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生活中的语文”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学科课程群

课程纲要

海盐高级中学徐建群杨敏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生活中的语文

2.开发老师:徐建群杨敏

3.教学材料:网络自编

4.课程类型:知识拓展类

5.授课时间:18课时

二、背景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浙江大地的今天,浙江省的课程结构日益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校本课程已日渐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更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可见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要想培养有个性的人就不能再用统一的千篇一律的模子去刻。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教育的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要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内部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尤其是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当地的条件设计课程,充分挖掘当地、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也就具有社会性,这就决定了学语文就不能单靠国家统编的几本教材,死啃这几本书,最终连纸上谈兵都不会。学语文要放大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应用、掌握。语文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密不可分。离开了我们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个学校的生活是具体的、特殊的,各个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具体

的、特殊的。国家统编的课程是无法,也不可能把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包罗在内。这些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是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而且是必需的资源。因而这又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足现行国家教材的基础上,以自编校本教材为主体,以其他综合性语文活动为补充,初步构建起了有我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

三、指导思想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和我校学生实际,贯彻我校“蓬勃、勇博、广博”的办学特色。

3.体现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突出时代特点,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的思想。

4.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5.将网络教材和文字教材进行整合的开放式、全息式、个性化与“四基”并存的思想。

四、课程目标

1.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本课程重要面向高一学生,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绪论:汉字博大精深 1课时

第一章:从媒体学语文 5课时

1.错别字

2.网络用语

3.手机短信

4.流行歌词

第二章:从名字中学语文 2课时

1.人名

2.地名

第三章:向群众学语文 5课时

1.俗语

2.谚语

3.歇后语

第四章: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3课时

1.对联

2.传统礼俗

第五章:从广告中学语文 2课时

1.商业广告

2.公益广告

六、课程形式

倡导“探索、交流、共享”的理念,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社会调查及其各种活动、比赛等形式。

七、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平时上课情况(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占30%

(2)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30%

(3)期末书面考查,占40%

2.教师评价

(1)平时上课情况(包括上课出勤率、备课教案情况、学生课堂反应等),占40% (2)教师研修情况,占30%

(3)学生满意度,占30%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