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5099-2019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5页word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设施香菇无公害种植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食品香菇生产技术条件、生产工艺流程、制作培养料袋、接种、发菌培养、脱袋与转色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和贮存、记录的种植技术要求,适用于无公害食品代料香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种植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种植技术;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种植技术。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 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条件3 生产技术条件3.1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香菇生产的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 5010的规定。
3.2 培养料制作香菇菌棒所用的培养料要达到NY 5099规定的要求。
3.3 栽培模式以塑料大棚保护地栽培为主,避免采用可能接触不洁净土壤、水源的栽培模式。
3.4 菇棚的搭建3.4.1 大棚结构大棚南北走向,东西跨度10m,高3.3-3.5m,长30m,每座棚占地面积300m2左右,可置菌棒1.5-2万棒。
大棚外覆棚膜,再加盖遮阳网遮阴。
可直接在棚内发菌。
3.4.2 棚内设施菌棒出菇之前,用16号铁丝南北向拉起,作靠菌棒用。
棚内共3组铁丝,两边各以5根铁丝为一组,中间10根铁丝为一组。
铁丝距地面25cm,间距20cm。
两条操作走道宽70cm。
3.5 发菌室控温湿度的培养房,也可以使用大棚。
3.6 品种选用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转色快的品种。
冬菇选用808、向阳2号等品种,春菇选择9608等品种。
4 生产工艺流程4.1 菌种生产流程生产母种(一级菌种)→生产原种(二级菌种)→生产栽培种。
4.2 培养料袋制作流程原料粉碎→加水搅拌→培养料装袋→料袋灭菌。
4.3 工艺流程料袋接种→发菌→脱袋排放→转色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5 制作培养料袋5.1 塑料袋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料,料袋扁宽17cm,厚0.05mm,长60cm。
前言本标准按照GB/ T 1. 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NY/ T 749-2003((绿色食品食用菌》。
与NY/ T 749-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适用范围增加了食用菌粉和压缩食用菌,并在要求中增加其相应内容;—术语和定义增加了食用菌鲜品、食用菌干品和食用菌粉;—修改了感官要求,增加了香菇、双抱蘑菇、银耳、黑木耳、平菇、草菇、松茸、美味牛肝菌、竹荪的分级要求;—理化指标增加了灰分、干湿比项目及其要求:—修改了安全指标,并增加了毒死蟀、乐果、咪鲜胺、唾菌灵等项目及其限量;—增加了净含量要求;—删除了试验方法,将检测方法与指标列表合并;—增加了附录Ao本标准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其万、汪庆平、刘宏程、和丽忠、汪禄样、梅文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NY/ T 749-2003.绿色食品食用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食用菌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和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栽培和野生的绿色食品食用菌的鲜品、干品(包括压缩食用菌、颗粒食用菌)和菌粉,以及人工培养的食用菌菌丝体及其菌丝粉,包括香菇、金针菇、平菇、茶树菇、竹荪、草菇、双抱蘑菇、猴头菇、白灵菇、灰树花、鸡腿菇、杏鲍菇、黑木耳、银耳、金耳、毛木耳、羊肚菌、美味牛肝菌、棒蘑、口蘑、松茸、鸡油菌、虫草、灵芝等食用菌。
不适用于食用菌罐头、盐(油、酱、糖、醋)渍食用菌、水煮食用菌、油炸食用菌和食用菌熟食制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478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T 4789.5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T 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T 5009.15食品中锡的测定GB/ T 5009.17食品中总汞和有机汞的测定GB/ T 5009.34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 T 5009-189银耳中米酵菌酸的测定GB/ T 6192-2008黑木耳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T 12532食用菌中灰分的测定GB/ T 12533食用菌中杂质的测定GB 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T 23188-2008松茸GB/ T 23189-2008平菇GB/ T 23190-2008双抱蘑菇GB/ T 23191-2008牛肝菌美味牛肝菌GB/ T 23775-2009压缩食用菌JJF 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NY/ 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T 392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NY/ 