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 格式:docx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双重及多重主题说辨证《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所作。
他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事件。
这首诗作以其复杂深刻的情感维度以及艺术表现力,引发了广泛的研究讨论和评论。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长恨歌》的双重及多重主题。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中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同时,白居易也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写入《长恨歌》之中,表达了他对杨贵妃遭遇病痛、被迫离京的同情和愧疚之情。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感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长恨歌》反映了当时唐朝政治的黑暗及宫廷斗争。
诗中揭示了宦官专权带来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唐玄宗被描绘为一个沉迷于淫乐、纵欲放纵的皇帝,对政务不重视,导致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白居易批评和揭示了宦官集团在政治上的腐败和权力滥用,表达了对官僚制度的抨击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此外,从历史意义角度看,《长恨歌》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诗作描绘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与之后的风波动荡,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动荡。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如描写幽冤泉、女儿墙等具体场景。
这些历史描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唐朝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双重及多重主题的文学作品。
通过情感、政治和历史的透视,诗人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历史的动荡相交织,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政治背景。
这使得《长恨歌》成为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然而,在解读《长恨歌》时,也需要保持辩证的思维,避免过分夸大其中某一方面的意义。
诗作中的情感描写并非仅仅是对爱情的赞美,而是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和历史的背景。
同样,诗歌描写的政治和历史事件也不是单纯的抨击,而是带有情感和个体的表达。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探究《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探究《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世界名篇,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唐朝政治与社会的兴衰变迁。
这首诗被广大读者称为“长恨歌”,本身就暗示着它有着丰富多义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究《长恨歌》的多义性,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作为一首描写爱情故事的诗歌,《长恨歌》呈现出了浓烈的人间情感。
诗中表达了唐明皇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意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所展现的悲壮而壮丽的情感场景,使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无奈。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语言巧妙地表达出了唐明皇醉心于杨贵妃的美艳,也体现了自古以来美人为国之器的某种意象。
同时,《长恨歌》也凸显了爱情的痛苦和悲剧。
杨贵妃离世后,唐明皇悲痛欲绝,他的爱情遭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也展现出了人性的某种脆弱与无奈。
其次,从政治与社会的角度看,《长恨歌》揭示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的兴衰变迁。
诗中描述了唐明皇统治时期的辉煌和繁荣,以及其中的种种弊端和虚荣。
诗中所揭露出的宫廷政治斗争、阿谀奉承和腐败现象,提醒了人们政治权力的腐化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诗歌中的一些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态变化,如描述唐朝国家治理的机构和遍及各地的宫苑园林等。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唐朝政治与社会的丰富多彩。
再次,《长恨歌》在表达思想哲理方面也具有多义性。
诗中表现出了作者对人世间权势、富贵与名利的失望与思索。
唐明皇在爱情和政治中都经历了一段纷繁烦杂的人生,他通过这首诗来反思一生的得与失,对人生的归宿和生死的选择进行思考。
在诗的结尾,唐明皇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名利权势的深思:“若个曾相识,数宿梦同寻?”这句诗深刻地展现了对一切虚妄荣华的质疑和对内心灵魂归宿的追求。
最后,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长恨歌》也具有多义性。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艳丽的意象描绘,使整首诗充满了美的享受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色彩、音韵、意境的描绘,让读者享受到了一种沉浸于美的艺术享受。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本文将从三个主题角度探讨《长恨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抱怨和无奈。
整首诗以杨贵妃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牢骚作为开篇,倾诉了她在宫中生活的无奈,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才华,才成为了一代佳人,但也注定了她不幸而短暂的人生。
从杨贵妃的眼中看世界,她深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情,对此心生愤恨,并以此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出来。
通过杨贵妃的情感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人生不能如愿所致的悲哀和失落。
其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诗中描绘了宫廷纷争、权力斗争和荒淫狂欢的场景,以及皇帝的荒唐行径。
杨贵妃被捧为佳人,既是由于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够满足皇帝贪图享乐的欲望。
然而,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唐朝社会的颓废和没落。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坠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不满。
最后,《长恨歌》融入了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对皇帝的深情表白,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和追求。
《长恨歌》中的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和诚实的感情,而不是权谋和利益之间的交换。
尽管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和爱情的悲剧,但他依然对真挚的爱情抱有希望和向往。
通过描写杨贵妃对爱情的投入和追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祈愿。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悲伤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通过《长恨歌》,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人性和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呈现了唐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歌颂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一系列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权力欲望、爱情的痛苦与追求、生命的无常以及人性的悲哀等。
首先,权力欲望是《长恨歌》主题思想之一。
唐明皇作为统治者,他对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爱情的忠诚。
他用权谋手段剥夺杨贵妃的尊严和自由,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甚至不惜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
