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当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经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也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
进出口贸易顺差高速增长。
但因此产生的摩擦也在增多,针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各种贸易壁垒也在增多。
除了外界的压力外,我们国内的进出口企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这段时间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炒作不断,如食品安全,玩具问题等等。
此外由于中国巨大的需求和巨大的贸贸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国际商品价格和国内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等等问题。
而目前中国政府也在什对这方面的问题开始对策,一方面是缓解主要贸易国的不满情绪,此外国内的很多企业确实存在问题,如污染在国内,出口在国外,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低下,靠出口退税生存等等,国家近来的一系列手段固然有外在因素,但内因不可忽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科技实力才是主要的。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贸易顺差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分析(一)、进十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概括分析像中国这样迅速地发生变化的国家寥寥无几。
今天,中国已变成一台巨大的“出口机器”:从1998年至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近7倍,达到每年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也从1998年的434.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621.9亿美元,在当今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1999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仍再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到3606.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
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增长6. 1 %;进口 1658亿美元,增长18.2%;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 92.3亿美元。
据海关分析,1999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曾一度下滑。
下半年后,在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方便进出等政策的刺激下,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复苏,我外贸出口终于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重新步入了增长的轨道。
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中国国内生产和进口的商品的种类和比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
1.原材料和能源类进口商品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中国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类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石等。
这些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2.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商品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是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商品包括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配件、航空航天设备、医疗设备等。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快科技创新,因此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3.汽车和消费品进口商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对汽车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进口汽车成为中国进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如奢侈手表、奢侈品牌服饰、化妆品、食品等也有较高的需求量,因此这些消费品也成为中国的进口商品。
1.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出口商品中国的制造业发达,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因此,中国的大部分出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
这些商品包括电脑及其配件、手机、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
2.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质量,因此广受欢迎。
中国的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包括衣服、鞋子、袜子、帽子、家纺等。
3.机械设备出口商品中国的机械设备也有较高的出口比例。
这些机械设备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机械、包装机械等。
不仅如此,中国还出口其他商品如化工产品、塑料制品、木制品、金属制品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多样化的,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商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还将继续调整和优化,向高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倾斜。
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复杂,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外贸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适应和引领外贸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外贸进口的问题1.贸易摩擦增多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了各种贸易限制和惩罚性关税,导致我国外贸进口遭受了较大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些贸易摩擦,必须要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协商,并通过多边机制进行推进,从而为我国外贸进口创造更加公平的贸易环境。
2.产品结构单一我国外贸进口以资源类、能源类、原材料类为主,而高附加值的技术和品牌等成品进口量比较少,产品结构单一。
这种产品结构可能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受到局限。
因此,有必要加大进口商品的精加工能力,提高进口的附加值,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质量问题突出我国在贸易中遇到了不少质量问题,这样对我国的进口经济也将构成一些挑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和产品认证措施,提高我国进口产品的质量,增加国外商家的信任度。
二、我国外贸出口的问题1.市场调整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对我国的出口需求出现了变化。
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市场必须要进行调整,才能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贸易摩擦影响出口我国在出口中也遭受了各种贸易摩擦限制,影响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可以通过采用多边和双边渠道,促进贸易合作,缓解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3.缺乏全球品牌和代价定位我国的出口企业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而出口企业集中度较高,市场定位不够清晰。
出口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代价定位,在国际竞争中也缺乏一定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高的代价准定位。
三、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对策1.加强市场开拓和贸易便利化我国应该大力开拓与潜在市场的合作,推进开放和贸易便利化,以获取出口订单和进口商品,这对于拓宽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将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成绩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结构分析专业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姓名学号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文章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创出历史新高。
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后,全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在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平衡也取得重要进展。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 D P的比重在2%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结构上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美元、775.6亿美元、720.5亿美元和414.5亿美元,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
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倍、78.4%、56.3%和68.1% 。
但是,寒流来袭,前高后低成定局。
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有两张外贸进出口走势图,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前高后低的走势。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指出,今年9、10、1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每个月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12月份,外贸出口增幅将继续延续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进出口主要呈现5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明显,顺差规模收窄;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整体,外资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四是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五是部分沿海省市出口放缓,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
