需、促进发展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态势,全年经济增长7%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出较快增长、较高质量和较低价格的良好格局。
但从动态变动过程看,逐季减缓态势明显。
从下阶段走势看,面临的增长环境可能会进一步趋紧,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苦。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秋季报告
佚名
【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预测:rn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一年高于一年;rn固定资产投资可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rn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将继续保持一定增长.
【总页数】3页(P44-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秋季报告 [J], 翟慎双
2.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秋季报告 [J], 无;
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年秋季报告 [J], 无;
4.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报告 [J], 无
5.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秋季报告)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樊纲
作者机构: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价格理论与实践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2003年;经济预测;政策;通货紧缩
摘要:2002年我国GDP增长率可望达到8%,笔者认为,主要是由非政府投资和外贸出口带动的。
对宏观经济出现的这一变化,本文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及通货紧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预测在今后一、二年中国经济会有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并认为,在各种因素的组合上,我国当前的潜在增长率,当前我国可持续的,充分增长的水平就是8%左右。
2002 年人口、就业形势与 2003 年展望 一、2002 年我国人口的基本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3 年 2 月 28 日发表的 《200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2 年的中国人口发展呈现以下 5 个特点。
一总人口继续增长,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2002 年中国出生人口 1647 万人,出生率为 1286‰,死亡率为 641‰, 全年净增人口 826 万人,自然增长率为 645‰。
到 2002 年末,全国总人口 128453 万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统计, 以下同。
从 1990 年以来,中国人口变动趋势详见表 1。
表 1 中国人口变动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2 年与 2001 年相比,出生率降低了 052 个千分点,死亡率降低了 002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低了 05 个千分点。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至今,说明中国人口已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已进 入平稳低水平发展阶段。
二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0 年 11 月 1 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全国城镇人口 45594 万人, 占总人口的 3609,全国农村人口 80739 万人,占总人口的 6391。
2001 年末全国城镇人口 48064 万人,占总人口的 377,全国农村人口 79563 万人,占总人口的 623。
2002 年末,全国城镇人口 50212 万人,占总人口的 391,全国农村人 口 78241 万人,占总人口的 609。
从 2000 年 11 月至 2002 年末短短的两年之中,城镇人口增加了 4718 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 2498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3 个 百分点,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降低了 3 个百分点,说明农村人口继续 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乘势而上,建设小康--2002年江西经济形势分析与明年经济工作的若干建议陈新华;林坤【期刊名称】《金融与经济》【年(卷),期】2002(000)012【摘要】@@ 一、我省经济运行呈现多年来少见的良好态势rn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国民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呈现多年来少见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1-9月份,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72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呈逐季加速之势,今年一季度GDP增长8.2%,上半年增长9.6%,前三季度增长10.1%,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增幅0.7、1.6、和1.6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相比,低于山西的10.8%,高于湖南的9.4%、湖北的9.0%、河南的9.3%和安徽的8.5%,在中部六省中列第二位,增长幅度渐显"崛起"势.今年我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如下:【总页数】3页(P4-6)【作者】陈新华;林坤【作者单位】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6;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6【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牢牢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环节——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汪啸风;2.团结拼搏乘势而上开创’96经济工作新局面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综述 [J], 饶舟;3.奋力开拓乘势而上——在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张好生4.2020: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明年经济新走向 [J], 韩洁;安蓓;高敬;赵文君;吴雨;姜琳5.2020: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明年经济新走向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1 8:20:002002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拼搏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城乡各地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在高平台上增长。
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超过了年初预定的GDP增长10 %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24元,比上年增长11.2%,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全省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的份额继续增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样化转变。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58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3.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 %、16.4 %、10.8 %。
一、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由1997年的20.1%、39.0%、40.9%和2001年的14.2 %、43.9%、41.9%转变为13.2 %、44.7%、42.1%;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力,第一产业减弱,第二、三产业增大,标志着全省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化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结构向突出各自特色优化升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活力旺盛。
二、农牧业2002年,全省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继续扩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农牧业潜在优势不断显现,成为近年来整体生产水平提高快、农牧民受益好的年景。
种植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一、总体增长状况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5.6%;第二产业增长9.9%,对GDP的增长贡献为63.3%;第三产业增长7.3%,对GDP的增长贡献为31.2%。
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
如下表所示: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
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
2002年国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2-01-07 专家看法 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表现为前低后高的态势。上半年经济运行回调的压力比较大,再加上2001年上半年基数比较高,因此预计2002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好转以及我国国内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到位,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回升,增长率可达到7.3%,2002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7.1%,国内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增长速度与2001年相比略有回落。要实现这一预期目标,要求2002年增发国债的力度至少保持不变。而社会货币供应量将改变减速运行的趋势,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由2001年的11.5%回升到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001年的13.5%回落到12.5%左右,相应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从9.9%回落到9.5%。同时,通货紧缩趋势依然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出现2%的负增长,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加大,GDP的实际增长率与潜在的GDP增长率的差距在扩大。 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由于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这将使我国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因此,2002年在政策上既要努力维持出口的平稳增长,又要继续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同时还要加大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前提下,加快市场化的改革步伐。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为避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快,应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货币政策做适当的放松,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上的作用。
