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工程”助推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
- 格式:pdf
- 大小:677.07 KB
- 文档页数:2
案例9苏州市吴中静脉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项目概况(一)项目背景进入21世纪后,苏州市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但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垃圾与日益恶化的环境等伴随而来,解决垃圾围城问题迫在眉睫,但苏州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已无法承受每年近百万吨的新增垃圾带来的环境影响,政府亟需全新的解决方案。
市政府对多个国内垃圾处理的投资商进行全面考察后,最终选择与光大国际合作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的首个BOT 项目,正式拉开了苏州市与社会资本在垃圾处理行业的合作序幕。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苏州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一、二、三期工程组成,总投资超过18亿元人民币,设计日处理规模为3550吨,年焚烧生活垃圾150万吨,上网电量4亿度,是目前国内已经投运的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机械炉排技术,焚烧炉、烟气净化系统、自动控制、在线检测等关键设备均采用国际知名公司成熟产品,烟气排放指标全面达到欧盟2000标准,二噁英排放小于0.1纳克毒性当量每立方米。
项目一期工程配置3台350吨/天机械炉排焚烧炉,2台9兆瓦/小时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半干法加布袋除尘、活性炭吸附的烟气治理技术,烟气排放执行欧盟I号标准,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左右,各项生产指标在国内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期工程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1000吨,三期工程日处理能力1550吨,并预留500吨能力。
为配套焚烧厂的建设,苏州市政府与光大国际继续采取BOT方式,先后建成了沼气发电、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垃圾渗滤液处置等项目。
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餐厨垃圾处理等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项目也相继落户该区域内。
这些项目相互配套形成了一定的集约效应和循环效应,为苏州城市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截止2014年底,苏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累计已处理生活垃圾761.91万吨,上网电量19.3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11.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5万吨。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2.1 苏州市经济与财力分析2.1.1 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1981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苏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为全国4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82年2月,苏州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和所属6县(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4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确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区划范围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为江苏省辖市,下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5个县级市,市区下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5个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10.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3万人、暂住人口5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2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30万人,暂住人口188.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6%。
(三)城市特色苏州古城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17•【字号】苏府[2009]109号•【施行日期】2009.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的通知(苏府〔2009〕109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六月十七日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支柱产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落实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抢抓机遇,合力攻坚克难”的发展战略思想,与国家和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1号)、省政府《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苏政发〔2009〕75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苏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计划》。
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概况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121家,从业人员56.33万人,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3314.03亿元,增长17.2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59.23亿元,同比增长13.7%,实现利润220.58亿元,同比增长3.64%,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苏州市装备制造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优势明显,两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近60%。
从发展趋势看,装备制造业将是苏州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方向和支撑产业。
2.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2022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
2022年是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的开始年份,这项规划打算在2022-2030年期间建设一条拆迁来替代原来的东一路。
此次拆迁工作坚持以绿色环保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条全长6.5千米的双向六车道公路,既要增加路网的容量,又能够提高运输的快捷性,满足当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需求。
该道路全线沿着苏州姑苏区东一路实施拆迁工作,主要涉及青山路、宝山路、河城路和湘湖路段,全线共分为20条拆迁反映,共拆167.85公顷,局部变更后总用地量约为7000亩。
拆迁准备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关于保护老城区的政策要求,坚持新旧有机衔接,尊重社区文化的承载力,做到新拆迁新建立用地无异处。
另外,该道路的建设将考虑节能环保的因素,加入温热空气降温系统以及绿化工程,打造一道“绿色墙”,以最大程度减少人与路之间的热岛效应,促进区域节能环保。
拆迁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苏州姑苏区东一路拆迁规划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希望能在2022年前实现空前绝后的拆迁进程,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066 MODERN SUZHOU留住乡愁、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城市化的力量推动着乡村的变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乡愁”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村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那些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景观,不仅是赓续农耕文明的物质存在,更能激起人们的乡愁思绪,俨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传统村落,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们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当这些传统村落集中连成一片,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就更加不凡。
吴中的美景与丰饶,就“铺陈”在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