在诗中,唐明皇忘记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将权力看作是唯一的追求。
这种权力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次,爱情的痛苦与追求也是《长恨歌》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杨贵妃为了获得唐明皇的宠爱,不惜抛弃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宋玉。
她为了满足唐明皇的欲望,时刻保持着美丽与妩媚的状态。
但尽管她付出了一切,最终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通过描绘杨贵妃对爱情的痴迷、追求以及最终的失望与绝望,揭示了爱情并非唯美浪漫的一面,而是充满痛苦和无助的。
同时,生命的无常也是《长恨歌》中的一大主题思想。
诗中反复强调一切皆为转瞬即逝的,包括美好的爱情与生命本身。
诗中的情节表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们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将生命无视于不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以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为理由,忽略了生命的短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诗歌通过这种生命之脆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把握幸福。
最后,《长恨歌》也通过描述人性的悲哀来传达主题思想。
在诗中,唐明皇因权力的冲动而无法抵挡对杨贵妃的吸引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杨贵妃也在对唐明皇的痴迷中忽略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最终沦为了一名悲惨的女性。
诗歌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系列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多重意蕴,使作品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这首诗在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也折射出了唐朝的荣光和繁盛。
诗中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杨贵妃的美丽和才情。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唐玄宗时代是辉煌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风气昌盛。
诗中也透露出对唐玄宗的称赞,认为他有着雄才伟略,是一个伟大的君主。
这种双重意蕴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歌颂唐朝的作品。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深深爱恋和深情厚意。
白居易将杨贵妃塑造成了美丽、智慧和富于感悟力的形象,通过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展现了作者深深的爱意。
诗中的各种描写和对杨贵妃的歌颂,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悲恸之情。
诗中也暗含了对权力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
唐玄宗身为天子,却因为一段爱情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种权力与爱情的矛盾和冲突,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通过诗中的叙述和描写,白居易对历史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得到了展现。
《长恨歌》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如梦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反复强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无常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无奈。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世间的感慨,使得诗中的爱情故事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长恨歌》通过多重意蕴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入。
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歌,更是在通过爱情的叙述,表达对唐朝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对权力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这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讽喻之中见同情——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长恨歌》是中唐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作者态度的暧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但这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查阅资料之后,我认为本首诗的主题是双重的,不能简单归类为讽喻诗或爱情诗。
作者一方面站在封建统治的角度,委婉地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希望当今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但全诗,尤其是写到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之后,作者明显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和悲惨的结局抱着同情的态度。
甚至到了诗歌后半段,同情远远压过了讽刺。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和深深的悲剧气氛,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男女读者。
《长恨歌》和白居易的另外一首感伤诗《井底引银瓶》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井底引银瓶》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未经父母许可,就与男子私奔结成伴侣。
婚后却饱受男方家庭歧视,“不堪主祀奉频繁”,终于陷于被遗弃又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
毕竟在封建社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遵守习俗,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反思意义。
有了对这首诗双重主题思想的理解,我们就能更好地解读《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历来交锋激烈的爱情说和讽喻说,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研读这首诗歌,理解它丰富的思想感情。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长恨歌双重主题说简析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四十四句,对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也是历代学者矛盾集中的所在。
因为,此部分与前部分的主旨似乎不太相符。
是白居易创作至此时被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感,而转变了诗的主题吗?这也正是双重主题说的观点。
《长恨歌》开篇,便直言不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个荒淫好色的封建君王形象便跃然纸上。
而这也正是导致李杨感情悲剧及祸国殃民的根源。
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于美色。
又如,诗中描写杨家权势之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以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
过以上分析,《长恨歌》应该是以讽劝君王“不惑”,劝后人引以为鉴为主要目的的。
从白居易的身世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看出,白居易以为,一个封建君王要能够做到像前期的唐明皇那样,关键在于“不惑”。
因为“不惑”是任用贤人的条件和前提。
这就需要以唐明皇的后半生为鉴。
白居易正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的君王来警示今王引以为戒。
因此,诗中有些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如写杨贵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避唐明皇抢儿媳的史实不谈,将他们的爱情描写得纯真;或后来,写唐明皇至国破妃亡之时仍不悟,还要上演爱情悲剧,把一个何等痴情的君皇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正因为他是君主,所以他的“痴情”和“重色”才导致了国家的倾亡。
如此看来,诗作表面上的矛盾实非矛盾,而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长恨歌》主题平议——兼论《长恨歌》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长恨歌》主题平议——兼论《长恨歌》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