一、2002年世界经济环境可能进一步趋于恶化,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进入衰退是20年来首次,对此应充分估计并做好政策上的准备,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体上看,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将会有所恶化。首先,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态势在进一步深化,尚未出现止跌迹象。在美国经济已经站在衰退边缘的时候,“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3%,不但大大低于市场预期的-1%,且成为10年来季度经济成长率最低,这表明自去年初以来的衰退有加深的迹象,而且可以预计这种减速运行的态势至少还会延续2到3个季度。从运行趋势来看,失业人数的上升、设备利用率与预期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再加上美国消费者信心的下降所导致的美国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等,决定了美国经济低速增长的时期还远没有结束,经济疲软的程度可能超过此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 目前最乐观的预计是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年中开始出现缓慢的复苏,这部分乐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健康的,财政政策的减税空间比较大,银行的不良债务也处于警戒线之内,美国的股市也已基本上实现了软着陆,所以他们认为受放松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的影响,经济将在2002年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恢复到3%左右的次高速增长;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将呈现L型的运行态势,他们估计经济增长速度从高位回落到低位后,将维持在1.5%至2%的平稳增长区间,大起和大落的可能性都不大;少数悲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就此进入一个比较长期的结构调整之中,经济的衰退会持续3-5年。尽管大家看法各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美国的经济要想恢复到90年代后期的那种高速增长态势不经过充分调整,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美国经济的减速运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出口的增长,导致外需对经济的拉动明显减弱。从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至少在今年年中之前美国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难以出现明显增长,因此,我国对美出口前景短期内难以乐观。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其经济萧条的状况还在持续,经济形势在进一步恶化。去年二季度日本GDP出现-0.8%的衰退,三季度再次出现-0.5%的下跌,日本经济这种加速下跌趋势还在继续。“9·11”事件之后,日经指数跌破万点大关,创下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点。目前,日本经济尚未见到希望的曙光,日本政府在货币政策失灵、财政政策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有可能采取主动贬值日元、以推动出口促进景气恢复的对策。如果日元贬值幅度过大,则有可能引起新的一轮亚洲金融危机。正是出于这种预期,韩国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采取了一些主动预先贬值的对策,对此我们应该密切跟踪观测。
二、国内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推进结构调整与市场化改革的任务比较繁重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总体上看,加入WTO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是有利的,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对2002年的经济发展可能更多的是挑战。一方面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及初级制成品市场将受到较大冲击,对于那些国内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来讲,进口产品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支持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也将面向国际市场进行采购,这批基础性建设项目投资很大一部分将拉动国外的需求。因此,2002年我国的进口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一方面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将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上,尤其是200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会在5%以下。进出口相抵,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将继续回落。二是农业生产形势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于粮食价格的下滑,加上受灾情严重和调减播种面积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预计为9052亿斤,比上年减产191亿斤,减产幅度为2.1%。2002年如何安排农业生产及从政策上怎样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确实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农民过多地调减粮食播种面积,那么我们粮食供求平衡上将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这对于我们一个大国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从政策上采取过多的措施鼓励农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旦粮食增产,再加上进口粮食的冲击,那么势必导致粮食价格的进一步回落,对农民来说损失会更大。如何合理确定2002年的粮食需求量,在保证供求平衡的前提下,不使粮食价格继续回落是我们考虑2002年经济增长时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三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问题,尽管经济学界争议很多,但现实的问题是通货紧缩趋势还没有结束,民间投资启而不动,经济增长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民间投资需求尚未真正启动。集体和个人投资在2000年出现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增速又重新滑落,这表明我们仍然一方面要加大反垄断的力度,为民营投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制度性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一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银行。2002年面对外需不足,消费需求增长又很难出现全国性热点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国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使一批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能提前完工投入使用,以尽快改善供给方的条件和宏观上的投资环境,为外资进入和民间投资的活跃创造条件。因此,2002年特别建设国债发行的数量将成为决定经济增长快慢的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建议应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减税政策,扩大企业活力。四是货币政策既要体现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又要促进经济发展。截至去年11月底,货币供应量(M1)增长速度为11.4%,低于上年同期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央行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如果再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兀t慢的因素(见表一),那么实际上目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已经不能支持景气度的进一步复苏。从1995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流通速度就一直在减慢,从1995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减慢7.7%,前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7.6%,价格上涨为1.0%,实际上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应该达到16.3%,才算基本合理。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9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总体趋于减弱(见表一),从月度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1999年5月货币流动性下降到了34.1%的历史最低水平,后由于受放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流动性有所提高,到2001年1月达到了38.5%的近期较高水平,此后总体上呈现出放缓的态势。 货币供应总量的紧运行格局在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过程尚未完成的今天,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跟不上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与农民的正常信贷需求得不到充分及时的满足,严重影响了经济景气的恢复。同时,货币供应总量增长速度的趋缓也不利于改变当前通货紧缩趋势,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多数商品价格仍呈下降趋势,如果不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上来改善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则我国的经济还会面临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因此,200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力度、利率政策的变化方向将成为影响经济运行走势的重要政策变量。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总体上应该做适当的松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而不能片面地惜贷、慎贷,要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解决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 2002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较大,那么下岗工人还会有所增加;农村税改费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不仅关系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而且也会影响到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如果能确实将农民的负担减轻,那么2002年农村居民的生产型投入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经济前景不明,美国经济究竟能否在2002年下半年走上复苏之路,都还存在着很强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继续予以密切关注。
三、预计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7.1%,增长率年内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今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是我国宏观经济在WTO总体框架下运行的第一年,这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战略上来讲,国民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这一目标是在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形势后制定的,也考虑到了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相互衔接的需要,从经济运行的趋势来看,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见表二、三)。 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国内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较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很多有利的因素。一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4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规模基础性建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有了明显增强,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居民金融资产突破10万亿大关。二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与行业壁垒的拆除,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还将稳定增加,预计2002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国内的投资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国外资本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促进消费需求有效回升;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带动中国国内投资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出目前总需求疲软的状况。三是我们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国内投资需求,并会强调积极财政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还会采取措施增加公务人员的工资、实施两个确保来维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也会采取税收与信贷措施来扩大出口需求,部分出口商品将实施全额退税,实现零税率。四是我们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2002年下半年还要召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我们在经济上必须保持稳定,并实现较快速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