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 T 761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醋和氨基甲酸酷类农药残留的测定NY/ T 833-2004草菇NY/ T 834-2004银耳NY/ T 836-2004竹荪NY/ T 1055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NY/ T 1056绿色食品贮存运输准则NY/ T 1061-2006香菇等级规格NY/ T 1257食用菌荧光物质的检测NY/ T 1456水果中咪鲜胺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 T 1680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哇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NY/ T 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年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33-t 400.2-2019 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竹荪栽培的季节、原料选择、堆制发酵、栽培地选择、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长裙竹荪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2728-1991食用菌术语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GB/T12728—1991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发菌期担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单核菌丝〕,两个不同因素的初生菌丝结合,经质配形成次生菌丝〔双核菌丝〕,进一步形成菌丝束。
3.2菌蕾期菌丝束向土层延伸部分到达土表的菌丝束先端膨大,分化成原基,长成菌蕾,菌蕾进而分化形成子实体,随着菌蕾发育成熟,呈球状的过程。
1DB33/T400.2-20033.3出荪期菌球顶端破裂,菌柄伸长,撇下菌裙的过程。
4栽培季节一般在2月至4月底,日均温度10℃~16℃为播种最正确时期。
5原料选择应符合NY5099中4.2的规定,不能用桉、樟、槐、苦楝等含有害物质树种的阔叶树木屑,宜采用竹业加工下脚料〔竹屑〕、竹根、竹鞭、竹枝;阔叶树的树枝、木屑;谷壳、油菜秆、豆秆、麦秆、玉米、秆芯、棉籽壳等均可以使用。
培养料配方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6堆制发酵6.1时间一般在上年10月份开始进行。
6.2方法在培养料中撒入3%石灰粉,再加NY5099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拌匀,加水量以手抓紧略有水渗出为准〔含水量60%~70%〕,一般以4000kg~5000kg的原料为一堆,堆高1.5m左右,堆放发酵2个月以上,期间翻堆2~3次。
7栽培地选择选择冬暖夏凉、背风保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腐殖质高的水田、农地、桔园地和平缓的竹林地等。
无公害农产品平菇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操作规程规定了无公害平菇生产过程中有关菌种、生产场地、栽培袋制作、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和采收后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浦东新区无公害平菇的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50.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9687食用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NY 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 5095-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NY/T 5333-2006无公害食品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NY 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定义平菇又名侧耳、北风菌、冻菌、鲍鱼菇等。
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4产地环境应符合NY 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
标准的平菇生产大棚应建成向阳、通风,面积应在500 皿以内。
排水方便,通风透光,避开“三废”污染源,而且加设防虫网。
5栽培季节平菇属中低温型,我县平菇播种时期多在春、秋两季,但最佳季节还是秋季,此时气温尚高,适合菌丝生长,随后气温下降,适合子实体的生长,易获高产,同时采菇季节又逢元旦和春节,经济效益好。
在设施条件较好既能升温降温的环境中,可以周年生产。
6菌种选择平菇的种性要求具备: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品质好。
选用无菌抗病良种,菌丝粗壮,生长整齐洁白,气生爬壁菌丝少,未成熟及过期的菌种不能使用。
7培养料及其处理7.1培养料主料、辅料和添加剂应符合NY 5099规定,水符合GB 5750.4 规定。
平菇栽培一般以棉子壳、木屑、玉米芯和作物秸秆、豆秸、玉米秸等为主,栽培时一般配合使用,相互掺和。
平菇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ex Fr.) Quel.]的产地环境与设施设备、品种选择、生产工艺流程、菌袋生产、出菇管理、采收、转潮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本文件适用于平菇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172 平菇菌种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DB34/T 2021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与设施设备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
