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8.39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空间安全概论》课程大纲一、课程名称:网络空间安全概论二、课程性质:选修/必修、理论课三、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四、课程先导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五、课程简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全新的生存空间和国家疆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及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面临严峻风险与挑战,维护和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这两项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而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缺口大,仅仅依靠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以及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在计算机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网络空间安全概论》课程,对于培养具备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复合型计算机学科人才、改善我国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空间安全概论》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和体系宽广,应用场景复杂,同时相关知识更新速度快。
它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力求全面把握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脉络和基础知识体系,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相结合,突出安全编程思维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教学内容包括10章,第1章网络空间安全概述,第2章物理安全,第3章系统安全,第4章网络安全,第5章数据安全,第6章软件安全,第7章社会工程,第8章网络空间安全管理与教育,第9章网络空间安全法规与标准,第10 章新环境安全主要介绍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方面的安全问题。
六、课程目标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结构,了解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软件安全、社会工程方面的防范措施。
建立网络空间整体安全概念,增强学生安全编程思维和安全意识,掌握网络攻防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在软件安全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
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目标1:深刻理解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结构;建立全局安全的系统观,能利用上述知识和相关技术对网络空间安全系统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目标2:深刻理解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相关防范技术和标准,对实施安全的物理环境、安全的系统环境、安全的网络环境、安全的数据存储环境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目标3:了解应用软件安全各种影响因素,掌握规避应用软件安全风险的技术手段,能运用安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组织和实施应用软件研发;针对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并能将安全编程思维和安全防范意识较好地融入到整个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之中;目标4: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社会工程攻击的手段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掌握网络空间相关法律和技术标准,并自觉遵守网络空间安全的法律法规;在网络空间相应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自觉遵照相关技术标准,具备安全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攻略第1章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4)1.1 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4)1.1.1 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4)1.1.2 维护国家安全 (4)1.1.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2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4)1.2.1 网络安全政策法规 (5)1.2.2 网络安全组织架构 (5)1.2.3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5)1.2.4 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5)1.2.5 网络安全人员管理 (5)1.3 国内外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5)1.3.1 国际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发展 (5)1.3.2 我国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5)第2章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目标与原则 (6)2.1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 (6)2.2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6)2.3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7)第3章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7)3.1 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 (7)3.1.1 风险的定义 (7)3.1.2 风险评估的目的 (7)3.1.3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7)3.2 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8)3.2.1 风险评估方法 (8)3.2.2 风险评估工具 (8)3.3 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8)3.3.1 风险管理策略 (8)3.3.2 风险管理措施 (9)第4章网络安全策略制定 (9)4.1 网络安全策略体系结构 (9)4.1.1 策略层次结构 (9)4.1.2 策略内容要素 (9)4.1.3 策略与相关标准规范的关系 (10)4.2 网络安全策略的制定流程 (10)4.2.1 确定制定网络安全策略的需求 (10)4.2.2 成立制定网络安全策略的工作组 (10)4.2.3 收集相关资料 (10)4.2.4 制定网络安全策略 (10)4.2.5 征求意见与修改 (10)4.2.6 审批发布 (10)4.3.1 评估网络安全策略的有效性 (10)4.3.2 修订网络安全策略 (10)4.3.3 发布更新后的网络安全策略 (10)4.3.4 培训与宣传 (11)第5章组织结构与人员管理 (11)5.1 组织结构设计 (11)5.1.1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1)5.1.2 组织结构设计内容 (11)5.2 人员角色与职责 (11)5.2.1 人员角色 (11)5.2.2 人员职责 (12)5.3 岗位培训与技能提升 (12)5.3.1 培训内容 (12)5.3.2 培训方式 (12)5.3.3 技能提升 (12)第6章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13)6.1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编制 (13)6.1.1 制度编制原则 (13)6.1.2 制度编制流程 (13)6.2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审批与发布 (13)6.2.1 审批流程 (13)6.2.2 发布方式 (13)6.3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14)6.3.1 制度执行 (14)6.3.2 制度监督 (14)第7章物理与网络安全 (14)7.1 物理安全防范措施 (14)7.1.1 设备安全 (14)7.1.2 环境安全 (14)7.1.3 人员安全 (14)7.2 网络边界安全 (15)7.2.1 防火墙 (15)7.2.2 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IDS/IPS) (15)7.2.3 虚拟专用网络(VPN) (15)7.3 内部网络安全 (15)7.3.1 网络隔离 (15)7.3.2 漏洞管理 (15)7.3.3 安全监控 (15)第8章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16)8.1 信息系统安全架构 (16)8.1.1 定义安全需求与目标 (16)8.1.2 设计安全策略与标准 (16)8.1.3 构建安全防护体系 (16)8.