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案例与治疗原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3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名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
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 那么什么是脑性瘫 痪?脑性瘫痪的危 险因素有哪些
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 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 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 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 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 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
检查
查体:神清,言语清晰,对答切题。可独自站立, 髋膝屈曲,足尖着地,足放平时双膝过伸。能短 距离独立步行,行走时屈膝屈髋,跳跃剪刀步态, 呈尖足。双侧髋关节后伸、外展、外旋受限,双 脚掌屈内翻,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张 力增高,跟腱挛缩。长坐位平衡及站立平衡差, 双膝、跟腱反射亢进,Babinskin征(+)。
痉挛性脑瘫wk.baidu.com状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见,为一侧肢体受累,多数上肢较下肢严重,远端较近端
重,而面部常无受累。患儿多在3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患侧
肢体少动、持续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状姿势、
画圈步态等。部分患者受累肢体最初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才
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患儿
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可有持续
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
态。约1/4患者伴有癫痫。由核黄疸引
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
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共济失调型(Ataxia CP)
约占10%。婴儿期表
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
碍、运动发育落后等。至
缓解肌肉紧张性,减轻肌张力波动,控制 肌张力障碍,是促进随意运动的前提。运 动的不随意和不自主运动增多,主要是由 于姿势张力波动、肌张力障碍造成,提高 随意运动的正确性、有效性,减轻联带运 动,必需控制肌张力障碍、降低神经兴奋 性、缓解肌肉紧张性,只有在主动运动时 不再出现明显的肌肉紧张、张力障碍,自 主、随意运动才能完成。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原则4
在控制异常姿势和肌张力障碍的基础上, 易化和促进主动运动功能,提高肌肉力量, 提高自主控制能力,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应始终坚持功能为主的原则,在异常姿势 控制减轻、张力波动初步缓解、肌力有一 定提高时,就应该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运动 功能的改善上。
痉挛性四肢瘫 (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四肢肌张
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可伴有核上
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音障碍。约半
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
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婴儿早期多
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
幼儿期可发现辨距不良、
意向性震颤等体征。多无
锥体束征。智力低下不少
见但多不严重。
共济失调性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原则1
以运动康复治疗为主,采用以神经发育学 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尽管康复治疗 方法很多,但对于此型脑瘫,像vojta法、 上田法等刺激性较强的手法不适合应用, 任何能加重刺激、诱发紧张的治疗方法, 都有可能加重病情,包括体针等都应避免。
转为痉挛状态。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癫痫发作为部分性或继
发全身性发作。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双瘫 (Spastic diplegia)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此型多见于早 产儿。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 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 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 呈剪刀状。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 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上 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 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此型合并癫痫较少,约占 1/5。约2/3患者智力正常或临界状态。斜视很常 见。
1.2-2.5 ‰(每千活产儿)。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 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 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 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 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 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 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 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 因。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原则2
抑制异常姿势,打破原始反射的控制,是 产生正常运动的基础。因此,姿势的控制 至关重要,保持稳定的支撑,在治疗过程 中、日常生活中、各种体位时,都要避免 异常姿势的产生,任何情况下都要对残存 的原始反射进行抑制、控制异常姿势。只 有控制了异常姿势,才能产生正常的自主 运动。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原则3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 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 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 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 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早产儿
脑瘫如何分类?
临床上根据运动 障碍的性质可分为 痉挛型、不随意运 动型、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和混 合型等,并根据受 累的肢体分布,分 为单瘫、偏瘫、双 瘫、三肢瘫和四肢 瘫等类型。以下介 绍常见的几种特殊 的临床综合征。
脑性瘫痪康复的案例和治疗 原则讲解
患儿情况
患儿周某,女,6岁。双下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 5年。5年前,患儿家人发现其双下肢强硬,活动 不灵活,爬行困难,不能独坐,扶站时双腿紧靠, 双下肢呈尖足,足跟不能着地,站立困难。因家 中经济困难,未到医院就诊。现在亲友支持下到 康复中心治疗。 其母亲孕龄25岁,患儿为第一胎,早产,剖宫产, 双胞胎,出生时低体重。其双胞胎妹妹具有相似 障碍且症状更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