设施设备应选用温室、大棚、空闲房屋、地下室等设施;应选用灭菌锅、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装袋机等设备。
5品种选择中低温型品种制袋(棒)期为 8月~10月,培养期为 8月~11月,出菇期为 10月~翌年 5月。
高温型品种制袋(棒)期为 3月~5月,培养期为 4月~6月,出菇期为 5月~9月。
12 广温型品种制袋(棒)期为常年,出菇期为常年。
菌种质量应符合 GB 19172 的规定。
6 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原辅材料选择→培养基制作→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转潮管理7菌袋生产培养料栽培基质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
培养基配方如下:——玉米芯65%、棉籽壳25%、麦麸8%、生石灰2%;——稻草粉40%、杂木屑25%、棉籽壳23%、麦麸10%、生石灰2%;——棉籽壳50%、油菜杆粉20%、稻草23%、麦麸5%、生石灰2%;——废棉40%、杂木屑30%、麦秸秆20%、麦麸6%、豆粕2%、生石灰2%。
培养基制作按配方制作培养基,混匀;调节水分含量至 60%~65%;pH 值保持在 7.5~9.0。
第 1 页
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食用菌培养基质用水、主料、辅料和覆土用土壤
的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化学添加剂、杀菌剂、杀虫剂使用的种类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栽培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
适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
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语用于本标准。
3.1
主料
组成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
如木屑、棉籽壳、作物秸秆等。
3.2
第 2 页
辅料
栽培基质组成中配量较少、含氮量较高、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C/N比
的物质。如糖、麸、饼肥、禽畜粪、大豆粉、玉米粉等。
3.3
杀菌剂
用来杀灭有害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的药剂,包括消毒剂。
3.4
生料
未经发酵或灭菌的培养基质。
4 要求
4.1 水
应符合GB 5749规定。
4.2 主料
除桉、樟、槐、苦楝等含有害物质树种外的阔叶树木屑;自然堆积六
个月以上的针叶树种的木屑;稻草、麦秸、玉米芯、玉米秸、高梁秸、棉
籽壳、废棉、棉秸、豆秸、花生秸、花生壳、甘蔗渣等农作物秸秆皮壳;
糖醛渣、酒糟、醋槽。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4.3 辅料
麦麸、米糖、饼肥(粕)、玉米粉、大豆粉、禽畜粪等。要求新鲜、洁
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
4.4 覆土材料
4.4.1 泥炭土、草炭土。
第 3 页
4.4.2 壤土
符合GB 15618中4对二级标准值的规定。
4.5 化学添加剂
参见附录A。
4.6 栽培基质处理
食用菌的栽培基质,经灭菌处理的,灭菌后的基质需达到无菌状态;
不允许加入农药。
4.7 其他要求
参见附录B。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见表A.1。
表A.1 食用菌栽培基质常用化学添加剂种类、功效、用量和使用方法
添加剂种类 使用方法与用量
尿素 补充氮源营养,0.1%~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
中
硫酸铵 补充氮源营养,0.1%~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
中
碳酸氢铵 补充氮源营养,0.2%~0.5%,均匀拌入栽培基质
中
第 4 页
氰氨化钙(石灰氮) 补充氮源和钙素,0.2%~0.5%,均匀拌入栽培基
质中
磷酸二氢钾 补充磷和钾,0.05%~0.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
中
磷酸氢二钾 补充磷和钾,用量为0.05%~0.2%,均匀拌入栽
培基质中
石灰 补充钙素,并有抑菌作用,1%~5%均匀拌入栽培
基质中
石膏 补充钙和硫,1%~2%,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碳酸钙 补充钙,0.5%~1%,均匀拌入栽培基质中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不允许使用的化学药剂
B.1 高毒农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剧毒和高毒农药不得在蔬菜生
产中使用,食用菌作为蔬菜的一类也应完全参照执行,不得在培养基质中
加入。高毒农药有三九一一、苏化203、一六○五、甲基一六○五、一○
五九、杀螟威、久效磷、磷胺、甲胺磷、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
化锌、磷化铝、氰化物、呋喃丹、氟乙酰胺、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
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钠、二氯溴丙烷、四○一等。
B.2 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第 5 页
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清的混合型基质添加剂。
B.3 植物生长调节剂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