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16)8.2.1 访问控制策略 (16)8.2.1.1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6)8.2.1.2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16)8.2.1.3 强制访问控制(MAC) (16)8.2.2 身份认证机制 (16)8.2.2.1 密码认证 (16)8.2.2.2 二维码认证 (16)8.2.2.3 生物识别认证 (16)8.2.2.4 多因素认证 (16)8.2.3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的实施与优化 (16)8.3 数据加密与保护 (16)8.3.1 数据加密技术 (16)8.3.1.1 对称加密 (17)8.3.1.2 非对称加密 (17)8.3.1.3 混合加密 (17)8.3.2 数据保护策略 (17)8.3.2.1 数据备份与恢复 (17)8.3.2.2 数据脱敏与加密 (17)8.3.2.3 数据防泄漏 (17)8.3.3 数据加密与保护的实施与监控 (17)第9章安全运维与应急响应 (17)9.1 安全运维管理制度 (17)9.1.1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 (17)9.1.2 运维管理制度制定 (17)9.1.3 运维人员培训与管理 (17)9.2 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 (17)9.2.1 运维监控工具 (17)9.2.2 自动化运维工具 (18)9.2.3 安全运维平台 (18)9.3 应急响应流程与措施 (18)9.3.1 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8)9.3.2 应急预案制定 (18)9.3.3 应急响应流程 (18)9.3.4 应急响应措施 (18)9.3.5 定期演练与评估 (18)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8)10.1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评审 (18)10.1.1 评审目的 (18)10.1.2 评审内容 (19)10.1.3 评审方法 (19)10.2 持续改进措施 (19)10.2.1 完善网络安全政策与目标 (19)10.2.3 强化网络安全控制措施 (19)10.2.4 提升员工培训与意识 (19)10.2.5 加强紧急响应与处理 (20)10.3 优化方向与策略建议 (20)10.3.1 技术层面 (20)10.3.2 管理层面 (20)10.3.3 政策法规层面 (20)10.3.4 市场层面 (20)第1章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概述1.1 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无线通信网络蜂窝结构体系和关键技术作者:高世强来源:《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02期摘要:在5G网络技术出现后,无线通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中,以网络蜂窝结构为基础,构建起全面的网络布局,为网络用户高效稳定地使用无线网络提供保障。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探讨和研究,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无线网络传输效能,为现代通信领域进步提供了有效保证。
关键词:无线通信;网络技术;蜂窝结构;信号无线通信网络中,蜂窝结构技术主要是空间调制技术、大规模天线技术、无线电网络技术。
世界的发展需要有网络技术的服务,其中无线网络通信以极大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应用。
一、无线通信网络蜂窝结构体系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中,由于5G技术的出现,给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带来新的方式。
5G技术使无线通信结构发生极大改变,尤其是对于网络用户激增的情况,将无线通信网络,构建成为蜂窝结构体,可以实现一对多的高效网络传输服务[1]。
蜂窝结构,在无线通信中,可以集聚网络信号,这对于现代网络覆盖和应用来说意义重大。
在实际的无线网络应用过程中,很多的网络用户处于一个室内环境当中,这就造成无线网络信号,需要利用网络设备与室外的网络基站之间建立一个通道。
在室内使用无线网络,必然会增加信号的干扰和阻碍,如建筑物墙体对信号的阻隔等问题,这就需要无线通信网络能够更好地应对,蜂窝结构的出现,恰恰是这样一种网络通信环境的性能优化实践。
在以5G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信领域中,通过无线通信的网络蜂窝结构,构建起分布式的传输技术方式,以多项的天线方式,进行点对点的连接性通信,使网络信号不再被障碍物所消耗[2]。
无线通信网络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蜂窝结构,形成多通道和大覆盖的网络布局,在以天线为载体的无线通信中,大量的天线,组成了多个无线通信单元,这些单元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区域内,构成的无障碍方式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优质的网络服务。
二、无线通信网络蜂窝关键技术(一)空间调制技术无线通信蜂窝技术中,可以利用空间调制的方式,是无线网络天线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零信任安全架构及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网络空间高速发展,大规模网络引发的安全运行防护复杂度激增。
传统的基于网络边界建立信任体系的安全防护模式逐渐失效,零信任网络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热点。
从传统边界防护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零信任模型产生的原因、基本概念和优势,并阐述了零信任安全网络架构的组成要素和关键技术,最后探讨了其在企业远程移动办公方面的应用,为新型数字化基建业务安全防护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零信任;信任评估;认证授权;动态访问控制内容目录:0引言1传统网络边界防护存在的问题2零信任安全网络架构研究2.1零信任概念和基本特征2.2零信任安全架构2.3关键功能组件2.4关键技术3零信任网络安全应用研究3.1远程移动办公应用安全风险3.2基于零信任的企业移动远程办公安全架构4结语引言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渐深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化建设愈演愈烈,伴随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威胁也日益复杂,APT攻击、身份假冒、内部威胁等新型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给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决传统的基于网络边界建立安全防护带来的诸多问题,由研究机构Forrester的首席分析师JohnKindervag于2010年首次提出了“零信任网络”的概念。
零信任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它对网络安全进行了范式上的颠覆,打破了网络边界的概念,引导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从网络中心化向身份中心化的转变,实现对用户、设备和应用的全面、动态、智能访问控制,建立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体系。
谷歌公司早在2011年便启动了名为BeyondCorp项目,旨在将零信任架构应用于客户分布式访问业务。
2019年9月,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意见中,明确将“零信任安全”列入网络安全亟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网络边界防护体系的诸多缺陷,并详细阐述了零信任安全网络架构,以及涉及的关键功能组件和技术,在此基础上,以移动远程办公应用为例,提出了基于零信任架构的安全防护应用解决方案。
