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9.3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10

[作者简介]黄慧慧(1984— 

),女,江苏海安人,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践;蔡则祥(1958— ),男,江苏新沂人,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制度与金融管理。

第5卷 第4期2008年11月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l.5,No.4Nov ,2008

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

黄慧慧1,蔡则祥2

(1.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2.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性质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加剧以及美国次贷危

机爆发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内背景下形成的通货膨胀。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渠道主要是国际贸易传导和资本流动传导。治理输入型通货膨胀需要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同时需要呼吁全球的大国要履行大国责任,共同治理全球通货膨胀。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750(2008)04

0021

04

2007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CPI

持续上涨,导致城乡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增强。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到719%(其中1-5月分别为711%、817%、813%、815%和717%);虽然6月至9月份的CPI 有所下降(其中9月为416%),但形势并不乐观。实际上,中国政府已采用多种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从2007年以来至2008年6月连续1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利息率,但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本轮通货膨胀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极为复杂,是一种“输入型”通货膨胀。因此,采取单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难以奏效,必须运用多种调控政策,协调配合,共同防治。本文将重点讨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传导机理以及治理对策。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

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由于本国与国际市场关系紧密,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就会通过本国与

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传播

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一般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种“非货币现象”,主要通过“贸易传导”形成。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流动”也是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1]。因此,当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要比以往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复杂得多,必须全面分析其特征。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背景特征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具有复杂的背景特征,必须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经过几年的持续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新一轮全球通货膨胀突出表现为能源、粮食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根据联合国统计,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70%、铁矿石价格上涨95%、铜价上涨40%、食物通胀指数上涨40%。2008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扬,每桶已破140美元,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8.4%、大豆上涨9192%、小麦上涨11.64%。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

12・

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资本市场,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为了挽救美国经济,不惜代价地减息,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持续贬值又使得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大宗商品期货中,导致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由此可见,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输出通货膨胀,使得主要新兴市场近期通胀不断高涨,进一步加重了全球通货膨胀。

其次,从国内来看,本次输入型通货膨胀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对外存度高,中国作为大国在和平崛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据统计,2007年我国G DP现价总量为246619亿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这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美元。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尤其对美依存度高。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较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是改变原材料价格从而影响国内物价,尽管我国是大国经济,是某些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但在国际市场上谈判能力不强,只能是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这种原材料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属于“被动输入型通货膨胀”。如原油和铁矿石的国际市场价格飙升。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2005年上涨了71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特征

本轮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由“单线”转向“双线”,也就是由以前的国际贸易单线传导转变为现在的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双线传导。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对外存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由“单线”也转向“双线”。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特征

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具有“国内—国际螺旋”影响的特征。也就是说全球通货膨胀会向国内传导,危害国内的经济,同时国内经济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加剧国际通货膨胀,这样反复循环产生螺旋式的影响,最终会使得全球经济不断恶化。

(四)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特征

在以上分析了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背景特征、传导路径特征以及影响特征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必须采取综合性政策治理而不能采取单一的政策治理。而前期我国政府所采取的单一的货币政策治理效果不显著也证明了通过单一的政策来治理本轮通货膨胀是行不通的。因此要采取以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为主的综合性政策,需要采取“组合拳”的方式[2]。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理分析

我国本轮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主要有两种途径(如图1):一种是国际贸易传导途径。在国际贸易传导机制中又可以通过价格传递、

“总供给—总需求”传递和货币供应量传递这三种方式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三种方式都是由进出口环节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结果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另一种是通过资本流动传导途径[3]。

具体的作用机制如下:

(一)国际贸易传导路径

从目前我国的形势看,国际贸易传导机制中的三种传递方式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现象均存在。首先从价格传递方式上看,如上面的分析,我国的许多商品进口的依存度高,而从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当我国进口如粮食、食品等最终消费品时,这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就直接传导到我国,导致了国内CPI指数的上涨;当我国进口的是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类原材料时,则它们价格的上涨会使得钢材、塑料等中间产品的价格上涨,进而会推动下游最终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提高。从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看,第一季度由于食品价格上涨21.0%而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了6.8个百分点;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9.8%了,引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6.9%,从数据可以看出,进口价格指数的变化会引导和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化[4]。从“总供给—总需求”传递方式看,国际市场存在通货膨胀,会刺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出口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对国外进口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