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ZY /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同时伴有失语或构音障碍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 或 MRI 确诊。
失语症诊断标准:采用北京大学高素荣等制订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并确诊为失语症。
构音障碍诊断标准:采用河北省人民医院修改的 Frenchay 构音障碍评定法检查并确诊为构音障碍。
(二)证候诊断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3.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黯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二、治疗方法(一)康复治疗方法:本内容包括针刺治疗,功能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
其中功能训练应在针灸之后,带针下(头针、舌针、耳穴)进行。
1.针灸治疗(1)体针及头针主穴:哑门通里头针言语一、二、三区配穴:舌体运转不灵加金津、玉液、廉泉。
操作方法:均用 0.25×25mm 号(1 寸)针灸针,哑门穴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 寸,针刺时头部微前倾,保持项肌放松。
通里直刺 0.5 寸,言语区平刺 0.5~0.8 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运动性失语选择言语一区,感觉性失语选择言语三区,命名性失语选择言语二区。
中医治疗脑中风医案
病案:王某,男,70岁,因突发脑中风入院,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左侧面部肌肉抽搐,病情较重。
辨证:王某属于中风偏瘫病人,证属于中风证的中病,气血不足,经络阻塞,痰浊内蕴。
治疗:采用针刺加药物辅助治疗。
选用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辅以针刺治疗。
独活寄生汤是中风证的常用方剂,具有祛风活络、温通经络、化痰散结的作用。
针刺选用足三里、合谷等穴位,注重针刺深浅适宜,方向准确。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病人左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语言能力也有所改善。
继续治疗数个疗程后,病人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得以控制。
总结:中药治疗中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针刺加药物联合治疗是中风病人的常用方法。
在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 -。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同时伴有失语或构音障碍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失语症诊断标准:采用北京大学高素荣等制订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检查并确诊为失语症。
构音障碍诊断标准:采用河北省人民医院修改的Frenchay 构音障碍评定法检查并确诊为构音障碍。
(二)证候诊断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3.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黯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二、治疗方法(一)康复治疗方法:本内容包括针刺治疗,功能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
其中功能训练应在针灸之后,带针下(头针、舌针、耳穴)进行。
1.针灸治疗(1)体针及头针主穴:哑门通里头针言语一、二、三区配穴:舌体运转不灵加金津、玉液、廉泉。
操作方法:均用0.25×25mm号(1寸)针灸针,哑门穴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刺时头部微前倾,保持项肌放松。
通里直刺0.5寸,言语区平刺0.5~0.8寸,深度达到帽状腱膜下,运动性失语选择言语一区,感觉性失语选择言语三区,命名性失语选择言语二区。
金津、玉液及廉泉均点刺不留针。
头针捻转得气后,加电针,波形为疏密波,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诊断要点:(1)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
(2)手指屈曲受限。
(3)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
(4)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
(二)证候诊断1.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4.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三)疾病分期(《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1.Ⅰ期(急性期):肩痛,活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关节、手指)出现红、肿、热、痛、血流增加等血管运动性反应。
手指多呈伸展位,屈曲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手及肩部X线片可见局部骨质脱钙。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l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 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1. 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 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1. 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 中经络(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来分享几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医案一:舒筋活络,通络化瘀患者,男性,60岁,被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余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咀嚼困难。
中医治疗选用了激活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活血化瘀汤,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川芎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针刺疗法,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无力减轻,语言恢复清晰,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医案二:补肾益气,祛痰开窍患者,女性,55岁,被诊断为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口舌生疮、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补肾益气、祛痰开窍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物包括黄耆、防风、半夏等,每日2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艾灸疗法,选择了肾俞、百会等穴位。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力量恢复,口舌生疮痊愈,咳嗽痰多明显减少。
医案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患者,男性,70岁,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大便不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清开灵加减,药物包括黄连、连翘、柴胡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脑部拔罐疗法,结合了风池、百会等穴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意识明显改善,吞咽困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以上是三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展示了中医药在中风治疗中的丰富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中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针灸、拔罐等,以加速康复过程。
希望以上医案对正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中风患者有所启发,早日康复。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又名“卒中”。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病名:脑出血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版)诊断标准诊断。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梗死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出血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症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燥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如,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作为名老中医,我治疗中风的经验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位患者的医案。
患者,男性,56岁,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经确诊为中风。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饮酒。
治疗过程中,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西医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
中医方面,我采用了针刺、推拿、中药汤剂等多种方法,具体如下:
1. 针刺: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如合谷、太渊、曲池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