·区域经济·《新疆财经》2016年第1期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原帼力,彭世璞(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发现,新疆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农产品出口规模较小,出口结构不合理且种类单一、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因此,在新疆农产品面向中亚市场拓展过程中,应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以及开拓新兴市场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出口市场潜力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76(2016)01-0049-09DOI:10.16716/ki.65-1030/f.2016.01.006一尧问题的提出. All Rights Reserved.新疆是农业大区,其地域辽阔,拥有充足的耕地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且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面向中亚的“前沿窗口”和“桥头堡”。
而中亚国家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又与新疆极为相似,其农产品消费市场与新疆农产品生产市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故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在新疆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新疆自身独特的地缘、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将地缘、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对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新疆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国外学者大多采用单个评价指标的方法来进行。
Maria Sassi(2003)运用相对比较优势指数(ICS)、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对20世纪世界各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Jo H.M.Wijnands,Harry J.Bremmers,Bernd M.J.van der Meulen,Krijn J.Poppe(2008)运用国际经济学的方法,构造出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增长、Balassa指数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增长、整个经济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特定产业实际增加值的增长等五项竞争力指数,并利用这五个指数测度、评估了欧盟食品产业与加拿大、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四个竞争对手的现实竞争力,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统计性描述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进行研究。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标签: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F21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近10%,大大超过世界3.4%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中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从1978年的第30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但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本文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出口地区结构。
同时,分析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自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我国1980年到2011年的出口总额分析我国出口产品增长趋势;五年为一单位,通过比较1980年和2011年的数据,分别研究出口货物分类金额占比情况,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的的状况;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外贸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外贸出口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外贸出口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官方机构发布的外贸出口统计数据。
2. 分析方法(1)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观察,分析我国外贸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2)结构分析:分析我国外贸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贸易方式等。
(3)对比分析:将我国外贸出口贸易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三、我国外贸出口现状分析1. 贸易规模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
其中,出口额为14.24万亿元,同比增长5.2%;进口额为7.74万亿元,同比增长4.8%。
2. 贸易结构(1)商品结构:我国外贸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表明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优化。
(2)地区结构:我国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区。
其中,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额占比最大。
(3)贸易方式:我国外贸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也有一定规模。
四、我国外贸出口趋势分析1. 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外贸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外贸出口贸易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2. 贸易结构将不断优化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将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将继续提高。
3. 地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将逐步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在总体出口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
4. 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我国外贸出口贸易方式将更加多样化,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等都将保持一定规模。
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3.出口形势评估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贸易壁垒问题2.质量安全隐患问题3.价格竞争力问题4.品牌建设问题5.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四、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1.个案12.个案23.个案34.个案45.个案5一、背景介绍纺织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贸易额一直以来占据很高的比例。
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已形成多个品类、多个系列、多个层次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市场压力的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围绕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建议三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旨在为纺织品出口商提供参考。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分析1.出口总量以及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占到了中国的总出口贸易额的很大部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达2412.4亿美元,同比下降7.1%。
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
其中,美国仍然是我国纺织品最大出口市场。
2.出口产品结构分析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产品多样性、系列性、层次性强,涵盖面广。
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面料、针织品、鞋帽等。
面料和服装占据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
3.出口形势评估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纺织品贸易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贸易摩擦呈现多点、多层面的态势,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其中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形势造成了不良作用。
但从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有逐年下降趋势,出口总量有所下降,但和整体出口贸易相比,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目录1 引言 (1)2.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以上海、深圳、宁波为例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1)2.1.1外贸进出口结构 (2)2.1.2外贸企业结构 (2)2.1.3外贸市场结构 (3)2.1.4外贸产品结构 (4)2.1.5外贸方式结构 (7)2.1.6自营进出口占当地口岸比例 (7)2.2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及原因分析 (8)2.2.1?体制改革不够到位? (8)2.2.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8)2.2.3管理协调机制缺乏? (9)?3.应对我国对外贸易存在隐患的对策措施 (9)3.1?全面加快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步伐? (9)3.2?着力改变我国现有外贸企业结构? (10)3.3?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进出口协会? (10)3.4?切实提高外贸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11)总结 (11)参考文献:? (1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对外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同时也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贸易规模的扩展上还是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的不平衡。
