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中见神韵——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之中见神韵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语言除了基本的要求准确、通顺之外,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因此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方面——细节描写。

二、明确细节描写作用和概念

1、名人谈细节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

2、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

细节描写是指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起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如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景物(场景)等进行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获得“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之感。

三、细节描写方法探究

方法一、外貌独特,抓住特征

师:相貌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时刻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分析: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方法二、语言个性,符合身份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师:这些语言描写刻画出了杨二嫂这个尖酸刻薄的人物形象。

方法三、动作分解,细化过程

例: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这段描写将捕鸟的动作细化分解,使我们对捕鸟的整个过程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突出了作者对捕鸟这件事的印象深刻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方法四、锤炼用词,精准巧妙

例: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评:“罩”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

例: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评:“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牛刀小试:

请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动词:

我睁开眼一看,还有十五分钟就上课了,而我平时从家里回到学校的时间至少也要十分钟啊。天哪!要迟到了。我踢开被子,从床上跳下来,慌慌张张地拽过衣服,套上鞋子,几步蹿进卫生间,急急忙忙抽出牙刷,涂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戳了几下,然后扯下毛巾,在脸上抹了两把,飞快地钻出屋子。

方法五、巧用修饰,形象鲜明

一名60岁左右的乞丐来到了爱心捐赠现场,他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了募捐箱……

一名60岁左右、穿着破烂的乞丐来到了爱心捐赠现场,他从贴身衣服的口袋里掏出修饰一张皱巴巴的5元纸钞,哆哆嗦嗦地放进了募捐箱。

师:一个穿着怎样的乞丐?什么样的口袋里拿出什么样的钱?怎样放进募捐箱里?加上这些修饰词,就使乞丐的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了。

方法六、妙用修辞,摹其神韵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修辞大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在人物描写中,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学习借鉴。

例:神学院里有一个可恶的神父尽找我麻烦。他有一头平滑而油亮的黑发,面包颜色的面孔,水牛般的声音,猫头鹰似的眼睛,胡须好像野猪鬃,微笑中带有恶意的讽刺,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他那讨厌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他那可怕又令人肉麻的面貌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一想到就不寒而栗。(卢梭《忏悔录》)师:“面包颜色的面孔”写出了他的脸色黑;“水牛般的声音”写出了他的声音的粗大;“猫头鹰似的眼睛”写出了他眼睛的阴郁;“胡须好像野猪鬃”写出了他的胡须的坚硬;“四肢一动好像木偶人”写出了他举止的迟缓与不协调。这一系列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令人讨厌的、让人害怕的神父形象。

方法七、联想想象,揣摹心理

师: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饱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

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多出现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可直接写“我”的想法、感受、打算等,是我的感情、情绪的自然流露。除了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间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这段细节性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

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都德《最后一课》)师:这两段心理活动描写,都是通过小弗朗士的想象,揣测出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描写,能更好的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方法八、表情细微,变化见情

例: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师:人物的表情变化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好好观察人物的面部表情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里就寄寓着人物的情感,表现着文章的主题。

这段例句里人物脸上的“憔悴”和“央求般的神色”,以及听到“我”回答时的“喜出望外”,这细微的表情变化,充分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方法九、调动感官,步步追问

例:“晚上怕看家”为例子来练习

原文: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显然,这段话写得很空洞。我们不妨试着调动各种感官,用步步追问的方法来修改,如:

那时候我的眼睛看到什么﹖(看——视觉)

我的耳朵听到什么﹖(听——听觉)

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感——感受)

我的脑里想到什么﹖(想——心理描写)

改文: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的电脑(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方法十、环境渲染,深化主题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总是为刻画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

不同的心情看相同的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随主观感受选择景物。把这些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师:这一段描写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也是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反映了辛亥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