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本文论述了全球化及其对当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并从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课程、教学和教师五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的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以人为本课程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在近十几年来也都把全球化作为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教育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使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须把我国的教育纳入到全球化的视野中加以考察,探讨全球化对我国教育变革的影响及对策,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对各国教育的影响是极其广泛、全面和深刻的。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全球化的背景将要求各国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世界性公民,帮助学生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所需要的全球素质,具备全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全球化对教育目标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创新的全球经济将要求各国的教育确立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教育观念,侧重于对创新性教育人才的培养。另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则要求突出国际交往课程和德育的地位。

二、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教育改革

1.树立全球化的教育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情境中,树立全球化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的大会上界定了教育使命的基础,并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培养“世界公民”;之后又以“学会关心”为口号,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儿童的“地球村”意识,关心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美国社会和教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提倡在全美国实施全球教育。日本也于20世纪

末的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培养活跃于国际化社会的日本人。在世纪之交,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要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的建议。

培养面向世界的公民是教育价值观全球化的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应该培养其学生成为世界性的公民。“世界公民”应该具有的全球素养包括:

全球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相互依赖性,发展其相互依存意识、世界一体化意识及和平发展意识,如国际理解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全球知识,学生除了了解本国的历史及文化以外,还应了解世界的历史、地理、国际政治经济及时事等全球性的知识。

全球技能,即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承认并接受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处理信息、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管理和解决矛盾、批判创新、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全球价值观,即尊重人的生命、关心地球、具有责任感、能与他人共享资源等的全球性伦理观。

全球行为,学生要能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具有建设多元和平世界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建设。

当然,在教育中,以上对“世界公民”素养的培养还应该与学生传统的学习目标相结合,既不放松对其民族文化的学习,又加强学生全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本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理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视野观;使其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整个世界大环境,最终获得全球竞争的能力。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纵观各国的教育全球化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主题:以创新为价值先导、以人的培养为追求。在全球化的情境中,我国也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切实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其独立性,尊重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可以围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指出的四种基本学习来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的。

一是学会学习。教师除了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以外,还须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前提。

二是学会做事。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与未来工作相适应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其中,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和解决矛盾以及敢于承担风险

的能力都是必需的。

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宽容、尊重生命、共享与平等、真诚、理解”的全球伦理观;使其具备理解他人,懂得相互尊重、能容忍差异并能与人融洽共处等一些在全球化的情境中与他人一起工作、生活的能力。

四是学会思考。教育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具备批判精神和敏锐判断的能力。这涉及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并承担责任、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人为本”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育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其学习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3.课程的全球化

“全球化课程”这一概念是于2000年5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课程会议中首次提出的。它强调的是个体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有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一理念的实质是: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价值的学生个体。

我国的教育也应顺应理念,更新本国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目标除了课程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培养,突出学生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在课程内容方面,全球化的课程内容除了包括主流性的知识,还应包括变革性的学术知识,如全球性的观点及资料等,这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培养。如可以把全球性的信息读物和观点融合到核心课程的学习计划当中,使学生意识到全球性的材料和观点与学科材料的联系,进而在学科之间建立全球化的联系;还可以将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和人类文明的精华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世界当前发生的变化以及教育的社会外部环境动态,从而了解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作为世界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最后,在课程形态方面,可以开展研究性的课程,扩大学习者自主选择和探索的范围,帮助学生的思维个性和人格特质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教学方法的改变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两者紧密相联。当课程内容和性质改变时,教学方法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

创设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多元化观点的心态。研究发现:在鼓励坦诚公开讨论的气氛中,以全球化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换位思考,全面地理解全球性问题;也可以提供不同的问题及有冲突的信息供学生分析,促进学生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