空天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空天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航天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空天通信网络是一种用于空中和太空中的通信网络,具有高速、高效、可靠的特点,是实现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地面之间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综述空天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高速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空间无线通信技术是空天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空间飞行器之间或航天器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传输问题。
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空间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地面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难度。
常见的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微波通信、激光通信、毫米波通信等。
微波通信是当前空间通信的主流技术,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稳定等特点。
激光通信具有高速、高带宽、低延迟等优点,适合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毫米波通信具有极高的频段和传输速率,能够提供极高速的无线通信服务。
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多个卫星构成星座,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
常见的卫星通信技术包括多路复用技术、数字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卫星通信技术还涉及到卫星平台设计、天线设计、功率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空天通信网络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高速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
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并行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并行处理技术是一种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适合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
大数据技术则是一种针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技术,能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有价值的预测。
空天通信网络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网络安全技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新型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最主要的渠道,然而,网络空间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风险。
为了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建立新型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是必须的。
一、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挑战当前,网络空间的安全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网络攻击的不断增多网络攻击针对的目标多样化,有的是针对个人的隐私信息泄露,有的则是针对企业和国家的重要信息获取和破坏。
网络攻击手段不断进化,如勒索软件、移动端攻击、大规模 DDoS 攻击等。
2. 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剧了网络安全风险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经成为网络攻击的突破口,这些新技术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空间安全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目前各国的法律法规也存在差异性,不能完全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二、新型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建设针对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网络空间安全体系。
这个新型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手段的提升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现有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数据加密技术、防御技术、监控技术等,提高网络安全的抵御能力。
同时,也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应对未来的网络安全挑战。
2. 加强国际协作网络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在国际上形成有力的联合防御。
各国可以通过交流、互助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3. 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规范网络行为,防范网络犯罪,促进网络空间健康发展。
4. 公众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增强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这是网络安全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组织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5. 企业责任企业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主体,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网络安全责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保障企业和用户的信息安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正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
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空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正在博士后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法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在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空间发展成为 modern 兵器系统的延伸,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威胁,包括网络攻击、网络犯罪、隐私泄露等问题。
为了保护国家网络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法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
法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主要由政府、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构成。
政府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法国政府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机构和组织,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法国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局(ANSSI)是专门负责网络安全事务的机构,负责监督和协调网络安全工作,提供网络安全咨询和支持服务。
法国政府还加强对网络安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网络安全人才的储备和素质。
法律法规是法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信息自由与技术进步法》、《网络安全与国防法》等,通过明确规定网络安全的原则、责任和义务,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法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标准制定和合规性认证,提高其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技术手段是法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法国积极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部署,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升网络安全的防御和抗攻击能力。