本文主要从上海、深圳、宁波、对比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出口竞争力1 引言虽然当今全球自由贸易的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当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经济遭到很严重的打击,再加上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为此,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对外贸易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相应措施,加大对外经济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对外贸易纠纷,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快速回到告诉增长的轨道上来。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之一,其外贸业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的进出口总体情况以及商品结构两个方面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自开放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32.1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总额为17.23万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为14.93万亿元人民币。
与2001年相比,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3倍以上。
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外贸政策的和全球化的推动。
其次,中国的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例如电子产品、纺织品、家具等。
而进口商品则主要是石油、钢铁、汽车等资源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
这种商品结构的调整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国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等。
其中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尤为频繁,双方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了彼此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增加。
但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抬头。
这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导致一些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中国的竞争力。
此外,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波动也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推动国内的创新能力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同时,积极寻求多边和区域贸易协定,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多样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并且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各国贸易伙伴的合作,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与对策出口贸易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组合。
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制定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出口贸易结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出口产品的种类。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代表了该国家在不同领域的竞争能力。
分析出口产品的种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是否存在过度依赖一些产业的现象。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种类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对策可以是鼓励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减少对特定产品的依赖。
其次,出口产品的数量。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量是衡量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析出口产品的数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量相对较低,对策可以是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出口规模。
第三,出口产品的质量。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决定了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竞争力。
分析出口产品的质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较低,对策可以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地理分布。
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地理分布反映了该国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
分析地理分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不同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集中在一些地区,对策可以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减少对特定地区市场的依赖。
最后,贸易壁垒和竞争对手。
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面临着一系列的贸易壁垒和竞争对手。
分析贸易壁垒和竞争对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如果一个国家面临较高的贸易壁垒和激烈的竞争对手,对策可以是加强贸易谈判,推动贸易自由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分析出口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科学地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观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该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一国(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外贸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它由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产业的外贸竞争力和企业的外贸竞争力来体现。
产品外贸竞争力,即出口产品竞争力,是指一国的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国际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
产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产业及组合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企业外贸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外贸竞争力体系中,产品竞争力是核心,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前提,产业竞争力是依托和场所,外贸竞争力是合力和结果。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本文拟选取能较好衡量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条件来具体分析和评价我国外贸竞争力基本状况。
(一)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反映了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用RCAij 表示j国在i类产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若RCAij>1,则表示j国i类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
若RCAij<1,则表示j国i类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
(二)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分析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是用来分析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大小变化来表示。
我国出口产品现状分析1.1 出口额和贸易差额绝对量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后到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2024.4亿元,到2008年首次突破100000亿元(当年是100394.9亿元),再到2011年的123240.6亿元,这期间出口额也形成了快速的增长。
但是2006年和2009年,中国的出口产品贸易较前一年出现了下降,2009年,产品出口可能是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金额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
贸易差额也是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从2009年开始就出现负增长。
2010年和2011年,出口额较上一年都是增长的,但是贸易差额却出现了下降,这表明我国进出口条件受到限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下降,贸易对象国对我国产品出口实施了壁垒限制,阻碍了贸易额的净增长。
1.2 中国产品出口额增长率2001到2011年,中国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较大,全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率基本都在20%以上。
从每个年份单独的增长率来看,除2006和2009年的负增长,2001年、2008年和2011年增长低于20%,其余年份都超过了20%。
自2001年以来2008年和2009年的总体出口增长有所减缓,2008年仅为7.43%,而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
虽然2010年有所改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2011年却又增长缓慢。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发展形势仍然很严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部分计算得出。
1.3 中国产品出口在世界各大洲的分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从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看,亚洲一直是中国主要的产品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50%左右;欧洲是第二大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22%左右;北美洲是第三大市场,约占市场份额的20%左右,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是技术质量标准先进的国家。
1.4 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国表3 中国产品出口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从表3可以看出,首先,中国产品出口的集中程度较高。