2. 推拿:对患者进行局部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3.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具了血通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等方剂,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右侧肢体运动功能明显好转,语言障碍也有所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
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环境,促进康复。
而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等方法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疗中风病患。
- 1 -。
缺血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中风进行辨治。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中风(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④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行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①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②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③症状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④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②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③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④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治法:平肝熄风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②风痰阻络:治法:化痰熄风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汤。
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大黄③痰热腑实: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瓜蒌仁、大黄、芒硝、甘草。
④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
黄芪、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地龙。
⑤阴虚风动: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
龙骨、牡蛎、代赭石、白芍、天冬、玄参、龟板、牛膝、川楝子、茵陈、甘草。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②痰火闭窍: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③痰湿蒙窍: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
④元气衰败: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
人参、制附子(二)辩证选择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
凡属实热者,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均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点滴。
如属阳气外脱,可参麦注射液或参脉注射液点滴。
(三)中医特色疗法1、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适应症: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
效果:中风患者常表现为肢体的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极大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科开展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肢体,针对患肢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予电频脉冲刺激,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到理想的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中风的致残率,是本科的特色治疗方式,效果显著。
2、中医针灸康复治疗。
(针灸科会诊协助)适应症: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
效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地仓,颊车,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太冲等穴位,于针刺疗法,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到理想的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中风的致残率,是本科的特色治疗方式,效果显著。
三、预防及护理1、保持良好心态。
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尽量做到情绪安定,处事不要过激,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
心情愉快、精神平静可使血压稳定,适宜的活动,适当的睡眠,有利于预防中风。
2、重视防寒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
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出现中风信号尽快就诊。
脑血管病起病急骤,发病前会有先兆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脑中风患者在脑中风症状发作3—6小时内接受及时正规的救治,一般预后良好。
4、要控制好血压。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高血压病患者服降压苭时不可随意停服,如果突然停苭,可能会出现血压反弹。
高血压病人随访1~5年,发现未治疗的病人中发生中风者是经过有效治疗病人的10倍。
高血压病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并发中风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积极治疗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是对中风最好的预防。
5、加强锻炼,保障睡眠。
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
肝脏健康,血压就健康。
6、合理调整饮食。
春季阳气升发,饮食摄取原则上应以清淡、温补为主,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天然食品,如黑木耳、银耳、蘑菇和香菇等;注意不要过多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
7、不要过度劳累。
过劳者的中风发病率较轻劳者多,睡眠不足可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应用镇静降压苭太多,亦可诱发中风。
8、中风病人在急性期还有很多重要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急性期要求绝对安静及卧床休息,切勿随意搬动病人,必要时考虑用冰袋枕头,四肢保持温暖。
昏迷病人须摘掉假牙,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根后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
遇有眼睑不能完全闭合时,要滴眼苭水,保护角膜,保持口腔清洁,并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凡有吞咽困难超过24h不能进食的病人,应用胃管鼻饲,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注意无菌操作,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四、疗效评定(一)评价标准:【中风病疗效判定标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神志、言语、肢体运动功能等主症进行综合评定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NIHSS评分)。
(2)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指数BI评定)。
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
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
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
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
4级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
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
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
2.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
(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
(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
(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二)中医征候疗效判定(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采用日常生活量表来评估,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评定时间5-10分钟。
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较高的量表。
日常生活量表(Barthel 指数(BI))说明: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评定时间5-10分钟。
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较高的量。
表基本痊愈:积分增加≥20分或积分为20分以上者;明显好转:积分增加10-19分;好转;积分增加5-9分;稍好转:积分增加1~4分;无变化:积分无变化;恶化:积分减少。
检查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