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立体式”教学
- 格式:wps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9
谈“立体式”教学
弥陀寺中学 张灯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
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青年时学习兵法,谈起兵法头头是道。
后来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一战中,只知根据兵书行事,
不能灵活运用,终为秦军射死,全军四十万被俘。教育工作
绝不单纯地是让学生读书认字。现在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
大都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严重脱离实践。我们且不
妨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称为“平面式教学”。
平面式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是让学生感到学习只是玩
文字和数字游戏,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纯
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学起来缺乏激情,枯燥无味,
不明确真正的学习目的。并且知识和能力严重脱节,极度缺
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常说的“高分低能”。这样的
学生无异是一个个小“赵括”们。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
的是能快速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也需要的
是能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的教育,是运用知识服
务于社会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为了配合当今的素质教育,
我们必须废弃那种“平面式教学”,实施“立体式教学”。可
以说应试教育的教学法主要体现为“平面式教学”,即“理
论——理论”,而素质教育的教学法应体现为“立体式教学”,
即“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其归结点是实践运
用。其中,第一个实践是学校实践,第二个实践为社会实践。
这是和应试教育的最根本不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的目的,因此,
教育就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
劳动不仅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一
个重要手段。每学一样知识,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它的价值,
以及如何去运用。我国自古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现在又曾泛起“读书无用论”的滥调。究其原因,这都是由
于教育上的失误引起的,都是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没有更好地
为社会服务造成的。我们不妨让学生从“象牙塔”里经常走
出来,去了解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
也许会有人问,学生学习了知识进行做题算不算是实
践?严格地说不算。会做题还是归结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我
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做题,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
“做事”才是知识的实际运用。
真正的“立体式教学”是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
结合在一起的,它不同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拓
宽了教育的手段,只是强调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虽然也
含有立体式教学的影子,但没有强化立体式教学质量的目
的。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中不学不是早已开设了劳技课
吗?是的,中小学劳技课是一门很好的课程,它能有效地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
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行为和习惯,
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但它不能取代各学科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内容不一
致。劳技课的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基本上是脱节的,最起
码是联系不密切。而立体式教学理念中所说的社会实践活
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后,就走出教室或
者到实验室,或者到社会上去实践,用实践去检验所学理论
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让老师为每位学生做出评价。一定要把
过去那种毕业后才有机会到社会上去做的实践活动,尽量尝
试性地提前到学习阶段去做。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在每单
元后要加以突出强调,提供操作方案。更主要的是各地教师
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下面我就中学各学科
举一些切实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立体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首先是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除了要采用
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积极
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在思想政治每
单元的后面,都有一项“探究与实践”活动。这本来是很好
的安排,但往往被作为次要部分忽略了。比如在学习了“妇
女、成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时,
课后安排有这样的实践活动:(1)自愿组成小组,调查当地
助残设施的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2)做一件
有益于残疾人的实事。其实老师可以趁星期天发动同学们去
做,并严格把关。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残疾
人生活的不易,从而理解法律对残疾人的特殊保护措施,同
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提高道德
修养。防止出现“会做题,不会做人”的情况。
在学习语文方面,不能让学生老坐在教室内学课文,要
让语文学习与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湖北省宜昌
市教研中心的特级教师余蕾在十多年前就曾经搞过,并称之
为“课内外衔接”。其实学习语文知识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
应用。比如,学习一篇课文前,你先让学生看看这篇课文的
题目想一想,若让他们写这个题目,会怎么写,并列出提纲。
然后通过和课文对比,发现相同处及不同处,这样便会让学
生找出差距,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课文中的种种优点为己所
用。写作文的时候,不能在室内闭门造车,要积极创造条件,
写景的找景点,写人的观察人写。也可以利用挂图、多媒体
手段,再现情境进行写,也可到校外采访等等。
在数学学习上,每学了一定的知识后,要加以运用,这
不仅仅是做题的问题,还要联系实际。比如,在学习了三角
函数的知识后,可以到实地测量河宽、楼高,让学生切实感
到所学知识的运用。再比如学了几何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利
用有关原理制作小桌凳,当一次小木工。这当然需要学校提
供材料,也可由国家教委随教科书提供。数学比较抽象,通
过活生生的事例,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
在学习外语时,更应注重实际运用,除了鼓励学生多开
口练习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即兴对话。也可以开设
“外语日”等活动,规定某一日学生只能用外语对话,促使
学生运用外语交际,以达到快速掌握的目的。
在学历史时,可以发动学生找资料,或从网上寻找相关
史料片段,或利用挂图,以尽量再现历史情境式地学习。也
可寻访老红军、老战士或其他经历过某历史事件的人讲诉。
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到历史博物馆等地去参观学习。
在学习地理时,更要结合实际。据说日本一所大学在讲
到我国的珠穆朗玛峰时,曾带学生坐飞机亲自到实地观察,
这可说是典型的“立体式教学”实例。我们也应该积极创造
条件,多给学生寻找活教材。
在学习生物时,可多进行试验,深入大自然,认识动植
物。比如,在讲了“嫁接”技术后,一定寻找机会让学生做
一做,学校要有自己的试验林,并要在学校留下嫁接成活的
树木以示纪念和示范。
在学习物理和化学时,主要是尽量多做试验,然后找机
会到校外去实践。启发学生做些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小发明。
在体音美教学上,可利用运动会,演唱会,画展等形式
加强课堂与实践的结合。
各科教材在新版时也可设计出具体的系列实验题目,或
者制定出一个范围,让各地因地制宜地去做。
我们听说过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他十岁的时候就建
有自己的小化学实验室,并在花园种菜卖钱换取实验用品。
我们也知道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小时候就很在
意劳动技术课。有一次,他小凳子做得全班倒数第一,但第
二天他又重做一次,已比上次做得好了许多。可纵观我国的
教育,有多少学校在意实验课和劳动课呢?又有多少学校去
刻意创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呢?我看过一些学校举
行了机器人及航模比赛活动,他们做的非常好,很有意义。
好就好在它培养了那些青少年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明创造
能力。一些学校领导只在意被评比或升学中必考的科目,忽
视不考的科目,根本不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利益考虑。
殊不知,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或
对课堂所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调动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化学习内容的抽
象为形象,更好地促进了学习。
关于课外实践活动,有些教育工作者总会把它推到高等
教育或成人职业教育阶段。他们不知道在青少年时期加强劳
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掌握
的多少,而是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人的
良好修养和习惯。高尚的修养和好的习惯不是光靠学习书本
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靠生活实践和锻炼来养成。尤其是
青少年,可塑性大,好的修养和习惯一定要从小去养成。事
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章的第五十一条明确
规定:“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活动的
设施。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
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
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二条中在谈到“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时说:“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
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
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
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
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在有些学校根本就找不到“立体式教学”的影子。
比如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短缺,实验室闲置,甚至连教学挂
图都没有。一些劳动技术课也形同虚设,学生根本就没有得
到动手操作的训练。劳技课自然有名无实,上级领导来检查
时,只在教室里贴上一张新的印有“劳技”的课程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