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60.4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综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指将农户或集体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其在一定时间内经营土地并取得收益。
该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愈发显得必要。
而土地流转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为解决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将农村土地流转到适当的经营主体手中。
其二,现代农业需要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持有的问题。
其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致富,需要规范土地流转,使其合法化、合规化、合理化。
第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一直存在着不完善的市场机制,缺乏可靠的商品交易市场和平稳的价格体系。
这样使得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各方难以在公平、公正的市场中进行交易。
第二,农村土地信息不对称,有些农民不具备科学的植物种植技能和管理经验,缺乏行业和整体经济风险规避能力。
第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统一、可操作的土地流转政策、信息平台和相关技术标准。
第四,农民对土地交易的产生的认识不充分,有些农民出于种种原因,将土地看成了传承财富的重要资产,对流转持观望态度,导致土地流转不畅。
政策与措施为了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不成熟、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民认知不足等问题,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编制,充分考虑土地的质量,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和相应的行为规则,减少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提高参与者的交易效率。
其次,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加入,为投资人提供流转土地的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支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三,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规,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流转的正常、有序进行。
我国农用地流转研究综述作者:孙悦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6期【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农地流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与农用地流转相关的产权制度研究;关于农用地流转方式的研究;关于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关于农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研究;关于农用地流转风险的研究。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农地流转综述1 与农用地流转相关的产权制度研究法学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权权利性质的定位、权利内容的界定等方面。
蔡立东(2018)认为土地经营权的生成应该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行使其用益物权的结果。
张素华等(2019)认为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土地经营权自由流动的原则下,还原土地经营权的债权属性,应通过完善登记的方式赋予其物权般的保护。
在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研究中。
管洪彦等(2017)提出我国现有的政策规定中暂未对农户承包权的本质属性和权利边界进行清晰的表述,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充分的权能。
张占锋(2017)指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对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解决,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的出现。
2 关于农用地流转方式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出租、转让、转包、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
刘兆军等(2018)认为应构建一个以转让、出租、抵押为主体,信托、入股、互换为次的两极流转市场。
王珊等(2018)利用获取的截面数据对入股、出租、转包三种土地流转方式,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探讨了不同的流转方式其空间依赖的原理与强度。
陆益龙等(2018)就土地流转优先权进行了讨论,指出在现阶段的我国农村,虽然土地流转优先权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往往是社会构建的结果。
3 关于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流轉价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的构成、价格测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流转价格偏差及其原因等方面。
早年便有学者对农地流转价格体系与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认为根据流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价格,价格确定的方法则借鉴不动产估价的方法。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个体户之间以合同形式、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的行为。
土地流转可以有效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土地流转存在精度不足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流转意愿强、质量差的情况。
产权不清、不清爽是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一部分农民家庭因搬迁、劳动力短缺等需求自愿将土地出租或转让,这种情况下往往缺乏合理的评估和出租价值确定机制,导致土地流转价格贫乏合理性。
二、土地流转存在风险问题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合同法、土地管理法、拨乡法等众多法律法规,但相关法规尚未完善,其中一些执行不力,导致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风险缺乏了解。
此外,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着中介机构利益寻租、农民庙会误导农民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一些公平性问题。
流转土地中大多数是耕地资源,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消失、破碎、退化等问题,务必要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种植某些特定农作物、施肥等保护方式并不是长远之计。
需要制定有关的保护措施,保证耕地资源的永久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当前土地流转政策仍有不足,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促进土地市场的公开透明,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流转土地的相关内容科普,以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吸引力,以促进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土地保护针对流转的土地资源,应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巩固和加强农村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不断的政策措施、技术支持,完善农村基础建设水平,增强流转地区的统筹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租赁或转让给其他人使用,以获取一定的收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问题1. 地权不清,确权难。
农村地界不清、地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土地确权制度,导致土地流转中存在许多争议和纠纷。
地权确权的程序繁琐、周期长,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2. 土地利用效率低。
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小规模、散落式的拆迁方式为主,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方式较传统,没有注意到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限制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农民收益低。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以种植、养殖租赁为主,租金较低,农民的收益不高。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农民在土地租赁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
4. 土地环境污染严重。
一些规模较大的土地流转项目未能有效应对土地污染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土地环境受到破坏,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对策建议1. 设立健全的土地确权制度。
建立统一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和使用范围,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加强对土地权属的监管和保护,通过确权机制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和争议。
2. 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引导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加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支持土地合作经营、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
3. 完善土地流转监管和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监管和政策服务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指导。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培训和服务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和管理。
完善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流转土地的环境评估和监测。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综述作者:孙静冬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2期【摘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关键的土地问题及相关三农问题。
现有学术成果主要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动因、流转模式和流转绩效等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其对解决当前的农村土地改革问题可提供指导。
【关键词】流转动因;流转模式;流转绩效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伴随着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几经更迭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建国初期,为摒弃原有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第一次土地改革应运而生。
受限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土地兼并情况泛滥,农村土地的流转范围较小、频率也较低。
自1953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农民土地私有被迫改造为人民公社所有,劳动积极性衰退殆尽,建国初期已经形成的小规模的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土地流转方式也无法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提上日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搞起“大包干”打破了长期以来约束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村土地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农民再次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多次的选择与长期实践检验已基本趋于规范化、市场化,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也不断攀升。
在此期间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农村土地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相应成果。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新政策的不断引导,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与探索更加合理与普适的农村土地流转方案又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一、土地流转的动因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国内有关农村土地流转动因的研究是保证土地流转高效、合理运行的前提。
