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谈全本《长生殿》的曲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4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长生殿基本介绍:《长生殿》,汉族戏曲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
清初创作,共二卷,五十出。
历十余年始成。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的长诗《》和元代剧作家的剧作《》,讲的是和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的《》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目录该剧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共五十出。
剧情唐明皇继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势强盛,但他却从此寄情声色,下旨选美。
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
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
这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秦、虢、韩三国夫人随驾,唐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
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
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
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
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
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唐明皇失策竟将他调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一到范阳(今北京),招兵买马,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
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
杨贵妃新舞《霓裳羽衣曲》压倒梅妃《惊鸿舞》。
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
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
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昆曲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
它把曲词、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融为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已被称为“雅部”、“正声”,此后一度称霸剧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腔”。
昆曲音乐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昆曲的音乐及声腔艺术作一些梳理,期望以此帮助昆曲及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昆曲艺术。
一、昆曲声腔(一)昆曲的北套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
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昆曲《长生殿》有感近日,我有幸观赏了昆曲《长生殿》现场演出,服化道一流,乐队专业,舞美出色,扮相俊美,身段漂亮,表演细腻,唱腔圆润,感情饱满,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看完演出很有些失落,因为我素来不喜欢这个戏,不喜欢这个戏里的唐明皇,虽然我并不像杨贵妃那样姿容绝世,但我好歹是个心智健全的正常女人,杨贵妃对唐明皇有没有深情,我无从考证,我只知道李白给她写过绝妙好诗,有人说,诗是好诗,但暗藏玄机,明面上夸她舞姿容貌才情堪比赵飞燕,但其实暗讽她与其他男子偷情通奸正与赵飞燕相似:清平调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杨贵妃有没有权利和其他男子通奸?这在法律上当然是不被许可的,但是在自然上、身体上、生理上、心理上,她又是有正当需求的,因为老夫少妻,不合人伦,年老的唐明皇不可能满足得了她的生理需要,所以坊间流传了很多关于杨贵妃的淫词艳曲与野史外传来迎合人们阴暗却真实的窥私癖,其中最为绘声绘色的就是年长十余岁的安禄山厚颜无耻地要求被收养为杨贵妃的干儿子并在生日宴会上让杨贵妃为他洗澡后包裹以襁褓,关于这个典故颇有可疑之处,但我曾据此和一位学友谈及此事,说既然安禄山爱过杨贵妃,又何必起兵造反,以至于弄得不可收场,还害得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下,香消玉殒?那位学友说,哪里有什么爱情?安禄山只是睡过杨贵妃而已,并不影响他造反的野心和进度,就像唐明皇也只是睡过杨贵妃而已,但并不影响他在逃难的路上杀掉杨贵妃来保全自己,是的,只是睡过而已。
女人以为睡过即是托付,睡过即是终身,但男人心里很清楚,只是睡过而已,想造反就造反,想舍弃就舍弃。
这是古代女人的可怜之处,因为可选余地太小,所以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哪怕她三千宠爱在一身,男人能给你的东西,也能不给你,还要剥夺你,甚至要你连本带息利滚利加倍偿还,搭上你的身家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贵妃明知杨国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仍然力荐君前实为不智,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生活是她难以抗拒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诱惑是她无力抵挡的,哪怕她的娘家人不像秦宣太后的弟弟那么优秀,她也仍然会这么做,因为这几乎是每一个蒙受皇宠的女人都会做的事情,甚至就是自己独掌大权的女皇也会罔顾事实而加恩于自己的娘家人,吕雉和武则天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娘家人不行吗?再不行也是自己人,唐明皇因为宠爱杨贵妃而亲小人远贤臣,这算得上是爱民如子吗?他与杨贵妃有没有在长生殿盟誓难以考证,但袁枚《马嵬》说得很绝: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学习昆曲我的体会》最初开始认识昆曲,应该是在大一时陈菁老师的中国民族音乐史的课堂上。
本来对这些文字性的理论知识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因为这是考试科目,期末时背过一些。
关于昆曲我记得有这样几句描述:“昆腔又名昆曲、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一带有南曲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演变而成,它的曲调婉转优美、圆润舒缓、细腻、人称水墨腔。
居诸多声腔之首位,流传面极广。
因为特喜欢杜丽娘和杨玉环,我很清楚的记得《牡丹亭》、《长生殿》都是昆曲的代表曲目。
以前乱七八糟的也听过很多曲子,但总分不清它的剧种。
我甚至不确定昆曲我是否听过。
本来我想课下自己去听听,昆曲到底如何博大精深,能赢得如此的美誉。
但是课下做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事,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这个学期,我看到昆曲课出现在我们的课表上,心情也没太大波动,抱着上上看打酱油的心态。
其实像《月儿高》《关山月》《忆江南》《忆秦娥》等等,这些曲子还蛮好听的(老师唱的蛮好听的)可我觉的就学一年,自己也不一定能唱的像老师那样,以后顶多也就听听,因此觉得只要会唱就好,并不太注重一些细节(其实是太懒)。
直到因为某一节课因为和同学打闹而被老师提起来唱,真难,张口几乎连音都快发不出来了……觉得很丢脸,从这之后才对昆曲课上心了。
认真了才发现它真的很难,一个音山路十八弯的拐,和我们唱声乐作品完全不一个套路,且大家一起唱还好,自己练得话,都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还有那些字发好多不是用吴方言发的音,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简直是堪比又学一门外语了,就感觉很沮丧,不想学了,但是随着一节一节课上下来,一遍一遍的练习,觉得自己还是有进步的,高兴心里还是有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吧。