法国还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参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动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国际合作是法国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合作和对话,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和挑战。
法国与欧盟、北约、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分享信息、技术和经验,共同制定国际网络安全规则和标准。
法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体系,涵盖了政府、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和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机构和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法国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开放的网络空间,保护国家网络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现状及思考!李利1,韩伟红2#梅阳阳2#王欢1(1.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0;2.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首先从三个领域概述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现状,包括“卡脖子”安全技术、新技术及其安全、安全基础研究平台,然后系统梳理了当前网络空间安全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卡脖子”安全技术;新技术及其安全;安全基础研究平台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58/j.issn.2096-5133.2021.05.006引用格式:李利,韩伟红,梅阳阳,等.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现状及思考[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21, 40(5):33-38.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of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yLi Li1,Han Weihong2,Mei Yangyang2,Wang Huan1(1.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Guangzhou510000,China;2.Cyberspace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 network information process,the issue of cyberspace secur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y from three areas,including"stuck-neck"security technologies,new technologies and its security,and security basic research platforms,then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security,and finally giv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yberspace security technology in China.Key words:cyberspace security;“stuck-neck”security technology;new technology and its security;security basic research platforms0引言网络空间安全是在信息通信技术的硬件、代码、数据、应用4个层面,围绕着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4个核心功能,针对网络空间的设施、数据、用户、操作4个核心要素来采取安全措施&网络空间安全涉及多个安全领域,总体可归纳为四类:传统网络安全、“卡脖子”安全技术、新技术及其安全以及网络安全基础研究平台(网络靶场)。
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1.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国家安全、公民隐私和企业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我国互联网安全,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我国政府积极建立健全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职责和具体措施。
2. 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概述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是指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法律法规、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多方面手段,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监管,以保障国家安全、公民权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体系。
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规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 技术监管体系- 协同治理体系- 宣传教育体系3. 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基础。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监管职责、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为互联网安全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关键。
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体系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核心,各级网信、公安、电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协同治理的管理体系。
主要职责包括:- 制定互联网安全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 指导、协调和监督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 应对互联网安全事件,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推动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自律5. 技术监管体系技术监管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通过技术手段对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等,确保网络空间安全。
主要措施包括:- 部署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工作- 实施网络实名制,强化用户身份认证-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风险预测6. 协同治理体系协同治理体系是互联网安全监管的有效途径。
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建立关键技术及应用汇报人:日期:•引言•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技术•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应用目录•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网络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精准时空基准的需求日益增强。
现有的网络空间时空基准建立方法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研究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建立关键技术,对于提高网络空间应用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网络空间时空基准建立方法主要采用GP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但其信号易受干扰,精度易受多径效应、卫星钟差等因素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如利用多传感器融合、信号处理优化等,但这些方法仍存在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等问题。