15个中国传统村落、30个省级传统村落和33个苏州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太湖沿岸,主要位于东西山岛和香山街道,布局集中连片,格局完整清晰,村落依山傍湖,山环水绕,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022年4月,苏州市吴中区作为江苏省首批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地区,旨在彰显江南文化新时代风貌,探索打造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新集群。
如何通过传统村落的连片路径,保护吴中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基因”,留住人民共同的“乡愁”?7月15日-16日,“江苏传统村落工作营、202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调研”在苏州举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南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40余江苏八大高校集聚吴中 共话传统村落连片路径亦安冉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工作营。
专家学者们走访了吴中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工作营中的重要环节“吴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圆桌论坛”也圆满召开,与会专家们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展开讨论,认为吴中区的集中连片保护有望形成独特的“吴中模式”,为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难题提供创新实践。
众多专家为吴中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建言献策现代苏州 2023.8(上) 067走访调研,看“活”起来的传统村落7月16日一早,工作营全体参会人员走进位于吴中区的中国传统村落——明月湾、后埠,进行实地调研。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6.19•【字号】苏发改中心[2017]248号•【施行日期】2017.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苏发改中心[2017]248号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你公司苏管廊〔2017〕25号文及附件收悉。
该项目我委曾以苏发改中心〔2016〕278号文批复初步设计。
由于项目设计方案发生变更,项目概算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经研究,同意调整城北路(金政街-江宇路段)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初步设计。
调整的主要内容为:原智能化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设备增加管廊云系统、指挥中心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工控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系统、展馆展示系统和管廊外监控和电子围栏系统。
广济路过轨段顶管由两孔调整为一孔,过广济路管廊由开挖变更为顶管方案,长度为60米。
管廊下穿元和塘东侧军分区由开挖变更为顶管方案,元河塘管廊长度为232米。
总投资概算由原152412万元调整为17960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用由原115998.7万元调整为136116.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由原25736.1万元调整为30908.8万元,预备费由原7086.7万元调整为8351.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由原3590.5万元调整为4231.2万元。
所需资金由公司筹措解决。
我委苏发改中心〔2016〕278号文的其他事项内容均不变。
苏州市发改委2017年6月19日。
姚振刚,马国胜,杨艳山.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10):207-209.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1]。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改变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帮助人们适应数字化时代[2]。
国家高职专科及本科涉农专业目录均对农业类专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设置。
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要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3]。
从国际到国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新热点,也成为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教学创新的主要突破口[4]。
打造好标杆模范,加强政策引领作用,通过项目推动引导学校从需求出发,从不同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和发展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5]。
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理念与实践的研究,对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新需求,打造的“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入选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教创新高地建设标杆项目,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入选了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联合主持畜禽智能化养殖国家资源库1个,入选省助力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40门。
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探究该校在数字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模式,旨在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1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1.1打造5G 双域专网,引入“平台+教育”教学模式与中国移动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成苏州市高校首家5G 双域专网,实现了校园网和5G 网的互通互联。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平河路、平海路海绵改造工程项目
建议书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7.07.17
•【字号】苏发改中心[2017]294号
•【施行日期】2017.07.1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
正文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平河路、平海路海绵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
的批复
苏发改中心[2017]294号市住建局:
你局苏建函综〔2017〕184号文及附件收悉。
根据市政府办2017年下字869号办文单批示精神,经研究,同意实施平河路、平海路海绵改造工程。
平河路改造范围西起江坤路、东至广济北路,全长约300米,路幅宽30米;平海路改造范围西起苏虞张公路、东至元和塘,全长约3020米,路幅宽40米。
项目海绵化改造建设内容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隔离带、生态树池带、下凹式雨水湿地、开口路缘、溢流雨水口及高架生物滞留设施等。
项目总投资约2522.7万元,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安排解决。
接文后,请你局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做好相关审批手续,并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可行性研究和必要性论证的内容,工程概算报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取得市财政局评审意见单后报我委批复。
如项目涉及人民群众
利益、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发生矛盾纠纷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苏州市发改委
2017年7月17日。
第33卷第S1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Vol.33No.S1 2020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Dec.2020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苏州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研究徐明1,郑丙华2,黄梁1,徐明华1,吕本国1,方洁华1,岳巧红3(1.苏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江苏苏州215007;2.苏州市交通运输局,江苏苏州215004;3.华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本课题结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及深度融入上海发展要求,通过对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分析,对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提出了“3+6+1”枢纽布局和“一环五通道”、“三向五线”联运通道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70(2020)S1-0001-09苏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有关“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更多地承接上海经济辐射,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苏州现代物流业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我们结合本市运输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本次研究基础年为2019年,水平年为2025年,并对2035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1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1.1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苏州市是全省四大综合性物流枢纽城市之一,2020年10月刚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
