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比较文学【经典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比较文学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克莱门茨和列文、韦斯坦因。

在研究对象上,主张在任何有可比性的局面上,都可展开比较研究。把文学与文学的比较扩大为文学与各种人文学科的比较。在地域上,把研究范围扩大到美洲、东方和全世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美学分析,关注的是“文学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以价值关系为研究重点,着重考察作品的内部关系。

具体方法:文学主题相似性,题材的异同,相似的情节(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追求),性格相似、遭遇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文体,叙事手法,不同民族创造的相似的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

意义:打破了狭隘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地方主义,使东西方文学之间有了比较的可能。

缺点:美国学派理论不够严肃,研究范畴过于宽泛,容易导致牵强附会的对比,也容易丧失研究的文学性,变成思想史,文化交流史之类的研究,不利于比较文学成为一门严密而又具有文学研究特性的学科。

早起发展: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1871,康奈尔大学教授沙克福德开设“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并编写《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教程。

1887-1889,查尔斯盖利在密执安大学开办:比较的文学批评“讲习班。

1890-1891 哈佛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的讲座。

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

1903年,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问世。

1904年,哈佛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肖菲尔德蝉联系主任。

一战前,美国比较文学开始衰落。

1942年,“比较文学委员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瑟克里斯蒂的倡导下成立。

1949年,《比较文学》在俄勒冈大学创刊。

40年代末50年代开始,美国比较文学进入繁荣时期,真正的美国学派随之确立。

崛起的必然性:思想渊源—是比较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批评派思潮的影响(如韦勒克)

美国历史年轻,文化积淀不丰厚,无法模仿“影响研究”

1958年,“新批评派”理论家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一文,率先向法国学派发难,标志着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正式崛起。韦勒克被公认为美国学派的奠基人。

韦勒克:文学的本质研究(理论核心)、《文学理论》,批评法国学派过于重视“事实联系”的实质是搞实证主义。《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驳斥法国理论。主张比较文学学者应该自由地研究各种文学问题,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认为:1,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为防止不同学科之间的比较变成包罗万象的杂烩,必须把文学和史学各自看做是两级的独立学科。反对在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者之间进行刻板分工,主张民族文学研究者扩大视野,涉及别国文学或与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

奥尔德里奇:强调跨民族,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提倡没有影响关系的“纯粹比较”,既包括探讨作品的类同,也包括探讨作品的对比,

注意问题:一、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

二、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

三、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

四、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参考自:《比较文学概论》北大出版社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观》河大出版社梁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