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酸奶质量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9
1 / 9 影响酸奶质量的因素
一、酸奶的标准(见附件2: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酸牛奶(02-8-19))
生产酸奶的原料可用新鲜牛乳或用乳粉经复原调制而成。为保证产品的良好发酵,原料乳中绝不能含有抗生素,为此在此生产前,需经发酵试验短期发酵凝固良好者,该批原料乳方可使用;如加入稳定剂,需先经溶解处理。
原料乳的标准化:根据所需酸奶成品质量特征要求,对乳的化学组成进行改善,从而使可能存在的不足的化学组成得以校正,保证各批产品质量的稳定一致。与此同时,也加强了使用量合理性,以用尽量少的原料乳生产也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我国新的国家酸奶标准(GB2746-1999)不仅对多种不同产品的脂肪含量作规定,而且对非脂乳固体含量也作了限定(表1);本标准为我国生产各种酸奶产品提供了法规要求。但各厂家的质量有的高于此标准。
表1 我国新酸奶成分标准 单位:质量分数%
二、影响酸奶质量的因素
项目
全脂
部分
脱脂≤ 纯酸奶 调味酸奶 果料酸奶
脂肪含量 3.1
1.0-2.0
0.5 2.5
0.8-1.6
0.4 2.5
0.8-1.6
0.4
蛋白质含量 全脂、部分脱脂及脱脂≥ 2.9 2.3 2.3
非脂乳固体含量 全脂、部分脱脂及脱脂≥ 8.1 6.5 6.5
2 / 9 (一)均质
均质在酸奶生产中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加工过程,通过均质可使脂肪球直径减少,防止脂肪上浮现象,且易于乳的消化吸引。随着脂肪球的增加,酪蛋白附着于脂肪表面,结果使悬浮总体积增加,因此,使产品的粘度比未均质要大。
(二)乳的热处理
奶在生产过程中热处理不仅是为了杀灭牛奶中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同时也需要考虑酸奶成品的质量要求(因较强的加热,使乳蛋白变性沉淀,增加了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可以使酸奶更粘稠)。研究表明,当乳蛋白变性度在90-99%时,酸奶的品质最佳。
采用90-95°C3-5min或85°C30min的工艺是可取的,而采用管式杀菌器(115-135°C,3s)使乳清蛋白质性度往往在60-70%左右,显然对增加酸奶的粘稠度是不利的。据研究热处理与酸奶的酸度和凝乳状态的关系见表2。
表2 热处理与酸奶的酸度和凝乳状态的关系
原料乳热处理条件 发酵3h后酸度(°T) 凝乳状态
63°C,30min 58 凝固不完全,严重乳清析出
85°C,15s 67 凝固不完全,多量乳清析出
85°C,30min 73 基本凝固,少量乳清析出
95°C,10min 83 凝固良好,很少量乳清析出
可见,采用较高温度时间的热处理对酸奶的产酸及凝乳状态是有利的。
(三)乳的冷却
原料乳经热处理后,需及时通过板式或管式冷却器进行冷却到酸奶乳酸菌种所需的3 / 9 最适宜的增值温度围40-43°C,最高不宜大于45°C,否则对产酸及酸凝乳状态有不利影响,甚至严重的乳清析出。
(四)接种也发酵
经接种后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反应过程,主要表现在:蛋白质、脂肪轻度水解,使肽、游离氨基酸、氨和游离脂肪酸增加;乳糖产生乳酸和半乳酸,并产生乙醛、双乙酰等典型的风味成分,并形成圆润、粘稠、均一的软质凝乳。
影响乳酸菌增值的因素如下:
1、生物因素:
由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共存进,利用共生作用,使发酵产酸大大加快;但由于所选择的菌株不同或混合比例的不同,而表现酸奶的产酸强度与后酸化能力有显著的差异。
表3 不同菌种对酸奶产酸及凝乳的影响
菌种 培养时间及酸度(°T)
3h 4h 后酸化24h
后酸度(°T)
凝乳状态
D(球菌:杆菌=2:1) 83 100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F(球菌:杆菌>200:1) 81 87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D菌种中球菌与杆菌比例接近,发酵产酸速度快,3h培养即达83°T,而后酸化能力强,冷藏24h后即达100°T。而F菌种中球菌中球菌远远大于杆菌,故发酵产酸速度慢,4h培养才达81°T,而后酸化能力弱,冷藏24h后仅为87°T。说明F菌种更适宜于保质期较长的酸奶制品,如搅拌型酸奶的生产。
表4 不同接种量对产酸及凝乳的影响(F菌种) 4 / 9 接种量(%) 培养时间及酸度(°T) 后酸化24h
凝乳状态
3h 4h 后酸度(°T)
1 86 96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2 91 103 凝乳质地硬,无乳清析出
3 93 107 凝乳质地良好,仅少量乳清析出
5 95 112 凝乳质地软,乳清析出较多
