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际分工

  • 格式:ppt
  • 大小:412.00 KB
  • 文档页数:14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机制造业包括机身制造、发动机制造、航空电子设备制造、零部 件制造及飞行管理、控制等系统研制。该产业要求高水平设计和工程 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出口的重要产业。大型民用飞机供应 链由世界数千家公司构成,这些公司提供制造飞机和发动机的材料和 零部件。但从地理分布看,大型民用飞机及其零部件制造高度集中在 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日本、中国、 韩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尽管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在商用飞机 制造领域一直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面临巴西、俄罗斯、
12
工业革命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制造业之后,自然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随着商 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日益开拓国外市场,另 外,生产扩大引起了对原料需求的急剧增长。因此,生产的民族性和地 域性日益消失,国际市场日益形成,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和深化。国际分 工日益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 国之间的分工。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是少数发达国家变为工 业国,广大殖民地国家成为农业国。例如,印度成了为英国生产棉花、 羊毛、亚麻的地方;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羊毛殖民地。可见,“由于机 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 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形态主要是产 业间贸易。
19
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不仅在部门之间展开,而且在部门内部 展开,出现了部门内部生产国际专业化,即产品专业化。
一般情况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较大的 产业等或本国夕阳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 构升级,致力于高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此时国际贸易的形态主要是发达国家的高档品与发展中国家 的低档品之间的交换,即典型的产业内贸易。
二、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做大、做强部分价值链,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高要素质量,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
专题研究:美国“出口倍增计划”挑战现行国际分工
【导入案例】
波音公司的全球国际分工
波音公司(Boeing Company)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是 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在商用喷气式飞机、军用飞机、导弹、 空间飞行器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领域居世界主导 地位,目前产品包括737窄体客机和747、767、777 和787宽体客机。 波音公司主要业务在美国完成,但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遍布世界许多国 家和地区。
20
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主要是由于: ①战后整体的国际环境与战前不同。战后国际环境主导因素从战 争因素转变为和平因素,大部分国家致力于国家重建,集中力量恢 复经济或发展经济,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逐渐摆脱了以往被奴役和剥削的地位。 在政治上独立之后,也开始寻求经济上的独立。一部分发展中国 家也开始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并逐渐摆脱成为发达国家原材料来 源地的态势,开始发展自己的工业。有的国家实施了进口替代战 略,有的国家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
11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7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工业 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德 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传统的农 业经济开始被新兴的工业经济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工 业革命加速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可供世界市场 消费的工业品,而且产生了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交通(海洋轮船、铁路、 公路和运河等)和通信工具(电报、海底电缆等),把处于世界市场之外 的一切民族和国家统统卷入了世界贸易的漩涡。
第二节 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基础:世界经济环境 二、微观主体:跨国公司 三、动力源泉:技术进步 四、利益动机:成本差异 五、制度保证:国际机构 六、政策保证:自由化政策
第三节 产品内分工的效应
一、贸易增长效应
二、经济发展效应
三、经济依赖效应
四、收入分配效应

五、贸易摩擦效应
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积极参与产品内分工、谨慎防范各种风险
21
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主要是由于: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过时的产业或技术, 为了继续以此来创造利润,把这类技术和产业相继转移到独立发 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④技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产品升级速度也日益加快,交通运输 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廉价化,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这些都为发达 国家的企业在海外生产提供了动力。
现在已经发展到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各产业 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进而发展到以
17
制成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制成品一般分为四大类: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纺织业、服装业、钟表业等轻纺工业 部门; ②资本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 石油化工等部门; ③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如一般机械制造、金属加工 制品、运输设备等工业部门; ④高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精密仪器、宇航设备、电 子计算机、尖端通信设备、核能工业部门。
14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 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资本输出则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 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 形成了多边支付体系,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参与分工的各个国家 都有一些部门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同时每个国家中的日用消费品和原 材料、工业制成品等也都由不同国家生产和提供。
16
二、产业内分工与产业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分工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 机、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子、信 息、服务、软件、宇航、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 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分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前形成的传 统型的国际分工是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同原料、食品生产国 之间的国际分工为主导的,是一种工业国与农业矿业国之间的 国际分工,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
18
制成品一般分为四大类: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纺织业、服装业、钟表业等轻纺工业 部门; ②资本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 石油化工等部门; ③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如一般机械制造、金属加工 制品、运输设备等工业部门; ④高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如精密仪器、宇航设备、电 子计算机、尖端通信设备、核能工业部门。
4
【导入案例】
中国等国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制造的波音727飞机设 计、开发、制造均依靠波音公司自主投资,独立完成,按价值计算 波音公司的全球国际分工20世纪70年代为了顺利出口飞机,飞机制 造企业开始将一些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国外,进口零部件比重逐步提 高。波音飞机外购从747机型的简单结构部件发展到777机型的复杂 中心机翼。波音787梦想飞机的零部件和子系统依靠全球采购,主要 部件供应企业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意大利和日本。
6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7
一、产业间分工与产业间贸易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早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劳动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萌芽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
发现”。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
的形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国际分工的形
22
产品内分工是产业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同一产品 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 的区位选择。
10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18世纪7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工业 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德 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传统的农 业经济开始被新兴的工业经济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工 业革命加速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仅生产出可供世界市场 消费的工业品,而且产生了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交通(海洋轮船、铁路、 公路和运河等)和通信工具(电报、海底电缆等),把处于世界市场之外 的一切民族和国家统统卷入了世界贸易的漩涡。
成时期。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加
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
8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最初的社会分工是原始社会部落 内部按性别和年龄实行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效率。各个部落用自 己多余的产品与其他部落多余的产品进行交换,就形成了最初的交 换。这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最初的发展雏形。一旦不同部落之 间的交换发展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换,就形成了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
13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 加深和扩大了国际分工。资本输出则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长,真 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得以最终形成。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 形成了多边支付体系,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参与分工的各个国家 都有一些部门为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同时每个国家中的日用消费品和原 材料、工业制成品等也都由不同国家生产和提供。
国际分工的发展萌芽于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早期的国际分工。
在这个时期,虽然国际交换的种类和数量、参与国际交换的国家和 地区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此时沟通各地区的主要手段是骆驼、马 驴、徒步等陆上交通,海上交往虽然有一些,但基本上都属近海近岸航 行,因此,由于远洋运输等交通运输方面的限制,此时的国际分工和国际 贸易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从商品交换来看,旧大陆的家畜、家禽、 谷物、苹果进入了美洲、澳大利亚,美洲的农作物也广泛地移植于旧大 陆和澳大利亚。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甘蔗、 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此时的国际贸 易基本上都是产业间贸易。在此期间,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对各洲贸易 的垄断以及对亚非拉地区各种形式的殖民掠夺,成为最早的殖民帝国。
第二章 国际分工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分工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掌握产业内分工及其产生的原因。 (3)掌握产品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了解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目 录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一、产业间分工与产业间贸易 二、产业内分工与产业内贸易 三、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兴起
15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总的来说,由于殖民烙印太深,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宗主 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发达国家等宗主国主导国际分工和世 界市场、出口工业制成品,从发展中国家等殖民地廉价进口或掠夺原材 料。也就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产业间国际分 工,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专门生产矿物原料、农业原料及某些食品,欧美 国家专门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即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工 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国际贸易形态也都 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
(资料来源:刘戒骄:《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 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第148-157 页。)
5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 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 发展的结果。

相关主题