因此,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从宏观层面来看,蒋满元等(2006)从土地制度角度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完善打破了原有落后的土地禁锢状况,农村的土地流转开始普及。
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献综述一般而言,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1984 年,中央农村工作1 号文件中“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由此开始了我国土地流转的历程。
此后,中央也不断的出台相关的文件和法律来提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是土地流转发生率直至20 世纪90 年代一直偏低。
到21 世纪初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农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如据江苏省对全省26 个县(市、区)的调查,2001 年、2002 年和2003 年调查户当年土地流转面积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7.8%、42.5%和90.6%,土地流转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
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此后,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新一轮土地改革创新方案成为“三农问题”的又一热点,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广泛展开并有逐步扩展之势。
笔者在仔细阅读土地流转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后发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土地流转的形式、特点、影响流转的因素、流转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上,而对土地流转的动因、效益、模式选择及相关引导政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同时,大多文章、文献及各个地方所讲的土地流转都只是土地流转的一个方面或者个别几个层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概括,笔者想系统全面地讲述土地流转的各个层面,希望能够充实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以此来指导实践发展。
一、土地流转的形式土地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各地的实施形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全国各地流转形式包括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委托流转、反租倒包、土地信托、土地保姆等,也有人指出代耕、拍卖、抵押、继承、赠与等也属于土地流转的形式[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综述作者:郑晓宁王述芬韩东陆冬梅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2期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基于自愿平等将土地经营权通过多种方式转让给其他主体的行为。
基于CNKI数据库,对近年来有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且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福利的提升有密切关系。
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文献综述;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06.064土地是我国农民的命脉和立身之本。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最大化;还可以使农民享有更多的收入途径,提升农村劳动力流转效率,真正促进乡村振兴。
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有法可依。
基于此,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以期对国内学者后续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经梳理,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周静等通过实证调研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较多,主要包括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土地流转用途改变、信息不对称以及土地权属不清等;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认识不足、政府职能缺失以及相关流转制度不够完善[1]。
柯桂平分别从土地资源依赖性、服务工作、流程制度以及总体规划4个方面提出问题[2]。
张卓杰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信息片面、维权阻力较大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认为服务型基层政府建设不够完善是原因之一[3]。
董秋露等认为,云南省农地流转存在约定方式不够规范、流转渠道相对单一、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后劲不足等问题[4]。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土地流转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为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报告对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二、调研内容1.调研范围和对象本次调研以县农村为调研范围,主要对象是农民和土地经营主体。
2.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农民进行,访谈主要针对土地经营主体进行。
3.调研内容及结果(1)土地流转的情况经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在该县农村已逐渐普及,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统计,据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农户中,有80%的农户曾经进行过土地流转,其中60%的农户是以租赁的方式流转土地。
(2)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流转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租赁和承包两种方式。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县农村土地流转以租赁的方式为主,占到80%以上,承包的方式较少。
(3)土地流转的原因调查发现,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劳动力短缺和农业技术水平较低。
农民普遍认为,流转土地可以集中力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对土地流转起到推动作用。
(4)土地流转的效益调研结果显示,土地流转对农民和土地经营主体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农民通过将土地流转出去,减轻了劳动压力,还可以从租金中获得一定的收入。
而土地经营主体则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存在的问题(1)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深入,有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对土地流转的益处不够了解。
(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民在租赁土地时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部分土地流转存在乱象。
2.建议(1)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土地流转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简述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农民通过租赁、买卖、抵押等方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者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但也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解决。
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信任问题。
由于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流转土地涉及到利益的交换和风险的分担,双方之间必须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加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主动性和主导权。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涉及到农民个体的利益,还涉及到全局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划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界限,防止非农产业侵占农用地。
加强土地流转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流转的土地能够真正发挥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土地权属问题。
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的变动,涉及到农民的土地权益,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和社会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强土地权属登记和确权工作,明确土地权属关系,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
建立土地流转补偿机制,保障流转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土地所有者参与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流转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农民素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但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可以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供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村。
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信任问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土地权属问题和农民素质问题等一系列现状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与管理,完善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产业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10年12月 第6期(总第109期)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I,IJ"}“】 Sh f}fJ 'r g Adml r6str ̄abm J r rI『l J Shandm ̄g Et・_>[1t ̄m Jc Marlagelnel ̄l} , I】rme]l,} ;『l】l Dec.2010
N0.6 Ser.No,】O9
农村土地流转效率研究综述 贾庆英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土 地流转效率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我国的土地流 转市场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起来。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土地流转的效率受到政策法规、产权制度、交易成本 以及非农业收入等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流转;效率;制度 中国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10)06—0058—04 DOI:l0.3969/J.ISSN.1008—3l54.2O10.06.0I8
A Review of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Transfer JIA Qing——ying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hang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 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ll nee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nd.The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transfer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but also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g e— eonomie.China ̄rural land transfer market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Domestic and interna— tional research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land transfer is impacted by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costs,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SO on. Key words:Land Transfer;Efficiency;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