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48年在TexasA&M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Instituteof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组里开展了以聚合物为大配体的高分子载体催化剂的研究,活性优异;高聚物配体钛催化剂同样适用于间同聚苯乙烯的聚合(获国家专利)。1988年开始有机-无机核壳复合型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以及茂稀土作催化剂的极性单体聚合。最近开展了层状硅酸盐插层烯烃聚合纳米材料的研究。他的小组与冯之榴教授领导的小组同时首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了多相聚合物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和多种常用极性聚合物共混的增容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大分子单体概念和聚合机理转换的新合成方法;提出了"一线穿"共聚物概念。首次合成含有聚二甲基硅氧烷段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与乙烯的共混物有良好耐磨性能(获国家专利)。上述共混研究成果获200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第二届东亚高分子大会的报告中作了初步总结。发表学术论文170篇,申请或获得专利7项。黄葆同组织主编了《络合催化合成橡胶》、《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烯烃聚合物》。还应邀为美国《聚合物大百科全书》撰写了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组织翻译了《聚合物合成和表征技术》、《聚异戊二烯橡胶》两本专著。黄葆同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黄葆同历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委,省、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市科协副主席,《高分子学报》、《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应用化学》主编,《JournalofPolymerScience,Polym.Chem.Ed.》(美)顾问委员会成员;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组成员。

钱保功,中国高分子科学家。1916年 3月18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40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在纽约布鲁克林工学院高分子研究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获化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化工厂、沈阳化工局任工程师。1951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198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湖北化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高分子通讯》和美

国《高分子应用科学》等书编委。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钱保功长期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开创合成橡胶、高分子辐射化学、高分子固态反应和高聚物流变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稀土催聚顺丁橡胶的表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在纽约的“高分子科学十年展望”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稀土催聚体系的最近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领导的镍顺丁表征工作研究组,为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的 7个协作单位之一。著译有:《高分子化合物化学》(1964)、《高分子科学与材料》(1977)、《高聚物中的转变与松弛》(1986)等

钱人元男,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1953年起在聚合物溶液性质、链结构、物理及力学性能、流变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深入研究了高聚物加工过程与结构性能的关系,开创了修饰分子量分布的方法以适应聚丙烯的加工性能要求,为中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开创了有机固体电导研究,对激基缔合物和复合物及有机固体载流子迁移过程、新型有机导体、导电高聚物等进行探索。80年代以来开展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物理图象来全面理解高分子凝聚态。

沈家骢,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同年被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现任国家教委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在从事聚合反应动力学与特种高聚物分子工程研究中,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积木式地一步列出各种加聚反应机理的分子量分布公式,建立了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链段模型结构按分子模型处理,建立了较完整的共聚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法首次跟踪本体聚合中自由基变化全过程,揭示了自由基的微环境,提出了扩散图象;开发了高折射指数的光学树脂。研究了微凝胶为核的星型聚物,首次用这类两性分子制成纳米级高分子微粒和超薄“浮萍”与“倒浮萍”膜,成功地把高分子LB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结合起来。近十年来致力于化学材料与化学反应的微结构、微环境及微反应器的探索,很自然地发展为超分子体系的组装、识别及信息功能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1991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王葆仁教授是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生平简介:1907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于北京。1927年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3年留学英国,1935年获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应聘到慕尼黑工业大学任客籍研究员。1937年回国后任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简介)教授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4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教务长。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9年任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32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历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长。1957年负责创办《高分子通讯》,一直担任主编。使该刊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王葆仁教授学识渊博,专长高分子化学和有机化学,1952年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并参与负责制定有关高分子科学发展规划,参与组织全国性和国际高分子学术交流活动。曾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和石油化工学会副理事。王葆仁奖金为鼓励中青年化学工作者从事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他将稿费和平时节约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学术贡献及著作王葆仁专长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1928年起,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3年转为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成功有机玻璃、聚己内酰胺(锦纶)、几种有机硅高分子,并在国内首创尼龙-9等。在理论上解决了聚酰胺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