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以“人肉搜索”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91.07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研究 TECHN0LoGY AND MARKET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以“人肉搜索”为视角
白 玉,谢重阳,黄承超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拟以人肉搜索为切入点,分析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保护建议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 1.10.11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个人的隐私问题逐渐暴露,个人隐私被窥探的可能性也随之
增大。如今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已经开始交错,人们对互联
网“因为虚拟所以安全“的印象几乎被颠覆。 “人肉搜索”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引起网络风暴开始的事
件:一名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引发网友对其丈夫王菲和其
父母及其第_二者的“人肉搜索”,网民们将他的个人信息披露 于网络,使其生活经常受到侵扰,无法正常工作,其隐私权
也遭到极大的侵害,不堪忍受压力的王菲将三大网站告上法
院 此事件被称为“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使人肉搜索成为
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其引发的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问题
值得人们深思。
1 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机制,即利用现代科学
技术,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
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 “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
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可以说,网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把
当前网络热门事件的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详
细的个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找出来,然后在当事人并不知晓的
情况下将其散播于网络,使当事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类似引言中提到的“死亡博客”事件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对人肉
搜索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但人肉搜索也
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5.12大地震中寻亲信息就体现了人肉搜
索利用的合理性。以一t-.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亦好亦坏,亦正亦
邪,具有双重性的作用,一方面发挥着监督作用,可以发挥良好
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网络暴力,而这种暴力行
为往往是消极的,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会给当事人带来极
大的困扰,甚至可能侵犯到个人的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公民在网上享
有的个人私事不受公开宣扬、私人生活不受干扰与私人信息受
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
格权 应该说网民们进行人肉搜索最初是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体
现,但时间久了就可能发生质变,很多人将个人信息传播到网
}:,泄露了他人的秘密,导致其隐私权遭到侵害,超越了法律的
界限
76l8 2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我国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具体表现在:我国宪法第
38条、39、40条分别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
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刑法第245、253条,
民事诉讼法第66条,120条和刑事诉讼法第152条都体现了对隐
私权的保护;但我国民法对隐私权并未作明文规定,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
见》第140条将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限于名誉权的范围之内;《关
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弥补了民法通则未直接规定
隐私权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
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就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加
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明确将隐私权规
定为其保护的民事权益,规定侵犯隐私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隐私权的具体人格权地位,为保护
网络隐私权提供了法律基础,第36条规定了“网络用户、网络服
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使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有了法律依据,更为“人肉搜索”
等网络侵权行为的规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虽然对隐私权的保护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着目的不明
确,体系不健全,内容上缺乏可操作性,效力上缺乏权威性等缺
陷。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当隐私权益纠纷发生时,司法机关很难
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来实现当事人的救济,缺乏可操作性。我
国现行立法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
展要求,立法的不完善导致人们在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时显得
很无奈。因此完善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就显得十分必
要。
3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法律规范调整着个体的行为,任何权利都需要法律来保
护。对于隐私权,尤其是网络隐私权,应该从各方面着手,规范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给人们塑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3.1 完善立法.构建隐私权的法律保障体系
从现行立法可以看出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重视的程度还
不够,但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3月14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修正案》第24条规定:“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
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修正案引起了法学界的讨
论,其中对隐私权的法律问题讨论尤为激烈。我国宪法的发展,
技术与市场 专题研麦 第l8卷第12期201 1年
反映出法律对个人价值尊重的一种趋势。也体现了一种以人为
本的精神。我国现行立法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正经历着由间接
保护向直接保护的转变。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构建起
信息时代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综合性法律保护体系。
(1)完善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体系,在民法中明确规定隐私 权。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当充分吸收各国先进的立法经验,对
人格权加以肯定。隐私权是民法上人格权的一部分,因此在建
立健全我国民法上的人格权保护体系时,有必要把隐私权作为
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
在2002年12月23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人格权法被纳入到其中,使其在民
法典分则中具有独立的地位。关于这一草案引起了法学界的激
烈讨论,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在立法条文中明确地规定自
然人享有隐私权。在赋予了隐私权以具体人格权的地位的基础
上,民事立法还应当对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加以详细的规定,如
对私人信息秘密、私人领域、私人活动的隐私权内容加以明确。
(2)进一步明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制定专门网络隐
私权法律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网络隐私权比较特殊,除了在民法典中明确其地位外,还
应该制定专门的法律明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地位。1997年12月
30日由公安部发布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
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
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规定了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
护。《侵权责任法》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规范,
加大了对隐私权侵害的救济。但是如果仅仅只依靠这些原则性
的规定或框架性的规定的话,在实践中就很难操作,所以为加
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制定隐私权法之外,单独制定一部网络
隐私权保护法也很有必要,如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法》或《个
人信息保护法》,具体规定保护内容,从个人资料信息的收集、
保护,资料收集者和网络服务商的保密义务到公共场所的监控
和信息收集等方面进行规定,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用法律
手段保护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
3.2建立补偿救济机制 有权利就应有救济。在目前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并非法用
于商业领域的案例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法律对于侵权人如何补
偿受害者,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任何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人都
应当受到处罚,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
任,对此,应规定权利人请求司法救济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相应的补救措施。这对保护个人信息不被侵犯具有重要的意
义。
3.3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政府的执法保障 对商家而言,谁拥有的个人信息多,谁就拥有更大的潜在
经济利益。在我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认识比较迷糊,重视程度
不够,这样就为某些商家或他人收集个人信息资料提供了便
利,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危险也日趋严重,因而加强行业自律
便显得格外必要。
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的经验,倡导在业内由政 府监督进行自律保护要求互联网行业制定出有关保护个人隐
私权的行业守则或规章,从而使得各种网上行为有章可循,来 保护网上用户的利益不被侵犯,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政
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采用自律的
隐私保护政策,对没有履行义务的网络服务商或个人应当作出
相应的惩罚,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自律
机制配合政府的执法保障,可以有效地实现隐私保护的目的。
3.4全面树立保护意识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涉及面广,除立法和网界自律外,提高
自己的隐私权防范意识也十分必要,特别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
保护意识。但是人们对于与网络隐私权相关的隐私问题的关注
程度还不高,隐私观念还很淡薄。为加强这一意识,应当加强对
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降低
暴露个人隐私的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网民的道德观念建设。学
会尊重他人的隐私,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遏制侵权行为的发
生。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需要用户妥当管理个人的信息资料,提 高对网站的识别能力。
“人肉搜索”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其初衷是在朴
素正义观的支配下,惩罚不道德的行为,弘扬社会正义。其折射
出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生活形成强烈的冲击。隐私权法律保护体
系的不完善导致了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因此只有
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才能对公民的行为进行正确地
规范和引导,才能防止侵权人利用我国法律空挡进行侵害网民
隐私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赖俊,刘光亮.“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研究——兼论网络
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9,(1).
【2】李清叶.论网络隐私权的侵犯与保护——以“人肉搜索”为
切入点『J1.司法改革论评,(9).
【3】 王丽萍.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出版.2008.
[4]黄志宏.“人肉搜索”折射的侵犯隐私权问题【J】.新闻爱好
者,2011,(5).
f5】 张荣现,李占立.“人肉搜索”视角下戎国网络隐私权保护
立法评价及构想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作者简介:
白玉。谢重阳,黄承超。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2009级
本科生。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2011年“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批准立项项目。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