这部诗以贞观时期的杨贵妃为背景,通过汉乐府的形式对她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整部诗从杨贵妃的身世背景、宫廷生活、与唐玄宗的情感纠葛及最终被诬陷和自杀的经过,展现出了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操纵。
本文将结合诗歌内容,从主题与意象、描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
首先,我们来讨论《长恨歌》的主题。
杨贵妃作为一个宫廷美女,她的爱情被皇帝的权力和机会主义残酷地摧毁。
从一个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杨贵妃被困在权谋之中,无法摆脱命运之轮的操控。
诗中有多处提到杨贵妃的婚变,比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冯唐易老郎难老,转嫁嫁时顾虎头”,反映了她从贵人、皇后到陈婀娜的不幸境遇,也意味着她爱情的沦落。
这些描写凸显了主题中的悲剧元素。
其次,诗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表达了失去与追忆之间的痛苦。
杨贵妃本是对唐玄宗的真心爱慕,但命运的安排让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无尽的磨难。
诗中十分细腻地描绘了两人的爱情,比如“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种坚定的爱意令人动容。
然而,唐玄宗为了权力和江山的继承,不得不让杨贵妃离开他。
这种无奈的选择,成为他们爱情悲剧的分界线。
《长恨歌》通过表达那种深深的爱与失去之间的痛楚,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独裁。
此外,《长恨歌》的描写手法也突显了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意象,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意境感。
例如,将杨贵妃的心情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诗中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些引人入胜的意象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波澜。
此外,通过景物的描写,诗中还展示出了唐朝盛世的繁华与富饶,与主题中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长恨歌》主题新探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主题新探《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抒情诗。
长恨歌主题赏析《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至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长恨歌主题赏析 1《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我们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
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
那《长恨歌》的爱情说也就好解释了。
从客观上说,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有其独特性.这里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唐明皇“重色”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矣。
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高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
而杨贵妃则着重体现在“倾国”的外貌上,写她的妩媚、娇态、风姿.“天生丽质”。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其主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本文主要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长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阑通:栏;飘飘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醉吟先生的诗文以“童子解吟”为赞誉,其以“诗王”名号留世,创作了不少语言通俗却又饱含深意的诗文,如清朝赵翼如此评价醉吟先生的一首诗:“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
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
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
”《长恨歌》述说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不禁在妇人见“喜闻而乐诵之”,但其的创作主题的多重性颇为现代学者所争议。
所争议的,大体归纳于以下三种主题:第一,爱情和讽喻主题;第二矛盾主题;第三,形象大于思想主题。
一、爱情和讽喻主题
《长恨歌》的取材沿袭了白居易以往的风格,取材于真实事件。
诗文中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确有其人,诗文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
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
《长恨歌》中,白居易着力写了三情――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深情,唐玄宗对杨玉环的痴情,唐玄宗与杨玉环天人相隔的苦情。
白居易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
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再联系到白居易自己的爱情背景,与湘灵相爱不能相守,整首诗文的爱情基调可见一斑。
而白居易此诗创作于公元806年,此时正是白居易初入官场,其抱负满满等待施展,而白居易为宦之时,写诗多为补察时事,由此推断,此诗确应当含有讽喻的意味。
而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上阕多写帝王因沉迷女色而误了国事,下阕多写帝王爱情的遗恨之情。
关于爱情与讽喻的主题说,自从20世纪50年代王运熙提出之后,便得到了学界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是其实讽喻帝王要规行矩步,还是讽喻古代女子堪为玩物我们在此不展开讨论。
二、矛盾主题
而20世纪80年代郭象对《长恨歌》提出了矛盾说,他说白居易“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远远压倒表面上对荒淫生活的讽喻,从而造成了这篇诗主管动机和客观艺术效果上的尖锐矛盾”。
郭象认为白居易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看法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致使他在创作时理性和感情不能同统一。
白居易对深宫中女子命运的同情和对情人湘灵深爱深思之痛都写入诗里,如同林语堂在写《京华烟云》不时为自己故事中人物落泪一样,白居易也把自己感情的命运带入诗中,为自己的文字所动容而淋漓尽、酣畅书写,引起了情感和理智的唱反调,而这种反调而成情感被带入得越多,诗体的矛盾就越明显。
也正是这种矛盾,把《长恨歌》推向了千古传诵的不朽杰作,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矛盾说也是偏向于感情的,也认为全诗以情贯穿,而作者的主观意识不知不觉脱离了本来作诗的意图,使得全诗上下篇充满了矛盾,而这种主观意图在全诗占有一定的分量,并不是单纯的歌颂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而是从创作意图上的矛盾,因此不同于爱情主题这一说。
三、形象大于思想主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雨辰首先提出了《长恨歌》中形象大于思想这一主题。
雨辰认为作者是要通国对作品的艺术描写来暗示或者引导读者产生某种观点或者态度,也就是在创作的作品中药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雨辰借用马克思之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一个著作家来说,吧某个作者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和知识他自认为提供的东西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雨辰认为,白居易在描述《长恨歌》这段爱情的时候,确实是说了沉迷声色误国之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和主题思想,但是客观上却又是在歌颂爱情,这个爱情便是形象。
由此可见,“形象大于思想”和“矛盾”这两个主题都是说《长恨歌》的创作中,作者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又有区别:“形象大于思想”是认为作者以艺术创作的原理才有了这种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不一致的现象,而“矛盾”认为是作者自身主观和客观思想不能统一而造成了这首诗的矛盾。
《长恨歌》的流传度总是让人们试图去追溯它的主题,却又
只做单一的处理,而这些不同的解释又都可以在《长恨歌》中一一印证,同时那些印证外多余的部分,却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其实只要重视《长恨歌》中蕴含的多重主题,融汇思考,才有利于我们对此诗的研究,排众家之言而专利已言,是得不到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