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视错觉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机交互》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__认识视错觉__ 成绩:___________

专业班级:14 _ 姓名:_ 学号:实验日期: 2016年10月 12 日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常见的认知现象

2. 掌握并理解认知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要求

1. 用自己的话描述视错觉的概念

2. 举例说明视错觉的某种原理及应用并注明出处

三、实验内容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视错: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

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

那么视错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几段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视错觉。

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能以同样的清晰度看清楚视野内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动,就会发现这是错误的。只有接近注视中心,才能看到物体的细节,越偏离视觉中心,对细节的分辨能力越差,到了视野的最外围,甚至连辨别物体都困难。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之所以显得不明显,是由于我们很容易不断移动眼睛,使我们产生了各处物体同样清晰的错觉。

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事实上,经常会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释。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对视觉图象的不同解释是数学上称为“不适定问题”的例证。对任何一个不适定问题都有多种可能的解,在不附加任何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样都合理。为了得到真实的解,需要使用数学上所谓的“约束条件”。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大脑并非是被动地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而是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填充”过程,如和盲点有关的填充现象。盲点是因为联结眼和脑的视神经纤维需要从某点离开眼睛,因此在视网膜的一个小区域内便没有光感受器。但是,尽管存在盲区,我们的视野中却没有明显的洞。这说明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然而克里克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

大脑认为它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合,但在另一些情况下,盲目的“相信”可能导致错误。看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你的大脑可根据先前的经验和眼睛提供的有限而又模糊的信息做出最好的解释。心理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视错觉,就是因为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缺陷恰恰能为揭示该系统的组织方式提供某些有用的线索。

生活中许多例子利用了视错觉,最常见的装修中,通过装吊灯的矮来凸显没装吊灯的天花板高(矮中见高),这是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来产生视错觉。相似的例子还有虚中见实,通过条形或整幅的镜面玻璃,可以在一个实在窨里制造出一个虚的空间,而虚的空间在视觉上却是实的空间。冷调降温,通过冷色调让人产生低温的感觉。粗中见细,在实木地板或者玻化砖等光洁度比较高的材质会显得较高的材质边上,放置一些粗糙的材质,例如复古砖和鹅卵石,那么光洁的材质会显得更光洁,这仍然是对比形成的视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