在发酵剂菌种活力良好的情况下,接种量2%已足够,接种量过大(如5%),使产酸过快,反而易造成凝乳中蛋白质脱水收缩现象,使乳清析出较多。
2、环境因素:
主要指温度、时间、原料乳的组成,加糖量的多少及最终产品酸度要求等结酸奶生产的影响。发酵温度与时间对乳酸菌的增值与产酸影响极为重要。
表5 发酵温度与时间对酸奶的影响
发酵温度(°C) 培养时间及酸度(°T)
后酸化24h后凝乳状态
2.5h 3.0h 3.5h 4.0h 8h 9h
30 80 89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40 74 78 87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42 78 87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45 80 89 凝乳质地较软,乳清析出较多
50 67 89 凝乳质地软,乳清析出较严重
表6 不同总乳固体含量对酸奶的影响 5 / 9 粉水比 总乳固体(%) 培养时间及酸度(°T)
2h 2.5h 3h 后酸化24h后酸度(°T) 后酸化凝乳状态
1:7 12.5 80 95 123 凝乳质地硬,无乳清析出
1:7.5 11.8 81 94 107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
1:8 11.1 78 93 106 凝乳质地良好,有少量乳清析出
1:9 10 73 88 94 凝乳质地软,乳清析出较多
40°C培养3.5h的酸度与凝乳状态与40°C培养3h的情况相同。培养温度45°C对凝乳有不利影响。50°C培养,对酸奶组织状态及乳清析出非常有害。30°C长时间培养对产品的凝乳及风味有良好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推荐的工艺;但该方法对原料乳热自理及发酵装置要求较高,以防被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当乳固体为11.1-11.8%的原料乳可以生产出品质较好的酸奶。
表7 原料乳中不同加糖量对酸奶的影响
原料乳中加糖量(%) 培养时间及酸度(°T) 后酸化24h后酸度(°T) 后酸化后凝乳状态
2h 2.5h 3h
0 79 93 123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口感酸
5.7 78 85 107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口感先酸后甜
7.4 74 83 106 凝乳质地良好,无乳清析出,口感酸甜并进 6 / 9
9 70 77 82 94 凝乳质地软,无乳清析出,口感先甜后酸
对于我国的消费者来说,更喜爱食又酸又甜的酸奶,因此加糖调味酸奶有较大的市场.在酸奶的原料乳中配料时,往往加入以蔗糖为主的甜味剂。利用蔗糖使产品风味好,增加容积,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过多糖的加入,使原料乳中水份活度降低,并增加了原料乳中溶质的反渗透作用,因而影响甚至抑制了酸奶特征菌的增值,延长了发酵时间。
原料乳中实际加糖在5.7-7.4%的酸奶是较适当的.尤其是加糖量7.4%口感更好。
(五)冷却与灌装
冷却的目的:终止发酵过程,使得酸奶的特征(质地、口感、风味、酸度等)达到所设定的要求。
灌装:保证产品尽可能地保持产品特征在卫生情况下安全到达消费者手中。
根据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的最低生长温度分别为22°C和20°C;当温度降至10°C以下时,乳酸菌生长活力就很有限。而在5°C左右时,酸奶的酸度变化就很微小。
在冷却过程中必须尽量缩短产品的冷却时间。
冷却温度有一步冷却与二步冷却两种。
一步冷却:由发酵温度42°C冷却至10°C以下,将香料或果料混入后灌装。
优缺点:酸度很快控制,但机械搅拌加入香料或果料进一步降低了酸粘稠度。
二步冷却:由发酵温度42°C冷却至15-20°C,将香料或果料混入后在冷库冷却至10°C以下。
优缺点:酸奶的粘稠度高,但由于发酵罐中的凝乳先后被冷却,造成酸化现象严重,质地差别大。
在生产搅拌型酸奶时,通常开始冷却时的凝乳酸度小于实际成品酸度的要求,以减少后酸化对产品酸度的影响。
(六)酸奶的冷藏
冷库应隔热良好,强制风冷却至5°C左右。酸奶进入冷库后应经后酸化12-24h后才可出库。
1、总乳固体是原料乳中具有胶体特性的生物化学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乳固体含量高,酸凝乳质地好,乳清析出少。但应根据新的国家标准,结合生产成本,合理确定总乳固体,生产不同类型产品的酸奶。
2、不同原料乳的热处理条件对酸奶的酸度用凝乳状态很影响,采用90-95°C,3-5min,或85°C,30min的工艺条件值得推荐。
3、酸奶菌种的活力良好时的接种量一般在2%即可。过大接种量费时间费成本,对酸奶品质也无好处。因菌种活力不好,加大接种量更不可取。
4、根据酸奶菌种的生长特性,因此两种菌共生进最适宜的发酵温度42-43°C,45°C以上发酵时,产酸变慢,凝乳质变差,甚至出现严重乳清析出现象。
5、原料乳中加糖发酵时,加糖以6-8%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