第1篇一、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我国进出口数据的分析,全面了解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报告将从总量、结构、地区分布、主要贸易伙伴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进出口总量分析1. 进出口总额近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4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其中,出口额为18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2%;进口额为14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2.2%。
2. 进出口增速从增速来看,我国进出口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至2021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7.7%、9.1%、12.2%、13.9%和21.9%。
其中,出口增速为8.0%、9.1%、13.0%、15.0%和21.2%,进口增速为6.8%、10.8%、12.5%、16.7%和22.2%。
三、进出口结构分析1. 产品结构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逐年提高。
202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1719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占出口总额的64.1%。
2. 贸易方式结构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辅。
2021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0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占出口总额的55.1%;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0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占出口总额的27.5%。
一般贸易进口额为82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占进口总额的58.4%;加工贸易进口额为3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进口总额的24.7%。
四、进出口地区分布分析1. 地区分布我国进出口贸易区域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2021年,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为25679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79.3%。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劣势及改进对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劣势及改进对策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一些优劣势,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
优势:1.劳动力成本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资源丰富: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技术进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也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支持。
例如,我国的高铁技术、5G技术等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劣势:1.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高:我国对外贸易中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较高,这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2.资源型产品出口占比高:我国对外贸易中资源型产品出口占比较高,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相对较大。
3.技术含量低:我国对外贸易中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占比较高,这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改进对策:1.加强技术创新: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3.发展服务贸易:我国应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降低对外贸易中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比重。
4.加强资源保护:我国应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减少对外贸易中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重,降低对外贸易的风险。
5.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总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一些优劣势,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出口竞争力指标研究文献综述_经济学论文【摘要】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问题便成了研究热点。
在这其中,出口竞争力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出口竞争力指标进行了一番总结。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指标;文献综述一、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下,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二、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一)定性指标1.钻石模型这个模型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宏观分析工具,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
具体情况如图所示:图1 波特模型资料来源:百度百科2.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矩阵分析法这个模型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二)定量指标1.竞争实力指标(1)市场占有率MC它是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能力,是用来研究一国产业结构国际竞争能力强弱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MC=一国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100%。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提出,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这个指标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RCA=(商品出口/全球商品出口)/(一国商品总出口/全球商品总出口)×100%。
(3)竞争优势指数TC该指标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耶鲁大学的费雪提出。
其计算公式为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100%。
(4)产业内贸易指数T这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由巴拉萨提出。
其计算公式为T= =1-|X-M|/(X+M)。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11月153我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与对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王雷摘 要: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下,随着中国对外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亦趋复杂化,进而逐步提升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本文试图通过全世界出口复杂度的测算和机制分析,探讨中国下一步出口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和对策。
我们通过面板分析检验了世界各国人均GNI、FDI和出口额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发现本国人均购买力的提升和出口总量的提升对出口产品复杂度提升贡献最为明显,同时发展中国家吸引FDI是促进出口复杂度提升的动因。
因此若要提升出口竞争力,中国应继续致力于巩固出口,稳定出口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吸引FDI并利用其技术外溢和知识外溢效应推动本国外贸产业升级,并进一步提升本国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出口复杂度 FDI 经济增长 外贸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153-05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新千年后加入WTO 的实践表明,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出口部门创造的生产力奇迹,就不会有足够的国内储蓄增量,也难以为政府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繁荣的市场消费提供资金,也难以创造出一个质优价廉在国际市场中所向披靡的“中国制造”的神话。
因此,对出口可持续增长及其对中国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机理进行把握,将会大大利于经济政策方向的确定和执行。
与此同时,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面临的消费力减弱、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瓶颈等难题,对中国出口部门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外贸产业将会面对更具压力的出口增长困境。
在这一局势下,中国采用何种贸易发展策略和手段,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出足够的储蓄增量,进而为消费和投资提供经济基础,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学界须面对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分析 论文作者 程惠芳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浙江经济,论文单位 杭州,点击次数 1663,论文页数 008-011页1995年1995月论文网 http://www.lw23.com/paper_150853411/
