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与止血方剂
- 格式:ppt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药11-止血药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1、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大蓟菊科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甘苦性凉,入心、肝经。
既善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
2、热毒痈肿。
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工轻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小蓟菊科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及热毒疮肿所常用;兼能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尿血、血淋、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
2、热毒痈肿。
地榆蔷薇科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苦、酸,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泄降,味酸收敛,作用偏于下焦。
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治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又能泻火解毒、敛疮,治烫伤及疮疡。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解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常用止血药有哪些
关于《常用止血药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止血药针对我们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无论是身体的流血,還是创伤导致的流血,针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需要掌握常见的止血药,下边的內容给许多想对这些方面全方位掌握的盆友,详解了常见止血药有什么?你能全方位地来了解一下。
止血药指的是能推动血液凝结而使流血终止的药品。
止血药关键根据提高身体凝血功能要素或抑止抗凝血要素,促进凝血功能,以做到活血目地。
中药材止血药具备收敛性、凝结、清营、散血等功效,用于医治咯血、衄血、咯血、便血、小便带血及月经崩漏等出尿症,并用以外伤性流血。
(1)使部分血管收缩而活血:如三七、紫珠草、小蓟。
(2)功效于凝血过程,减少凝血时间:有提升血小板数及促凝的,如仙鹤草、紫珠草;有提高血小板第Ⅲ因素特异性,减少凝血功能活酶转化成時间的,如白芨;有提升血液中凝血酶的,如三七、蒲黄;有改正肝素造成的凝血障碍的,如茜草,据悉有抗肝素的效率。
(3)改进血管壁作用,提高毛细管对损害的抵抗能力,减少血管渗透性:如海棠花、白茅花。
(4)抑止游离脂肪酸溶酶(纤溶酶)的特异性:如白及、大蓟、小蓟、地榆、艾草叶、仙鹤草。
止血药中的三七、茜草、蒲黄等具有推动血凝的一面,也是有促进血团融解功效,这表明其作用兼顾活血与活血祛瘀作用,有益于活血而没留瘀。
常见止血药有什么?根据以上的详细介绍,坚信许多对这种层
面想掌握的盆友,早已根据以上的详细介绍,全方位了解了常见止血药的类型有什么,在全方位掌握后?假如自身身体非常容易导致流血,能够根据掌握以上详细介绍的一些止血药,来管理自己身体流血。
中药“温经止血药”——灶心土本品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
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火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可。
又名伏龙肝。
本品具烟熏气,味淡。
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
归脾、胃经。
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布包先煎;或60~120克,煎汤代水。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伏龙肝温,治疫安胎,吐血咳逆,心烦妙哉。
三、临床应用1.虚寒性出血本品性温,专入中焦,温暖脾阳而止血,为温经止血之要药。
凡脾气虚寒,不能统血之出血病证,皆可应用,尤善治吐血、便血。
如《广利方》治吐血、衄血,单以本品用水淘汁,和蜜服;治疗中焦虚寒之便血、吐血、衄血、崩漏,可与附子、白术、地黄等同用,如黄土汤(《金匮要略》)。
2.胃寒呕吐本品质重而温,长于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寒,胃气不降之呕吐,可与干姜、半夏、白术等同用。
也可用治反胃、妊娠呕吐。
如《百一选方》治反胃呕吐,用本品研细,米饮送服;《本草蒙筌》治妊娠呕吐,以本品捣细,调水服3.脾虚久泻本品既能温脾暖胃,又能涩肠止泻,主治脾虚久泻,常配伍附子、干姜、白术若治胎前下痢,产后不止者,《张氏医通》以山楂、黑糖为丸,用本品煎汤代水送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硅酸、氧化铅、氧化铁,还含有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溶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
水煎剂能减轻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呕作用。
止血药物止血散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止血散是一种常见的止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它具有出血部位的收缩血管、增强血小板聚集和促进止血因子聚集的作用,可以迅速止血,并且简便易行。
本文将介绍止血散的适应症以及使用说明。
一、适应症止血散适用于以下几类出血病症:1. 外伤引起的出血:止血散可应用于各种外伤所致的创面、破损血管,例如挫伤、擦伤、切口等出血情况。
2. 手术后出血:手术后的出血属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时可通过使用止血散来控制手术创面的出血情况。
3. 出血性疾病:某些出血性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患者容易出血。
这时可采用止血散控制出血,减少出血风险。
4. 子宫出血:妇科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是常见的临床问题,止血散可通过收缩子宫血管来控制子宫出血。
二、使用说明1. 用量:根据出血情况的轻重、需使用药物的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决定使用止血散的剂量。
一般来说,出血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剂量,出血较严重的情况下则可以增加剂量。
2. 用法:止血散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方式。
(1) 内服:止血散在内服时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使用。
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
内服时间一般为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避免和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2) 外用:止血散的外用适用于创面、出血部位。
使用前需要将创面清洁干燥,可以使用棉签蘸取适量的药物涂抹在创面上,轻轻按压,直至出血停止为止。
3. 注意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含有草酸铁、叶酸的止血散不宜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以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 避免长期使用:止血散应用于急性出血病症,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或其他不良反应。
(3) 注意过敏反应:对止血散成分过敏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止血散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使用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理血剂概念:组成:以理血药(活血祛瘀药、或止血药)为主;作用:活血祛瘀、或止血;治证:血瘀证、或出血证。
分类:1、活血祛瘀―治血瘀证代表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2、止血-治出血证代表方:黄土汤,小蓟饮子使用注意:1、辨清寒热虚实,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2、活血祛瘀剂常配行气之品,使气行则血行。
3、祛瘀须防伤正。
月经过多及孕妇慎用4、止血须防留瘀,使止血而不留瘀。
5、上部出血者,忌用升提药;下部出血者,忌用沉降药。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主治】下焦蓄血证。
瘀热互结下焦经脉:少腹急结,(闭经,痛经)膀胱气化未受影响:小便自利瘀热扰心:烦躁,其人如狂,谵语热在血分:夜间发热【病机】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破瘀泄热,兼以攻下。
