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我将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经典散文,学生通过对这篇经典篇章的学习,可以学会散文鉴赏和写作的方法。

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围绕教材特点,引导学生亲自去体味,去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及教材特点,我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教学重难点确定后,再来看学生情况。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大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生活条件大多比较优越,生活阅历不够,对事物的感触不深,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审美情趣和他们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差别,对于体味郁达夫笔下的秋之清、静、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由此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感知法

2、情景教学法

3、探究式教学法学法辅导方面采用

五、学法辅导

1、课前预习法

2、诵读感知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本着一课一得,长文短教的想法,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由此我设计了七个方面的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展示咏秋、叹秋、赞秋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分析诗文中所体现出的情感,由此引导:有人说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无不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托在秋色之中,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的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

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体味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人生体验所激发出的个性化的感受,认识经典散文以情寓景、景随情移的强烈主观色彩,激发学习本文兴趣。由此进入

环节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将播放音画朗诵视频,利用视频的直观性、生动性,让学生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内容作一次感受性的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激发他们欣赏文本的兴趣。由此进入

环节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我将提问: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我将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当学生总结出郁达夫笔下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及时引导学生去详尽研读课文3-11段,由此进入环节四:品味语言,感悟秋味

这一环节我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能会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学生为五幅秋景图命名的过程,也是他们详细研读文本,交流感受,品味秋之悲凉的过程。如:为写秋蝉这一段命名

时,学生一定会关注到“秋蝉衰弱的残声”,一个“残”字,会让学生品味出冷清、悲凉。秋槐落蕊中所写到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秋”所体现出的悲凉,学生也不难体会。

学生为五幅秋景图命名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此时我将给予点拨。而后我将作简要点评。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符合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内在情感的驱使下书写这样的秋味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彼此交流思想,由此进入

环节五:介绍背景,追本溯源

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

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

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授课到此,主要鉴赏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已完全呈现出来。学生也从深层次把握了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我将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叶上说人情”, 五幅秋景图,形散神不散,紧扣秋味写出了秋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又设置了

环节六、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让学生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当学生展示完他们的仿写之后,我将给出我的仿写示例,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