虽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昆曲还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发音口型节奏等还有诸多不准确,但与一年前相比还是有很大进步的,不会再提起昆曲时不知所云,懵懂一片了。
并且从这其中我也有了一丝体会:“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坚难,你觉得自己一定不能做到且也克服不了,那么请先不要放弃,不要总是去仰视困难的庞大,那只会吓垮自己,只要执着于今天要做的,一直去坚持下去,日复一日,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也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
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雕残霜雪鬓须白。
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
哪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吓哈倒,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梁州第七】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度新声供应瑶阶。
说不尽九重天上思如海:幸温泉骊山雪霁,泛仙舟兴庆蓬开,玩婵娟华清宫殿,赏芳菲花萼楼台。
正担承雨露深泽,蓦遭逢天地奇灾:剑门关尘蒙了凤辇零舆,马崽坡血污了天资国色。
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
可哀落魄,只得把霓裳御谱沿门卖,有谁人喝声采!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
【九转货郎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二转】想当初庆皇唐太平天下,访丽色把蛾眉选刷。
有佳人生长在宏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
那君王一见了就欢无那,把钿盒金钗亲纳,评跋做昭阳第一花。
【三转】那娘娘生得来似仙姿佚貌,说不进幽闲窈窕。
端的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丰标。
似天仙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宵。
更春情韵饶,春酣态娇,春眠梦悄,抵多少百样娉婷也难画描!【四转】那君王看承得似明珠没两,镇日里高擎在掌。
赛过那汉飞燕在昭阳。
可正是玉楼中巢翡翠,金殿上锁着鸳鸯。
宵偎昼傍,直弄得那官家丢不得、舍不得、那半刻心儿上。
守住情场,占断柔乡,美甘甘写不了风流帐。
行厮并坐一双。
端的是欢浓爱长,博得个月夜花朝真受享。
【五转】当日个那娘娘在荷亭把宫商细按,谱新声把霓裳调翻。
昼长时亲自教双鬟,舒素手拍香檀,一字字都吐自朱唇皓齿间。
恰便似一串骊珠声和韵闲,恰便似莺与燕弄关关,恰便似鸣泉花底流溪涧,恰便似明月下泠泠清梵,恰便似缑岭上鹤唳高寒,恰便似步虚仙佩夜珊珊。
传集了梨园部,教坊班,向翠盘中高簇拥个美貌如花杨玉环。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通通渔阳战鼓。
划地里慌慌急急、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
千年古戏台迎来昆梆全本《长生殿》唱响晋城
朱锦华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朱锦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昆曲《长生殿》串演全本戏之探考 [J], 吴新雷
2.当下昆曲舞台艺术创新性研究——苏昆与沪昆《长生殿》之比较 [J], 毋丹
3.从全本《牡丹亭》r 到全本《长生殿》r略论上海昆剧团的全本戏 [J], 丁盛
4.此曲绵绵无绝期记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 [J], 朱锦华
5.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谈全本《长生殿》的曲 [J], 苏志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所在院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名称: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姓名:刘萍学号:20080007054答辩日期:2011年6月指导教师:刘正维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本人严格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试行)》,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武汉音乐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音乐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武汉音乐学院有权保留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音乐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2)绪论---------------------------------------------------------------------------------------- (3)第一章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与审美属性----------------------------------- (12)第一节昆曲《牡丹亭》产生的社会因素-------------------------------------- (12)第二节昆曲的审美属性----------------------------------------------------------- (14)第二章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剖析--------------------------------------(1 6)第一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旋律剖析------------------------------------- (17)第二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调式剖析-------------------------------------- (30)第三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腔式剖析-------------------------------------- (36)第四节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结构剖析-------------------------------------- (40)第三章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2)第一节昆曲唱腔的历史成就---------------------------------------------------------(42)第二节昆曲唱腔研究的现实意义---------------------------------------------------(4 4)结论------------------------------------------------------------------------------------------------(4 6)参考文献--------------------------------------------------------------------------------------------(4 7)后记------------------------------------------------------------------------------------------------(5 1)中文摘要:昆曲是中国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优秀剧种,昆曲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艺术之一。
我眼中的xx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一.百戏xx天下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