【方解】君:桃仁─破瘀活血大黄─下瘀泄热两药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佐使:炙甘草—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调和诸药配伍要点:桃仁+大黄,瘀热并治【运用】1、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的常用方剂。
注意:孕妇禁用。
2、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
3、临证加减:治跌打损伤时,加赤芍、归尾;治闭经、痛经时,加当归、红花;兼气滞者,加乌药、青皮。
4、现代运用: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证、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主治】胸中瘀血证。
"胸中血府血瘀"瘀血阻于胸中:胸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有定处。
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痛肝气不舒:急躁易怒胸中瘀血 郁久化热:内热烦闷或入暮潮热,瘀热上扰心神:心悸,失眠 累及于胃:呃逆不止瘀血征象: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病机】瘀血内阻胸部(主);气机郁滞(次)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解】君:桃仁─活血祛瘀 臣:红花—活血祛瘀川芎─活血行气而止痛当归─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赤芍─活血祛瘀;清解血分之瘀热 牛膝─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佐:枳壳─行气宽胸 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 柴胡─疏肝理气生地─配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配赤芍以清血分瘀热 使:甘草─调和诸药配伍要点:枳壳+桔梗、柴胡;桃仁等祛瘀药+当归、生地 【运用】1、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
常用止血药物常用的止血药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三种:①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②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③抗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简称抗纤溶药)。
现分别介绍如下:(1)直接作用于血管的药物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有安络血、维生素C和路丁等:①安络血,又名安特诺新,主要通过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使断裂的毛细血管回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临床上主要用于鼻出血、咯血、血尿、视网膜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安络血常与维生素C合用以产生协同止血的作用。
成人口服安络血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儿童减半。
肌注安络血每次10毫克,每日2~3次,儿童减半。
②脑垂体后叶素。
本品含催产素和加压素。
加压素能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有止血效果。
由于肺小动脉收缩,可减少肺内血流量,降低肺静脉压力,有利于肺血管破裂处的血栓形成而达到止血。
本品还可用于门脉压增高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特别是对咯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有效。
静脉滴注每次10~2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50~500毫升中缓慢滴注。
(2)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有:①维生素K1,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因子Ⅶ、Ⅸ和Ⅹ,是参与肝内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
有助于制止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适用于由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各种出血疾患,如低凝血酶原血症、阻塞性黄疸及胆瘘患者手术前、新生儿出血性素质。
由于本品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故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胆道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止痛作用。
②止血敏(止血定),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并可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加速血块收缩,还可增强毛细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
故可用于防治外科手术出血、紫癜,以及脑、肺、肝、消化道、泌尿道、眼底、齿龈等的出血。
(3)抗纤溶药物有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和止血环酸:①6-氨基己酸,对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产生竞争性抑制,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可使已形成的血凝块不致被溶解和破坏,达到防止由于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所致的出血,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而达到止血目的。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中药“化瘀止血药”——三七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产于云南广西。
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
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
本品气微,味淡。
以个大、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者为佳。
切片,或捣碎,或细粉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9克:研末吞服,1次1~3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阴虚血热之出血不宜单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三七性温,止血行瘀,消肿定痛,内服外敷。
三、临床应用1.咳血,吐血,细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本品味甘微苦性温,主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祛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单味内服外用均有良效。
如《濒湖集简方》治吐血、衄血、崩漏,单用本品,米汤调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与花蕊石血余炭合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掺,或与龙骨、血竭、象皮等同用。
2.血滞胸腹刺痛,跌仆肿痛本品活血消肿,止痛力强,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尤为伤科要药。
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本品皆为首选药物。
可单味应用,以三七为末,黄酒或白开水送服;若皮破者,亦可用三七粉外敷。
治疗血滞胸腹刺痛,配伍延胡索、川芎、郁金等活血行气药,则活血定痛之功更著。
此外,用治疽肿痛亦有良效,如《本草纲目》治无名肿,疼痛不已,以本品研末,米醋调涂;治痈疽溃烂,常与乳香、没药、儿茶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补虚强壮之功,民间用治虚损劳伤,常与鸡肉、猪肉等炖服。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订含四环三萜类成分:人参皂苷、三七皂苷、七叶胆苷等。
本品还含有三七素、柳皮素及多糖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各种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均有保护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流量;提高体液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