在当今的国际竞争时代,参与国际竞争,并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竞争犹如战争,只有知己知彼,充分发挥本国优势,才能战无不胜。本文探讨出口商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现状作出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以便了解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制定外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出口商品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 出口商品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竞争力包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称为出口商品竞争力,是指商品在设计、开发、生产、营销、使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商品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占领市场,实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能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诸方面与竞争对手进行综合比较,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由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市场上最终是要通过其商品来体现和实现的。因此,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标志之一。 本文所要考察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是从统计的角度来描述的,不是指单个商品瞬时的竞争力,而是某一时期内的平均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在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下产生并在国际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根据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含义,本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绩效指数、相对优势产品指数、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和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作为出口商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如果把国际市场比作为一个大蛋糕,竞争力强者多切得蛋糕,竞争力弱者必然少切得蛋糕。一般而言,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考察角度不同,国际市场占有率又可细分为: (附图 {f5208a1.JPG}) 上述三个指标中,指标(1)用于评价一国国际市场总体占有程度。指标(2)用于评价某类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市场占有的层次。指标(3)则用于反映一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动态变化状况。 2、出口绩效指数 出口绩效指数是反映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的指标。通过一国某类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与该国国际市场总体占有率的相对比例可判断某商品竞争力的强弱。计算公式为: (附图 {f5208a2.JPG}) 当REPij>250时,商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125<REPij<250时,商品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当80<REPij<125时,商品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当REPij<80时,商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 3.相对优势商品指数 相对优势商品指数用来评价一国或地区出口商品中的相对优势商品。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越高,竞争优势越明显,根据相对优势指数大小,可将出口商品进行排序。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公式为: (附图 {f5208a3.JPG}) 4.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出口一种商品需用多少人民币才可以换回一个单位外币的比例数。其公式为: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出口总成本(人民币)/出口外汇净收入(外币)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可分为综合换汇成本和个别换汇成本两种。综合换汇成本是以全部出口商品或商品大类为计算对象的;个别换汇成本是以具体商品或同一商品不同规格、不同销售地区为计算对象的。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也是反映商品经济效益,评价出口经营活动业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愈低,换取的外汇愈多。出口商品换汇成本低于市场外汇汇率,则表明该商品价值实现程度是好的,低于汇率愈多,则获得超额利润越多,创汇效益越好。反之,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高于市场外汇汇率,则该商品出口将产生亏损,换汇成本高于汇率愈多,亏损越严重。 5.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是用来评价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标。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出口商品结构适时适宜转换和升级是增强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出口商品结构演变和转换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口商品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本文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主要通过出口替代率表示,即出口制成品对初级品的替代程度。 二、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分析 上述出口商品竞争力指标中,考虑到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属于外贸企业的商业机密,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绩效指数、相对优势商品指数和出口替代等指标对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定递增 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递增经历过三个阶段:(1)1950年到1956年逐步上升阶段。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6年的1.58%。(2)1957年到1977年波动起伏或者说大起大落阶段,在此期间,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了三次大的波动,作为峰顶的1959年、1965年、1973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6%、1.19%、1.0%,而作为谷底的1962年、1970年、1976年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0%、0.7%、0.64%,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1.32个百分点。(3)1978年到1992年持续稳定递增阶段。1978年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为0.75%,当年出口额为97.54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的排名中处于第32位。此后,我国的出口出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同步持续快速递增。至1992年,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3%,出口总额达到849.4亿美元,在世界出口额的排名为第11位(见表1)。 表1:1978年—1992年我国出口总额及国际市场占有率
(附图 )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从我国初级品和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看,在1989年以前,初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高于工业制成品。但自1985年开始,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现起伏和递减的趋势。199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初级品(见表2)。近年来,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主要依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 表2:1950—1990年出口初级品与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附图 )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层次不断提高。诚然,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横向比较,仍有很大差距。1992年,我国的出口额只有美国出口额的18.9%,日本出口额的25%,香港出口额的70%(见表3),这与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还很不相称,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表3:若干国家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表
(附图 )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2.出口绩效指数表明我国出口商品具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品出口绩效指数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初级品出口绩效指数基本上处于80—125区间,即80<REP[,初]<125,某些年份REP指数高于125,1970年REP[,初]曾达到150,1985年REP[,初]达到140。这说明,我国出口初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平均或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自1985年以后,初级品出口绩效指数以平均每年6.4%的速度下降,出现竞争力强度下降的趋势。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绩效指数,在1984年前基本低于80,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重化工业中的化工类出口商品和机械运输设备类出口商品的REP明显低于轻纺类商品。1984年,我国化工类商品出口绩效指数REP[,化]为36,机械运输设备类商品出口绩效指数REP[,机]为35,而纺织品的REP[,纺]则高达364。这说明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竞争力强度差异较大,我国轻纺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绩效指数在80年代出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1984年以后,REP[,制]指数进入80—125区间。这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逐年增强,目前已经具有平均国际市场竞争力(见表4),而且竞争力增强的势头看好。 表4:我国出口绩效指数REP表
(附图 )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计算 3.我国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仍主要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据1986—1992年我国出口商品按金额排序,我国前十位出口商品主要是轻纺产品、燃料、农副产品,其中前三位商品(服装、原油、棉布)的排序7年中几乎没有变动。在1990年和1992年组合音响、电讯设备、家用电器和钢材才分别进入前十位(见表5)。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仍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与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的结果相吻合。根据1970—1984年相对优势商品指数计算,我国出口的相对优势商品是纺织品、食品、轻工、非食用原料,而相对劣势商品则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工产品。这种状况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表5:我国出口商品按金额排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