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研究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时钟同步、多传感器融合、抗干扰信号处理等方面。
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建立系统。
02网络空间精准时空基准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其民用级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
定位精度实时性全球覆盖高动态性能GPS技术具有实时性,可以实时获取位置信息。
GPS卫星覆盖全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定位服务。
GPS技术可以提供高动态性能,适用于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自主可控的优势。
自主可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较高,其民用级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
定位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卫星信号发送短报文。
短报文通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搜救增强服务功能,可以用于紧急情况下迅速定位并协助救援。
全球搜救增强服务WSN技术可以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全面覆盖。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攻防对抗日趋频繁,网络安全领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是被保护目标更加多样。
社交网络、政企内网、重大活动网络平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都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保护目标,不同的网络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和网络安全防护等级需求。
二是网络条件和场景环境不断变化。
当前网络条件朝着更高速、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云计算平台更是呈现出不确定的环境状态,网络场景环境呈现规模化、协同化、动态化的发展态势。
三是攻击源头和攻击手段更加隐蔽,未知攻击层出不穷。
随着攻防技术的持续演化,黑客的攻击手段也不断进化,未知攻击越来越多。
高级可持续威胁攻击(APT)因其具有攻击持续性、技术专业性、目标针对性等特点,成为黑客组织广泛使用的网络攻击手段。
四是系统保护目标可能不能完全配合保护者提出的相关保护要求。
以国际运动赛事为例,比赛用信息系统所有者与保护者通常不属于一个国家,为保密起见,很难按照保护者的要求对其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整改与加固,甚至可能不会去分享相应的安全信息,这为国际活动的安全保障带来了较大挑战。
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侧重于以“自卫模式”为核心的安全防护理念,依靠强健系统自身的防护能力来解决安全问题,如等级保护、漏洞扫描、护网演练、合规性测评等。
然而,这种被动式防御体系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一是主动探查能力不足,即防御者处于被动位置,只能在攻击行为发生之后采取措施;二是综合研判能力缺失,即不同开发商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平台之间没有建立协同感知威胁情报研判中心,缺乏威胁情报数据的共享,不利于跨平台、跨域进行关联分析;三是协同处置能力偏弱,即隶属于不同机构的网络通常具有不同的安全等级,致使当前我国网络环境没有形成统一、跨设备、覆盖从应用层到网络层的协同处置体系。
以“自卫模式”为核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稍显被动,可通过改变已有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
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3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保障过程中,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保护来自不同国家的信息系统,而这些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水平不一且无法对其提出额外的安全能力建设要求,使得仅依靠系统自身防护能力的“自卫模式”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网络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安全监测关键技术,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安全的深入理解与分析,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通过设计、开发与应用,解决现有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局限性,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本研究将对当前行业现状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推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
关键词:分布式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监测、关键技术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正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
它能够实时收集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预警,从而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1 相关工作目前,网络安全检测在工程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入侵检测和恶意软件识别方面,许多研究者已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其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一些研究者在入侵检测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检测出异常流量;在恶意软件识别方面,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恶意软件的二进制文件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识别出各种恶意软件。
然而,现有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现有的技术能够处理已知威胁,但是对于未知威胁的识别能力却十分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的模型大多基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这些算法只能对已知的威胁进行识别,而对于未知的威胁则无法进行有效识别。
此外,对于大规模网络的适应能力和实时性也是现有技术的瓶颈所在。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创新,以便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方案。
该方案旨在提高网络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以更好地保护工程安全和信息的安全性。
2 方法2.1基于分布式的人工智能算法基于分布式的人工智能算法是实现网络安全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
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
2019-12-16T14:33:32.37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 作者: 甘运洪,黄峥琳
[导读] 网络空间安全是信息化社会人们和信息对网络空间的基本需求
摘要:网络空间安全是信息化社会人们和信息对网络空间的基本需求。网络空间是所有信息系统的集合,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信息
系统。由于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形象,致使网络空间安全在解决传统危害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新的安全挑战。本文间
对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性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网络防护;隐私保护