2019年社会物流总额5.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5%,低于全省0.34个百分点。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苏州市景范中学校范庄前33号校区
改造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5.15
•【字号】苏发改中心[2018]117号
•【施行日期】2018.05.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苏州市发改委关于苏州市景范中学校范庄前33号校区改造项
目建议书的批复
苏发改中心[2018]117号
市教育局:
你局苏教发〔2018〕25号文收悉。
经研究,同意实施苏州市景范中学校范庄前33号校区改造项目。
项目位于姑苏区人民路范庄前33号,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对原轻工业学校宿舍建筑物进行改造。
项目总投资约616万元,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安排解决。
接文后,请做好相关审批手续,并编制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工程预算,工程预算需报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取得市财政局评审意见单后报我委批复。
(项目代码:2018-320508-82-01-325814 )
文档附件:发文正式稿(苏发改中心[2018]117号)
苏州市发改委
2018年5月15日。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6苏州市姑苏区交通拥堵原因及优化措施——以相门及周边街巷为例宋宇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核心区,姑苏区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大关,使平均车辆行驶速度下降,古城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姑苏区已经采取外来车辆限行、控行、禁行,以及部分路段单向行驶的措施,缓解了部分拥堵状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苏州相门及周边街巷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跳出“就交通论交通”的框架,从宏观视角到中观视角再到微观视角,深入分析了姑苏区拥堵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优化措施。
关键词:姑苏区;古城;新城;现代交通;交通拥堵[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The Reasons of Traffic Jam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Gusu District in Suzhou—— Cases of Xiangmen and the Surrounding StreetsSong Yufei(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Abstract: As the core area of Suzhou, the first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Gusu District bears too much historical memor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Suzhou, the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has exceeded 4 million mark,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the average vehicle speed.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the ancient c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lthough som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in Gusu district to restrict, control and prohibit the traffic of foreign vehicles, and one-way driving in some sections has alleviated some conges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takes Xiangmen and its surrounding streets and lanes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consul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jumps out of the common way of “discussing the traffic on the basis of traffic”, and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ngestion in Gusu District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to the meso perspective and then to the micro perspective, and then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raffic optimization measures.Key words: Gusu district; old city; new city; modern traffic; traffic jam通过实际体验、访谈、新闻、网络搜索等方式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姑苏区内部居民而言,还是对于周边城区居民而言,尽管姑苏区以各种理由吸引人反复前往,但是驱车前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千万工程 征文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旨在推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目标是在百年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国民经济步入世界第一梯队、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百千万工程旨在构筑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局部建设、完善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建设食品安全工程建设.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百千万工程凝聚着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愿景和重大使命。百千万工程聚焦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涵盖了许多关联的重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力求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目标。
百千万工程看似遥不可及,但正是这一目标的宏大、深远,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砥砺前行。综观历史,每一项伟大的工程都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开拓精神和崇高情怀,而百千万工程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又一伟大工程。通过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中国将乃至世界将迎来更为美好的未来。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使得百千万工程成为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地位提升的坚实基础。百千万工程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抓手,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百千万工程在全国各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百千万工程旨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其实施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提升了全国工程质量和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进程。
百千万工程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地引导了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助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百千万工程也扮演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引领着一大批跨越式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项目,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的深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