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类安全问题、安全隐患、安全风险频发。当我国已经步入网络大国行列距离网络强国还
有明显的差距,想要迈进网络强国行列就应当深刻意识到当前网络技术基础微弱、自主研发网络核心技术紧缺、网络空间维护安全的优质
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和弊端问题。只有敢于直面现实和短板,才能打破常规处理安全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具体执行时所运用的操作、处理方
法,才能切实立足于网络信息化的有力条件下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从专业化人才培养、攻克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关卡、将关键软硬件产
品用同属性国产替代,同时构建和落实空间安全制度等诸多方面来建设条理性的、全方面的、细致化的管理、预防、控制于一体的网络空
间安全体系,以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的目标。
一、网络空间安全体系
方滨兴院士提出四横八纵的网络安全层次模型;杨明教授等5人提出了四横一纵的网络安全研究体系;李辉等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体系
细分为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五个方面;杨良斌等通过借鉴外国的教育体系、社会培养体系、人才评
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提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得出结论:本文在网络安全空间体系结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从产生、存储、转换、提取、传输、显示、应用等
一系列过程的信息安全因素。本文提出的
1+2网络空间研究体系结构。如图一所示。
其中1是指协议单元的具体划分,2是安全服务单元和实体单元层次。协议单元主要包含物理层安全、传输层安全和应用层安全内容,
这三项是计算机主体网络空间安全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服务单元主要负责为协议层次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实
体单元主要包含应用系统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等三方面,包含数据信息提取时的安全性、需求性、保密性、可靠性,
可以有效服务于主机网络管理和信息保护,满足计算机主机系统的安全需求,希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二、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中运用的关键性技术
(一)协议单元中物理层安全
第一点:电子辐射技术。由于计算机内部有快速制动的介质电子,在计算机运作过程中电子受电能的影响在附近形成电磁波,利用电
磁波检测技术就可以轻易获取介质中传输的数据信息,因此必须要在高度重视电磁波的检测技术和屏蔽技术,它是唯一能杜绝电磁波泄密
的主要
方式之一,但信息保密效果确是最好的。
第二点:电子干扰技术。电子干扰技术主要是用于无线通信频率选择、信息道同频率调试等不良行为所采取的攻击性手段。例如:最
常用的频谱干扰。
第三点:电子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就是以损害电子形成的电磁波为代价,利用电力防护技术和电子攻击技术对电磁波进行破坏。
第四点:芯片安全。信息安全主要是依靠半导体的芯片安全。芯片制造的关键点是留有后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芯片进行操作。
只要通过对芯片的程序进行篡改,就可以完成信息窃取、破坏或植入病毒等组织软件正常运行,安全事故频发几率大。新阶段我国随着科
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功能集成化芯片已经成为芯片运用范围最广、使用最多的。多功能集成化芯片可以同时完成数据信息储
存、数据加密、数据传输等多项功能,但是不好之处就在于安全威胁更大,一经损坏或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我国为此特意研究出可信计算
技术,逐层传递、逐层防护、逐层信任,能实现整个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协议单元次中传输层安全
第一点:移动互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主要包括:其一,移动终端安全,包括安卓、苹果等系统安全、电源安全、定位安全等。其二
网络连接安全,包含卫星传输安全、手机数据网络安全、无限区域覆盖安全等。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同时运用多项安全技术和安
全机制。
第二点:网络攻防安全。网路攻击是未经他人允许私自进入他人计算机窃取相关信息的一种不良行为。其中有些攻击是显性的可以被
安全技术检测出来并运用相关设备防御的;还有一部分攻击是隐形的无法被安全技术检测出来也无法进行安全拦截和处理。但是利用数据
加密技术、身份验证技术、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等进行全方面的保护和防范。
(三)协议单元中应用层安全
第一点:运用软件安全。传统的木马病毒、计算机病毒等仍然是软件安全需要重点防控的内容之一,同时微信二维码中隐藏恶意代
码、手机网络通信登陆方式被盗等现象发生几率逐渐增大,恶意攻击者的行为已经严重尾危害到用户个人身份信息、电子银行资金等应用
安全。想要保证运用软件中信息安全就必须要加强软件检测技术、恶意代码感知技术。
第二点:计算机主机安全。计算机主机安全主要利用的是虚拟化技术,在任何一个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以实现实时共
享,也能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计算机主机不仅要完成所有系统的同时运作还要面对恶意软件的侵害、新型攻击技术的硬性攻击等
风险。
(四)安全服务单元所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
网路空间安全作为一门新学科,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通信、管理等诸多教育学科。想要切实提高网络空间
安全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依靠科学的、有效的操作方法作为支撑。核算技术和密码技术的主要理论知
识就是数学;信息隐藏、信息提取、信息攻击等技术运用的主要理论知识就是信息。安全和隐私技术中运用的密钥技术理论知识就是来源
于密码学。
(五)实体单元所负责的数据和信息安全
第一点:隐私保护安全。隐私保护是指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级别的保护工作。现阶段我国隐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匿名浏览保护、位
置隐藏保护、及网络社交隐私保护。隐私保护安全主要应用的技术是混淆处理技术、隐私加密技术等。
第二点:大数据安全。解决大数据安全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是:运用匿名保护技术,保护用户隐私安全;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提
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价值性;运用数据访问技术来保障数据价值,避免数据被盗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层化,致使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明显,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就显得尤为重
要。只有改变传统网络空间防护思维,通过网络安全现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深度分析,在借鉴外国网络空间防护结构,建立
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安全系统,确保将计算机虚拟化主机下属的各子系统都能保证其安全性,根据主机实际运行和防护情况,及时调整给
子系统的连接设备配置,要致力于构成一个管理、控制、预防于一体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婉琦.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 No.156(24):100+102.
[2]
崔海. 大数据下网络信息安全存在威胁及防护策略研究[J]. 信息通信, 2017, No.180(12):143-144.
[3]
张世文.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 通讯世界, 2019, 26(01):113-114.
[4]
王群,李馥娟,周倩.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OL].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04):495-504[2019-11-
05].https://doi.org/10.14177/j.cnki.32-1397n.2019.43.04.017.
[5]
王群,李馥娟,周倩.网络空间安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43(04):49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